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而一支军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优势做后盾。在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的今天,谁抢占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战争中的主动权、制胜力。
无疑,创新就是制胜力形成的加速器。十九大报告指出,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事实证明,跟踪仿制,永远会受制于人。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以它为基础发展形成的火炸药仍是决定现代武器威力和射程的关键性因素。在这一领域,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要敢于创新,继续对火炸药理论进行系统、创新性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新一代武器射程、射速和毁伤威力,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贡献力量。这不仅需要注重原创,还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国家强,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防。一个国家的国防系统和武器装备是不是先进,除了政治观念、经济基础、作战思想、历史传统等因素外,还要有接受新生事物的文化传统和国防体制作为支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清醒果敢地接受新的系统观念、技术观念,并有能力将其组织成新型装备系统,在概念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等方面“敢为天下先”,才能构建起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
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这些技术往往会对未来战争产生重大影响。军事需求是国防战略前沿技术创新的牵引力。当前,世界军事革命正步入深水区,也孕育着新突破,尤其是伴随着空天技术、大数据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磁发射技术等战略前沿技术蓬勃发展,军事领域的较量已暗潮涌动。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纷纷把开发颠覆性技术作为国防科技创新的重点,力图在最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前沿技术上率先取得突破。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对于我国而言,瞄准学科前沿,首要在于把理论科学搞上去。我国是岩石工程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比如,我国应变型岩爆预报的软件是自己设计的,但监测微震的仪器大部分还依赖进口。在岩爆预报时代到来之际,要加紧突破岩石力学的前沿技术,才能预报所有类型的岩爆,不仅要研究岩土中爆炸的动力效应,更要重视岩土中爆炸动力学理论的研究。
与其他新兴技术发展历程一样,战略前沿技术也需要经历从理论突破到产业应用的过程。在发达国家,国家战略需求与市场需求、产学研、军民之间的互动,促进了对战略前沿技术的发现、培育,配合完善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营造出有利于前沿技术产出的社会环境。因此,我国也必须直面战略前沿技术的挑战和机遇,坚持产学研协同、军民融合、市场机制与政府统筹,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道路。
当前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新征程,就要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我们才能够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核心就是要创新驱动。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科学技术原创性是核心,资本市场和商业模式是重要的要素,法规政策是重要的保障。我们要提高原创性能力和转化能力,从大学实验室的科学变成研发中心的技术,从研发中心的技术变成企业产品,再从产品变成商品,当中每个环节都有壁垒,这些壁垒来自不同科学家的不同认识,不同政府官员的不同认识,不同企业家的不同认识、不同投资家的不同认识,甚至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认识。
要打破这个壁垒就要有跨界融合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现在我们要进入新的产业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共享,中国可否抢占机遇,从源头抢占机遇,关键要有原始创新的能力,要有攻克核心技术的能力,还要有转化能力。既要体现要有国家意志,也要遵守市场规律。重大的国防项目和国家战略项目一定要国家行为,而其他项目就要由市场来决定。央企、国企、民企各有所作为,互补创新,实现跨界融合。跨界融合的含义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产业的跨界融合,不同商业模式、不同体制立体交叉融合,不同国家的跨界融合。
农业绿色发展是十九大提出的大理念之一,也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全球未来10多年的工作重点。现在提出的绿色发展,与我们过去理解的内涵不一样。现在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一个区域必须是全域、全产业链、全套解决方案。如今,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从科技创新来说,过去的教科书,大都是单因子的科学研究,很少有多因子的研究,单因子的科学研究优点在于,注重单一过程揭示和机理剖析,可严格对比和定量。但传统单因子析因实验研究无法指导生产,技术难于转化,不可能解决绿色种植的问题,解决不了产业发展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子来。
同时农业绿色发展急需“交叉创新—三农情怀—理实兼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个需要多学科交叉创新的时期,我认为扎根生产一线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又要利用政府、企业的社会资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把科技、政府、企业与社会结合起来,时常与农民接触。最重要的是,这对农民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锻炼。面对中国农业转型发展进入绿色兴农的新时代,创新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