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简杏清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科,广东广州51006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较高,且很难治愈,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在ICU患者治疗中,需要对其进行护理干预,以此改善临床症状,增强治疗效果。本文主要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ICU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效果。
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ICU重症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的样本人群,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0例;实验组男(n=24),女(n=16),年龄为34-65岁,平均年龄为(48.25±4.20)岁;参照组男(n=22),女(n=18),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为(50.96±4.1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最终呈现的检验结果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经临床症状正点与病理学诊断,符合ICU重症诊断者;同意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不同意本次研究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环境、生活护理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病房护理:护理人员要定期对ICU病房进行消毒,防止设备、手之间的病菌传播[2],以免出现较叉感染的现象;严格限制探视人员的次数与时间,以免为病房带入细菌,发生感染情况;(2)人工气道护理:对人工气囊进行护理,避免出现胃反流或者呼吸道内容物反流的情况出现,在套囊中输入5毫升气体,人工气囊的压力要在2.7-4.0kPa;(3)口腔护理:指导患者半坐卧体位,以此减少胃反流与口腔定植菌情况,保持患者口腔清洁;(4)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情况,观察患者体温与呼吸情况,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情况进行判断,详细记录患者通气时间;(5)心理护理:定期疏导患者心理,稳定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以此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使心理状态达到最佳[3];(6)社会支持: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情绪会低落,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密切配合护理工作,多陪同患者,不断鼓励患者,给予其充分的家庭支持;同时为患者规划饮食,忌辛辣食物,少食多餐。
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以问卷形式调查,共有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等级,总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为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
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10.23±75.21)小时,参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53.14±62.35)小时,组间差异显著(t值=2.7779,p=0.0068),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7.50%,参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5.00%,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对比[n(%)]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 5.00%,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00%,组间数据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对比分析[n(%)]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导致ICU重症患者逐渐增多[4],在对ICU患者进行监护时,要小心谨慎,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以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患者呼吸道黏膜受到损害,导致有害颗粒进入呼吸道,以此发生的肺部感染。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此病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常规护理模式相对落后,对患者缺乏了针对性的措施,护理效果一般。随着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护理模式逐渐完善,护理干预具有系统化与针对性的特点[5-6],可以结合患者呼吸机使用特点,对其进行护理干预,为患者营造良好的ICU护理环境,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此种护理方式配以心理与饮食等相关措施,可以让患者生理与心理达到最佳状态,以此应对治疗。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少于参照组,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只有7.50%,而参照组高达25.00%,优势明显;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高达95.00%,与参照组80.00%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统计学具备意义(P<0.05)。由此说明,实验组护理方法更受患者欢迎。
综上所述,在ICU重症患者中运用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