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明堂 永安民心
——仙居县城市行政中心地块城市设计方案

2019-04-19 06:55:28周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建筑设计所所长高级建筑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9年3期
关键词:仙居轴线山水

周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建筑设计所所长、高级建筑师

张迪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建筑设计所建筑师

王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建筑设计所建筑师

1.项目概况

1.1 地理区位、城市文脉、自然生态

仙居地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南翼,浙江沿海新兴海滨城市台州市的西部,东连临海,南接永嘉,西邻缙云,北靠磐安、天台。仙居靠近东海,地形丘陵以山地为主,是中国沿海开放地区之一,内外交通体系发达,拥有众多的山水旅游资源。建县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永安。北宋景德四年,宋真宗赵恒闻听“鸡犬升天”的传说后,“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欣然下旨,将“永安”改为“仙居”。

仙居是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的千年古城,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有距今约7000多年新石器时代的下汤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国内八大奇文之一蝌蚪文,华东第一龙型古街皤滩古镇,朱熹讲学过的桐江书院,还有高迁古民居及李宅古村落遗址等多处村落遗址。历代人才辈出,有晚唐著名诗人项斯、北宋农民革命家吕师囊,宋末元初大教育家翁森,元代书画“三绝”的大书画家柯九思、明代勇斗严嵩,颇有政声的左都御史吴时来等。

仙居生态环境怡人,境内奇峰异石,湍流飞瀑,幽谷清溪,翠竹秀林,集奇、险、清、幽于一体,汇峰、瀑、溪、林于一地。以神仙居景区为代表的“山景”,以永安溪漂流为代表的“水景”,以淡竹原始森林为代表的“林景”,以皤滩古镇、高迁古民居为代表的“古景”,以景星岩区为代表的“月景”,形成“山、水、林、古、月”的特色景区。

1.2 项目意义

笔者有幸参与到此次仙居县城市行政中心地块城市设计工作,面对这个历史文化悠久、自然山水如画的县城,不禁感叹:千百年来,仙居的先辈们在这方土地上生息发展,不仅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古村落,而且在周边的山水之间留下了众多古迹。如诗如画的山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仙居人的审美取向,村落建筑浸染着山水的灵性,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意味,本土文化往往更容易被当地人认可,并带给他们亲切的归属感。因此,具有深厚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的地域特色,应成为本项目设计中重要的文化标志,也是对民族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的直接反应,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在城市设计工作开展之前,笔者对仙居地方文脉、传统民俗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研究和系统梳理,为城市设计方案的构思和深化,寻找灵感和素材。

2.营建传统

本次城市设计笔者从传统聚落、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等多方面着眼,针对地方特色突出的仙居老城、皤滩古镇和高迁古民居三处古村镇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总结提炼传统聚落、建筑单体等多层次营建传统,探索仙居人居环境与营建模式的传统智慧,运用到城市设计方案中。

2.1 传统聚落

仙居水网纵横,聚落空间多随河流两侧排列,建筑小巧轻盈,尺度宜人,给人亲切和谐之感。笔者从专业角度考察仙居传统聚落,规划格局、山水自然、街巷系统、轴线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1)规划格局。仙居属山地城市,建设用地相对稀缺,市镇村落格局也相对自由,多依山形地势自由布置,曲径通幽的自然环境,小桥流水的柔和景观,蜿蜒曲折的街道空间,而建筑院落则强调轴线、主次明晰、方正规矩,形成“大自由,小规整”的聚落形态。

(2)山水自然.仙居老城依山绕水灵活布置,城廓不拘一格。古人营城讲究“无塔不立城”,塔寄予城市寄情山水、祈求安康的多重含意,亦可作为守水口聚才之意,仙居老城亦注重利用山形地势建塔塑造景观视廊,主要轴线或视廊对景处多设置古塔,注重地理环境的对景关系。此外,水系作为传统村镇重要的组成元素,讲求以曲为吉、以柔生情,水系规划建设注重师法自然,与建筑形成和谐统一的公共景观体系;同时,传统聚落往往在水系出口筑堤蓄水成湖,满足灌溉与防洪需求,且城内活水穿村,与街巷网络交错叠加布置,满足生产生活要求。

