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说竞争

2019-04-18 06:24王鼎钧
南方周末 2019-04-18
关键词:麦克阿瑟电影业读卖新闻

王鼎钧

广播和报纸的竞争

报纸,广播,都向大众传播讯息。报纸让人“读”到讯息,它希望读讯息的人越多越好,广播让人“听”到讯息,它希望听讯息的人越多越好,彼此有竞争。

中国人一向相信白纸黑字,认为“眼见为实,耳听是虚”,广播只能听见,好像居于劣势。但是广播从业人员并不这样想,他认为“我能让人听见,而你只能让人读到”,昂然走向战场。

既然“只能听见”,它就充分利用人的听觉,它把讯息分成三种,有些讯息全部可以直接用听觉接受,例如音乐演奏,要紧的是让人听到乐声,演奏者的面貌姿态是多余的。在这方面,听广播胜过读报纸。广播从业人员努力发掘这一类讯息,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些讯息可以直接听到一大部分,听不到的那一部分可以转述,例如新年放鞭炮舞龙舞狮,充分传达了兴奋热烈的气氛,穿新衣戴新帽再由播报员补充。在这方面广播和报纸可以互争雄长,报纸除了文字叙述还可以刊登照片,歌星登台献唱,能从照片中一窥她的长相和台风,当然可以争取读者,于是报纸来个图文并茂,并且把照片放大。

还有一些讯息完全没有声音,例如科学家破解了人类的基因组合,并且能够加以“编辑”,控制人类的遗传。传播这一类讯息,报纸占绝大的优势,广播完全退出竞赛。

还有,新闻报道要快要早,新闻发生了,大家都来采访,广播记者回到电台立刻可以播出,报纸记者的稿子还要经过编排、印刷、发行,即使特别出“号外”也要四个小时。广播刻意发挥它这个先天的优势,出现了转播车,选举一面开票电台一面广播,群众一面游行电台一面广播,飞机失事了,广播记者在满地残骸之间一面游走一面广播。

通常,人在做事的时候一心不能二用,但是主妇可以一面听广播一面缝纫,学生可以一面听广播一面做功课。尤其是“电晶体”出世以后,收音机的体积越来越小,你我可以一面散步一面听广播,可以一面开车一面听广播,这样一来,广播可以固守它的黄金三角洲,即使后来电视和网络兴起,也不能把它吞没。

学者总结战况,归纳成一句真言:“和同类竞争,要针对敌人的弱点,夸张自己的优点。”

电影和电视的竞争

电视用画面加上声音传播讯息,可以说是把电影送到你家客厅里来,你不用衣冠整齐开车出门,不用找停车位,不用排队花钱买票,节省很多开支。电视一出,抢走了大量的电影观众。

电影业开始在影片中穿插情节,嘲笑电视,例如少年人从电视节目中学会了喝酒,变成一个酗酒的无赖。例如说电视是杀死时间的工具,人老了,什么也不能做了,坐在电视机前面等死。有一个老人退休了,亲友们登门慰问,合资买来一部电视机送给他,不料另一个公司听说他退休,马上来请他去上班,亲友们又登门祝贺,把电视机搬回去,认为他用不着。

单单是“吃醋”当然没有用,你得展开业务,起而与电视竞争。做法呢,还是那句老话:“针对敌人的弱点,夸张自己的优点。”

起初,彩色节目成本高,电视只有黑白,电影业立刻停拍黑白片,改拍彩色片。电影界本来有一种说法,黑白片才是艺术,彩色片不是,现在断然修改他们的美学,人的眼睛生来是看彩色的,色盲的病患才只见黑白。当年流行黑白片还有一个原因,彩色片的颜色不自然,难看,好来坞首先推出“特艺七彩”,不久又改进为“特艺十彩”,使彩色画面能引起美感。

