孙 婧,崔盈盈*
(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静脉输液是治疗幼儿患者各种常见疾病的一种基本手段。由于幼儿患者表浅血管较细,并且不愿配合医生治疗,很有可能出现针头脱位、一针不成功等方面的问题,不仅会给幼儿患者造成疼痛,还可能会引起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纠纷[1]。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为幼儿患者提供护理,效果良好,具体情况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本院门诊进行静脉输液的小儿患者100例,将其划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57:43,年龄4个月~6岁,平均年龄(3.3±0.5)岁;观察组男女比例55:45,年龄4个月~7岁,平均年龄(3.1±0.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1.2.1 改善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于室内空间内设置沙发、儿童床、电视、玩具等,墙上张贴一些卡通壁画,营造一个活泼多彩的室内氛围,使幼儿患者摆脱对于医院环境的刻板印象。
1.2.2 心理干预
由于幼儿患者对于疾病症状的耐受能力相对较低,并且对穿刺治疗有很强的排斥心理,很容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的问题[2]。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从心理为对幼儿患者进行安抚,亲自询问患儿姓名,主动与患儿进行交流。根据最新的护理经验,护理人员可以尝试将当前的状况“一五一十”地向患儿交行清楚,比如患儿所患的疾病名称、特点、治疗方式、预期效果等,反而会使患儿提高重视并耐心配合。
1.2.3 与患儿家长展开合作
幼儿患者在疾病症状的困扰下,最大的心理寄托就是父母,人在幼儿时间对于亲情的需求也是最高的[3]。因此,安抚患儿的情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患儿家属进行合作,护理人员可以将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告知给患儿家属,使其具有一定的护理能力,由家属亲自照顾患儿,会使患儿减少对于周围环境的陌生感,安心接受治疗与护理。
调查三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与治疗依从性并进行对比,调查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率水平并进行对比。
通过SPPP13.0分析计数资料(x2)和计量资料(t),分别表示为(n,%)和(±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0例观察组患儿中,一次穿刺成功45例,占比90.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50例对照组患儿中,一次穿刺成功36例,占比72.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2.00%。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50例观察组患儿中,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的共计35例,占比70%,治疗依从率为70.00%;50例对照组患儿中,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的共计28例,占比56.00%,治疗依从率为56.00%,两组治疗依从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对比结果[(n,%)]
静脉输液是临床医学中最为常见的侵入性治疗方法,幼儿患者在接受穿刺治疗时不仅会感受的疼痛,通常还伴随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4]。一部分耐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患者往往会尽一切力量拒绝治疗,患儿家属与护士也只能采取强制制动的方式进行穿刺操作,不仅会加剧患儿的恐惧感,对于患儿家属来说也算不上是愉快的经验,尤其是输液室内其他将要穿刺的患儿来说也是恐惧的来源。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改善输液室内的环境和氛围。首先要经常对输液室进行打扫,只有干净、整洁的室内环境才会得到幼儿患者的喜爱,并感到安心;其次,要对在室内环境中融入一些卡通元素,比如摆放一些喜羊羊的布偶、张贴一些动漫海报等,小孩子们进入这样的室内环境中,紧张、焦虑的心态必然会得到一些缓解。对于父母都在身边的患儿,则应尽量让患儿与父母接触,尽量降低出现在患儿面前的概率,尽量淡化护理人员在患儿周围的存在感,让患儿充分感受来自父母的关怀。经实验研究发现,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2.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
从率为70.00%,对照组治疗依从率为56.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为92.00%,对照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为74.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为门诊静脉输液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实现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