(3)街巷系统。以仙居老城为代表的传统聚落的街道系统多为鱼骨式结构:一条主街贯穿整个村落,或曲或直,形成主要轴线;次要街道均垂直于主街布置,交错形成丁字路口。沿主街布置重要的公共建筑,如祠堂、寺庙、书院、商铺等。

(4)轴线关系。传统营城思想往往注重轴线性,讲究主次尊卑,城市结构被一套层级分明的轴线体系控制,轴线尽端设置城门,强化城内轴线体系,建筑等级和规制根据轴线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以表明对应轴线的在整个城市中的重要程度。

2.2 建筑单体

传统建筑是地方建造手法、建造特征的遗存,更是地方人文风貌、地域特征、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体现。仙居营建传统的精髓在民居,民居的特点又体现在院落、灰空间、屋顶、台基、细部装饰、材质色彩等六个方面。

(1)院落。仙居民居多为经典合院式结构,建筑围绕内院布置,主次明晰,卑尊有致,是儒家宋明理学以来倡导的家族生活理想空间模式。内院避风挡雨,营造了良好的微气候,同时保证了建筑单体的通风采光要求,相对封闭独立的合院也有效抵御了天灾人患。当地习惯把较大的内院称为“明堂”。“明堂”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场所,是地域建筑文化的精髓。

(2)灰空间。通廊与檐廊共同组成了适应地方气候特点的交通系统,经纬纵横,保证了规模宏大的院落各部分联系的高效与便捷。主要通道相交处通常设置楼梯,提高了重要房间的可达性,人们可以在偌大的建筑群中随意走动,在天气恶略的情况下,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因此,这种“灰空间”形式成为地方传统合院体系中重要的生产、交流、游憩空间;此外,“线性空间” 的形态也决定了其承担的交通功能。

(3)屋顶。仙居气候温润,坡屋顶能迅速排除雨水,降低屋顶漏水的可能性。坡面以双坡较为常见,单坡也偶有出现。屋顶交接形式可分为全接、半接等情况,规制以硬山为主,悬山为辅,重要的公建也采用庑殿和歇山,联排房屋之间用风火山墙隔开。山墙顶部挑檐动势极强,打破了宅院相对稳定的建筑格局,高耸的墙体与平缓的坡屋面巧妙结合,营造出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和天际线,在排除雨水的同时也起到了防火作用。

1 清康熙仙居县城之图(图片来源:《仙居县志》)

2 清光绪二十年仙居城坊图(图片来源:《仙居县志》)

3 仙居传统聚落手绘简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何氏里宅院落手绘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 皤滩古镇建筑屋顶俯视图 (图片来源《皤滩千年》)

6 仙居本地民居装饰细部(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台基。仙居潮湿多雨,房屋通常建造于一定高度的台基上,以抵御水患,保持室内干燥。与台基匹配的是一套组织科学,层级分明的排水系统,包括明沟、暗管、水渠等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庭院的地面选用透水性极好的卵石拼砌做法,迅速排除地面积水,并保证良好的水土涵养。

(5)细部装饰。地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雀替、斗拱等部位都有精美的雕饰,题材极为丰富,文官武将、释道仙佛、珍禽瑞兽、草木花卉等,栩栩如生,艺术价值极高。窗棂图案多样,细致精巧,镂空花格与平板雕刻相结合,细腻工整,光影效果强烈。

(6)材质色彩。以民居为代表的仙居传统建筑形象朴素平易,建筑材料通常选用原木、蛮石、粘土砖、白灰等,处理手法注重保持材料的天然本性、本色、本形。建筑色彩崇尚清新淡雅,倾向浓墨淡彩,与青山绿水的环境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3. 解题思路