那时电视机的画面小,通常是十七英寸、十九英寸、二十一英寸,电影立刻放大他们的银幕,而且一不做二不休,把戏院的整面墙都修成银幕。银幕本来是长方形,长宽有一定的比例,称为“分金律”,大银幕断然打破这个规律,改成阔银幕。大银幕一出,天广地阔,表现千军万马,千山万水,万国衣冠拜冕旒,万紫千红总是春,看来真是夺神眩目,摇荡心旌。电影题材、导演手法、美工布景跟着改变,在音响效果方面也作出重大的改革,称为“立体声”。戏院的扩音系统全新改装,雷声隆隆,就在你头顶上辗过,炮声隆隆,就在你前后左右炸开。电视无论如何不能给你这样丰富的享受。

如果竞争到此为止,那是岁月静好。可是电影业一不做、二不休,他知道电视进入家庭,你我被动接受节目,家庭中要保护未成年子女,节目中不能有色情和暴力,他把这个也看成弱点了。你我进电影院是主动接受节目,可以不带孩子,电影剧情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色情和暴力,电影业也把这个看成自己的优势了。“针对敌人的弱点,夸张自己的优点”,好来坞的头牌明星也纷纷脱光,而且进一步不只是脱光。

争夺回忆录

麦克阿瑟是二次大战的名将,用不着介绍了吧?在这里还是要来个附注:大战中,依盟军的规划,中国战场归他指挥,大战胜利后,他率领盟军占领日本,中国跟他办过许多交涉。国民党败退中国大陆以后,他第一个访问台湾,朝鲜战争爆发,他指挥大军攻击朝鲜,并竭力主张越过鸭绿江入侵中国的东北,因此遭美国总统杜鲁门罢黜。几十年来,件件大事触动台湾的神经。因此,麦克阿瑟最后隐居在旅馆里写成的回忆录,台湾的读者非常希望先睹为快,但是台湾的报纸买不到中文的版权。那时台湾还没有参加国际版权公约,有一家报纸暗渡陈仓,他知道日本的《读卖新闻》买到日文的版权,决定从日文版转译。

方法很笨,但是只有他们想到,他们驻东京的特派员,每天早晨买一份《读卖新闻》,委托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空中服务人员带到台北,报馆派人按时在机场守候。以下当然是编译加班,工厂排版,第二天早上见报。回忆录当然是由幼年写起,可是媒体处理新闻,把读者最关心的事情放在最前面,让读者先知道,所以《读卖新闻》先从麦克阿瑟占领日本开始连载,台湾的这家报纸也跟着从占领日本开始,成为这部回忆录一个奇特的版本。

天下事不能尽如人意,有一天,不知为什么,中华航空公司的班机上没有带来这份日文的报纸,中文版的连载势将中断一天,这是大忌,报馆老板束手无策。幸亏他的编译主任了得,他想到一天之中还有其他国家的航空班机由东京飞来,飞机上可能有日本乘客,这人可能在登机之前随手买了一份《读卖新闻》。他悄悄告诉专跑机场新闻的记者,教他回到机场办一件事:由东京来的班机降落后,请机场广播告诉机上的乘客,把报纸放在座位上再离开。然后记者登机,寻找当天的他们需要的那一份。

这就要看那位记者的能力了,报馆除了要记者抢到新闻,还常有这一类的不时之需,所以当一个红牌记者不容易。这位记者不负众望,第二天,麦克阿瑟的回忆录顺利见报。

这本由麦克阿瑟亲笔写成的回忆录,我们都读到根据英文版译成的中文书,今天渔樵闲话,内容实在平常,比起丘吉尔战后写的回忆录差远了。他有武略,无文才,回忆录当时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后来有些历史价值,今天没有文学价值。

猜你喜欢
麦克阿瑟电影业读卖新闻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去芜存菁
尼米兹的提醒
奴才和人才
麦克阿瑟:这张相是为我小儿子照的
日本“咸猪手”记者被抓
日本报纸中的中国形象
俄要加强扶持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