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灵 戴宇上 董方正 金婷
【摘 要】垃圾分类政策出台已十数年,执行情况并不乐观。居民难以改变垃圾处理习惯,垃圾分类意识不足。本文基于“模糊-冲突”模型,提出“高模糊-低冲突”的政策转变方向。建立“垂直监管”的具体操作模型,以激励机制引导居民自觉自愿执行垃圾分类,通过外部因素影响,加快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同时,清除垃圾分类的实施中的障碍,使垃圾分类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垃圾分类;激励机制;政策执行
垃圾分类回收属于循环经济三种方式中的再使用和再循环的范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杭州市于2010年正式实行垃圾分类。自201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文中简称《条例》)。据《关于杭州市及市本级201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杭州市政府在节能环保方面支出6.97亿元,占总预算的3.2%,大量资金被用于购置垃圾桶、专用垃圾袋及各种“智能化”设备。然而,杭州市垃圾分类现状不容乐观。据2018年6月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检查成绩,被检查的182个小区中,得分85以上小区仅占9.34%,60分以上占69.23%,离控量目标要求差距较大.
本文将运用Matlan模糊-冲突模型,重点阐述在低成本、低冲突的前提下,提出短期内促进居民分类意识提高的解决方案。
一、现行政策分析
(一)模型介绍
Matlan模糊-冲突模型通过提取政策的模糊性和冲突性,构建模糊冲突模型。政策模糊性包括政策目标的模糊性及政策手段的模糊性;政策冲突性指某一政策与多个组织部门的利益相关,但各部门存在政策目标差异或执行差异。据此二维度,将政策执行划分成四类(表1.1)。本文将用此模型分析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具体实施中的执行效果。
(二)政策模糊性
1.2.1职能划分不清。根据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条例》,未对于各管理部门间的职责进行详细阐述。政策未设立定量目标。各级管理部门间互相推诿责任。政策执行推进困难。
1.2.2垃圾分类划分不清。《条例》将垃圾分为4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但未明细罗列每一类的项目。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种类繁多,很难实现正确分类。缺少细致系统的知识,致使许多有心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不知如何分类。打击执行积极性。
(三)政策的冲突性
1.3.1居民人口与管理人数冲突。据《杭州统计年鉴》,2017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数量为946.8万人。在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下,追究垃圾责任人的难度巨大。仅靠管理部门的人员监督管理,也将产生巨大的人力成本。
1.3.2分类与设备冲突。居民家中的垃圾分类是分类环节中的第一步。杭州市人口密集程度,住房面积有限,难以要求每家每户配备四种分类齐全的垃圾桶。导致居民在家中进行分类时不便、执行度低。
二、政策转变途径
至2018年11月,据现有杭州市全区域垃圾分类工作调查调研情况,小范围的垃圾分类工作可有效合理地分类垃圾。但推广时,因人群差异、环境差异等变量,创新高效的垃圾分类方法存在:成本增加、管理人员缺失、资金供应不足等缺陷。由此可见,单一模式的垃圾分类处置方式不适合于杭州市。创新分类方式在后续推广中应加以区域性调整。“高模糊、低冲突”政策可成为杭州市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中的过渡性政策。为之后具体措施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三、具体措施
(一)垂直结构管理模型
政府通过开发商或社区物业,与居民建立利益联系。具体执行中的监督规范则由每一个社区自行建立适合的管理方式。可分为土地未竞标开发前的“政府—开发商—物业—住户”模式与土地已开发、房屋已出售状况下的“政府—物业—住户”模式。
3.1.1政府—开发商—住户
政府部门可在审批环节,利用卖方优势将垃圾分类条例加入竞标条件供开发商选择。当开发获益或得到的政策优惠大于后续管理垃圾分类的成本,竞得开发权就成为开发商的第一目标。若接受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能增加竞争优势,开发商将倾向于接受附加条款。开发商可选择在商业用地、学区房等需求大、经销快的产品中植入强制执行垃圾分类的条款。当房屋的地缘性价值远大于执行垃圾分类的成本时,购买房产成为购房消费者的首要目标。消费者将倾向于接受附加条款。该模式分散政策冲突性,将政府与开发商与住户间的矛盾作阶梯调整,并合理补偿开发商与住户的利益流失。
3.1.2政府—物业—住户
政府部门可制定具利益回报的垃圾分类强制执行协议。给予接受的用户将在一定时间内享受水电物业优惠或部分税收优惠。据不同的小区情况合理选择垃圾分类方式,由物业代为管理,保证政策的灵活性。此激励模式下,当回报高于执行成本时,住户将倾向于接受垃圾分类的强制性执行协议。从而提高住户执行垃圾分类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时,选择性执行强制措施很大程度上将冲突选择交给被强制方,接受强制措施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将带动政策扩散发展。
(二)清除实施障碍
3.2.1在包装上印制垃圾分类标识。生活垃圾种类繁多,难以被准确识别。将物品的垃圾分类属性体现在其本身或包装上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工商管理部门可出行政策条例,于商品包装上加印制分类图标、文字等体现其垃圾分类属性。
3.2.2规范分类清运。政府可通过设计计分箱清洁直运车,规范回收流程,提高垃圾分类设备的投入使用效率。给予居民正向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论
从长期发展看,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改变居民分类习惯,提高居民分类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短期内,可建立“垂直结构管理模型”,以利益回报、自主选择的方式,降低政策冲突,提高居民执行垃圾分类的意愿和自觉度。充分利用政策灵活性,实行小规模、因地制宜的监督管理。利用在商品包装印制垃圾分类属性等辅助手段,解决执行中的障碍。通过改良垃圾分类设备,提高其使用效率,给予居民积极反馈。解决在以教育手段培养居民分类意识未形成显著效果时,如何促进居民自觉执行政策的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少微,杨忠.中国情境下的政策执行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 2017(02)
[2] 陈子玉,赵静,马国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03)
[3] 卞雯雯,王婷,丁燕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日本、台湾地区为借鉴对象[J].改革与开放, 2012(14)
[4] 陈丽华.台湾废弃物管理的发展歷程及其相关政策[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5(02)
[5] 刘晓星.垃圾分类落地尚需法规推动力[J].环境经济, 2017(Z2)
[6] 徐林,凌卯亮,卢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