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婧,陈宇博,朱烈,连瑛,吴愉萍,许燎原*
(1.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 宁波 315012; 2.宁波市鄞州区农业信息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浙江 宁波 315100; 3.宁波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总站,浙江 宁波 315012)
草莓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宁波市2018年种植面积约1 300 hm2,产值近3亿元。草莓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草莓的质量安全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前些年质量安全事件偶有报道,一度影响大众的消费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农药残留是影响草莓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草莓上的农药使用也一直是消费者十分关心的事情,因此农业部门把促进草莓的科学用药、提高草莓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加以推进。灰霉病是草莓的一种常发性病害,一般可造成减产20%~30%,严重时达50%以上[1-3],农户每年均需采用药剂进行预防。目前,国内登记可在草莓灰霉病上使用的农药品种有26种,有效成分仅有10种(6种单剂和4种混配剂),而唑醚·啶酰菌、啶酰菌胺和嘧霉胺均为农业部《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3—2013》中推荐使用防治灰霉病的农药品种。为进一步明确唑醚·啶酰菌等3种杀菌剂的科学使用方法,进行了其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草莓安全、精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在鄞州区姜山镇陆家堰村设施大棚内进行,大棚面积15 m2,土壤为砂壤土。草莓品种为红颊。草莓于2017年9月1—5日移栽,株行距20 cm×30 cm。草莓植株长势基本相同,栽培及肥水管理等条件均匀一致。
供试药剂共3种: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凯津,巴斯夫欧洲公司);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凯泽,巴斯夫欧洲公司);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靓贝,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施药器械采用濛花MH-D16-3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
试验设6个处理:处理1,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342 g·hm-2(用量按有效成分计,下同);处理2,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399 g·hm-2;处理3,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37.5 g·hm-2;处理4,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12.5 g·hm-2;处理5,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540 g·hm-2;处理6,清水对照(CK)。小区面积11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分别于2018年2月12日和2月22日施药,共2次。对植株叶面、叶背和果实均匀喷雾,喷药液45 L·hm-2。第1次施药时灰霉病处于始发期,气温-2~10 ℃,晴;第2次施药时,气温2~9 ℃,多云。试验前未对棚内草莓灰霉病进行防治,试验期间宁波天气以阴雨天为主,湿度大,利于草莓灰霉病的发生。
第1次后药后10 d(2月22日)和第2次药后10 d(3月4日)进行草莓灰霉病病情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3株,记录所有果实的发病情况,计算灰霉病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草莓灰霉病果实发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果实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果实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果实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果实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果实面积的50%以上。
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施药后3、5和7 d进行田间观察,各处理草莓植株均长势良好,无明显的药害症状发生,表明药剂处理对草莓的安全性较好。
表1表明,第1次药后10 d调查,唑醚·啶酰菌399 g·hm-2处理和啶酰菌胺412.5 g·hm-2处理效果较好,防效均在65%以上,显著高于啶酰菌胺337.5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唑醚·啶酰菌342 g·hm-2和嘧霉胺540 g·hm-2处理的防效分别为57.9%和56.6%,低于唑醚·啶酰菌399 g·hm-2和啶酰菌胺412.5 g·hm-2处理,但无显著差异;啶酰菌胺337.5 g·hm-2处理效果不理想,防效仅52.3%。第2次药后10 d调查,各药剂处理防治效果均优于第1次施药,高剂量处理防效均优于低剂量处理。唑醚·啶酰菌399 g·hm-2和啶酰菌胺412.5 g·hm-2处理的效果较好,分别为80.0%和78.3%,显著高于嘧霉胺540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唑醚·啶酰菌342 g·hm-2和啶酰菌胺337.5 g·hm-2处理防效分别为71.9%和66.2%,低于唑醚·啶酰菌399 g·hm-2和啶酰菌胺412.5 g·hm-2处理,但无显著差异;嘧霉胺悬浮剂540 g·hm-2处理防效仅63.1%,效果不理想。
表1 3种杀菌剂处理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草莓灰霉病在适宜的低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发生流行,防治灰霉病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化学防治[4-5]。在草莓生产中,农户为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不断增加杀菌剂使用次数、加大使用剂量,导致部分产区灰霉病菌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药性[6-7]。有研究表明,2012—2013年临安、建德、南浔、宁波、绍兴、勾庄和台州等地的486株草莓灰霉病菌中,多菌灵、嘧霉胺、异菌脲、嘧菌酯和啶酰菌胺的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71.8%、64.4%、62.1%、67.3%和4.9%;2014年绍兴和台州地区的159株草莓灰霉病菌中,多菌灵、嘧霉胺、异菌脲、嘧菌酯和啶酰菌胺的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93.7%、93.7%、69.2%、93.7%和6.9%[8];2013—2015年湖南省不同地区的454株草莓灰霉病菌中,对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和嘧霉胺的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55.7%、77.3%、3.5%和77.3%[9]。多菌灵、嘧霉胺、异菌脲和腐霉利等防治草莓灰霉病的常用药剂已使用多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与本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本试验中,400 g·L-1嘧霉胺悬浮剂施用量超过农药登记剂量上限50%时,2次药后防效也仅有63.1%,说明灰霉病菌已对嘧霉胺产生抗药性,建议生产中停止使用嘧霉胺;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施用量未超过农药登记剂量时,1次药后防效为各处理中最低,仅52.4%,表明啶酰菌胺单剂也有抗性上升的风险。试验结果表明,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399 g·hm-2对草莓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连续施药2次后防效为80.0%。实际生产中,可在草莓灰霉病发病初期选用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399 g·hm-2均匀喷雾,每隔7~10 d施药1次,视病情发展可连续用药2~3次,并注意药剂的轮换,以延缓抗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