本项目位于仙居老县城西北方,是县城城市行政文化商务中心的重要地块,作为“二心五片、二带二廊、六横七纵”的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二心”之一,规划以县级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功能的组织为核心,配以商务办公、商贸服务、居住等功能,带动城市向西发展,衔接区域发展新通道。地块南邻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环城南路,东邻西三路,北侧是城北西路,西侧是三桥溪。片区地块宽阔平坦,背靠山峦层叠,内有潺潺小溪,池塘若干,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体系健全,两条市政道路将片区划分为三个地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仙居不仅拥有重峦耸翠,曲溪漾碧的自然景观,更是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耕读传家风尚源远流长。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快速城镇化发展,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保护地方人文资源、生态环境、地域文化,规划设计中针对该类特色鲜明的城镇,应遵循传承创新的设计理念,构建绿色可持续、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组群。本次方案设计针对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地块的城市设计,以空间关系为切入点,自下而上的设计理念,依托山水格局,提炼传统建筑元素,刻画地方民俗细部,塑造仙居新时代精神。

7 苏州博物馆对于地方传统的创新演绎(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山水关系定格局。本次城市设计延续仙居山环水抱的山水格局,探索古人营城智慧,确定“定格局、塑空间、传文化”三大设计理念,借鉴仙居山、水、城相互共生的城市空间格局,力求打造多中心、组团式、靠山望水,显山露水的空间格局,延续古城“鱼骨形”轴线,强调与古城互动的景观视廊,注重师法自然,景观体系与内部道路网络交错叠加,碰撞产生公共空间节点。

(2)传统建筑找灵感。传统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对城市设计过程中城市空间、建筑尺度、景观布置等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本次城市设计的空间营造与建筑塑造,如何以传统形式表达现代美是本次设计思考的重点。归纳总结地方传统建筑,学习地域文化精髓,借鉴传统院落组团形式,提炼元素构成符号,运用现代技术材料传承创新,为城市空间增加历史因素,满足当代人审美要求,传承古建筑灵魂,配合显山露水的空间格局,打造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

(3)地方民俗绘细部。仙居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的直接反应,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次城市设计着眼于地方传统民俗的细部图案,简化提炼民俗符合,丰富设计细部。仙居石窗历史悠久,窗花纹样体现仙居民间百姓宗教信仰、生活理想、文化观念、审美趣味等;无骨花灯,工艺独特、古朴典雅,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本次城市设计针对这些最宝贵的活态民俗文化,通过思考钻研,提炼简化、抽象几何化民俗文化符号运用到城市设计细节中,把文化内蕴和现代理念有机结合,达到形象与抽象的和谐统一,打造庄重生动、华美清雅的细节装饰。

(4)时代精神塑新颜。新时代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活变革,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新精神,而城市与建筑正是时代精神的传递环节。作为新时期的现代城市设计,运用新型科学技术,植入智能化建设体系,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各类资源的基本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亦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区域规划发展要立足时代精神,塑立门户品牌,打造城市新颜。

4. 设计演绎

基于地方营建传统的探索和总结,依托于“山水关系定格局、传统建筑找灵感、地方民俗绘细部,时代精神塑新颜”四个设计原则,提出四个城市设计方案:“堂”、“塔”、“门”、“城”,四个立意均源于仙居,展现文脉,传承历史,留住乡愁。

4.1 “堂”——仙居明堂

8 城市设计方案立意主题及环境格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地块肩负着塑造城市形象的重任,本方案意在致敬仙居山水格局,依托群山环绕的特色景观,打造众水聚合、聚气凝成的“仙居明堂”。空间结构延续老城发展轴线,遵从地块水系流向,形成两轴一心的空间布局形式,以主要建筑组团为中心,主轴线串联三个明堂,线性水体次轴线组织其他文化功能建筑,效仿古村落小尺度水体与建筑的传统关系。

环境景观组织以“三桥跳溪”特色景观为主轴线原点,串联“大明堂”之开放性市民广场、“中明堂”之仪式性行政广场和“小明堂”之休闲性景观庭院,塑造了庄严的空间格局。建筑布局周边小巧高挑、中间端庄低矮,形成围合聚气之势。建筑形式借鉴地方营建传统,以院落为单元母题,现代手法简化演绎传统屋顶,增强建筑刚性线条感,巧借檐廊灰空间,突出建筑庄严体量感。

4.2 “塔”——铸塔凝魂

“无塔不立城”,古代塔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地块作为新区发展的引领项目,本方案设计构思意在以立城铸塔的手法,寻找与仙居古城的轴线关系,新区发展地块以“昂物”镇守,寄予城市守外安内之意。空间结构借鉴营建传统中“大自由、小规整”的布局模式,山水格局自由、建筑布局规整,强调与古城对望的横向轴线,堆山砌土,扩水探渠,用山理水,融山于城。

方案水系景观收放自如,贯穿整个地块,点缀“文博琼岛”空间节点,丰富地块层次。建筑相对集中布局,以中国传统文化“九宫格”作为设计理念,模块化组合建筑和内部景观,临近水面单元设计小高层地标性建筑,既可观山览水,亦可与古城遥相呼应,“凭湖望塔”别有一番风味。

9 城市设计方案立意主题及空间形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3 “门”——山水门户

“定格山水之美,守护门户灵气”,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地块作为进入仙居古城的门户项目,本方案强调仙居城市山水景观门面,展现城市自然风采,突出城市外部形象、结合文化展示山水门户的空间节点。空间结构以恢弘的山水格局环绕紧凑的建筑布局形式,形成空间上的对比,恰似“仙之小筑”。

环境景观顺应地块水系走向,叠山理水,柔水绕山,山水融城,营造镜泊览筑大格局山水情怀。“门”的方案,西侧大面积围合式水景体系结合入口广场局部山体,自由的山水格局与东侧严谨的建筑轴线形成鲜明对比,南侧市民广场作为两类轴线交点,很好的结合了自由园林与庄严门户气势,围合式建筑平面结合富有张力的曲线裙房,不仅可以更好的引入景观,也象征引贤聚才,强调门户地位。

4.4 “城”——古韵满城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古代将外郭作为城市扩张的方向和增长点,是城市规模扩大化的初始形态,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地块肩负着创造新区繁荣发展活力的使命。“城”的方案,设计构思借鉴传统营城思想,天圆地方传统建筑的原则,营造“城郭之势”,塑造知山定城的繁荣景象。空间结构由西侧线性景观水体分为内城外郭两部分,东侧地块建筑与景观张弛有度效仿内城巍峨严谨,西侧景观水体结合创意工坊小体量建筑,营造城外繁荣之景。建筑形式打破传统紧凑布局,筑城于山坡之上,通过丰富地形变化结合建筑不同朝向打造多层次景观视廊,以圆形围墙及内院景观建筑为中心,建筑不同朝向意味着新区多方位、多维度的发展模式。外郭小体量建筑与内城建筑组团形成对比,城内城外遥相呼应,将传统营建模式通过现代手法演绎,是对新区引领的最佳体现。

5. 思考体会

“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传承文化,发展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作为新时代城市设计工作者,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传承创新地方文脉,发挥城市独特气质,避免千篇一律,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时刻感受“绿水青山”的“乡愁”。

“新时期的城市设计工作应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城市设计,更注重依法推进,更注重融合自然生态和以人为本,更注重体现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传承性,是新型的城市设计。”仙居行政中心地块的城市设计工作,在充分研究和挖掘地方营建传统和环境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再次运用到方案构思和深化设计之中,同时对如何体现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传承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能够通过城市设计层面的深入思考,体现出仙居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仙居轴线山水
张志惠
艺术家(2024年1期)2024-03-02 08:01:22
仙居杨梅卖迪拜 每颗售价60元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40
爱在一湖山水间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4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山水之间
杜光庭《題仙居觀》所咏地理位置考
国学(2020年1期)2020-06-29 15:14:36
一处山水一首诗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6
《山水》
流行色(2018年11期)2018-03-23 02:22:00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