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昂
现在我们知道,不论是什么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元素组成的,我们甚至可以对照元素周期表,去了解我们不怎么熟悉的元素的性质。可以说,元素周期表为我们学习化学与了解物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事实上,从元素周期表诞生之初至今,也发生了颇多趣事。
早在公元前,智慧的先贤们就对世界的组成产生过思考。古希腊人认为,世界是由“水火土气”四大元素组成的。而中国古时候也有五行之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共同形成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样的说法当然不全面,但也算不上是错的,至少到了如今我们都知道,世界确实是由基本的物质组成的,而这些基本物质,便是我们从大自然中提取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元素。
这些元素以一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元素周期表”,其实没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布的。但事实上,在门捷列夫之前,早有科学家对元素的周期规律进行了研究,那便是英国分析化学家兼工业化学家,纽兰兹。
1865年,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61种元素按照原子量的递增进行了排序,他发现每隔七种元素便会出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就如同音乐中的音阶。因此,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元素八音律”。可惜他的研究止步于此,并且他的想法并未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1869年,当已知的化学元素数量从61增加到63的时候,为了创作名著《化学原理》而对元素规律进行研究的门捷列夫同样发现了这个规律。但是妙就妙在,门捷列夫是个勤于动手的好孩子,他发现了规律之后,为了方便研究,立刻按照所得结果制成了一張简易的表格,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空位,并对它们的性质做出了种种预言,并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对其进行增益。于是,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元素周期表不断更新,最终形成了我们教科书中的……
不,还差一步,那就是一
翻译!
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不少国人亦对化学产生了兴趣,要学习化学,自然少不了元素周期表。
但是1896年,清末科学家徐寿在引进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俄文的,但是中国并没有相应的汉语来对应表格中所有的俄文词汇。徐寿最初的想法是,既然找不到对应的汉语,那便采用同音字,并用偏旁部首代表这个元素的常态,这样一来,至少在发音上能与世界的节奏保持一致,又能体现其性质。
但是问题又来了——那是一个连阿拉伯数字都尚未在中国普及的年代,要想找到偏旁与读音都合乎心意的汉字,实在是太难了。徐寿真是呜呼哀哉,恨不得做个再世仓颉,自己动手造字。
这个时候,好巧不巧,他突然发现了明代皇室族谱!这时候就有必要介绍一下明代皇室了。
《明史》诸王世表开头说,“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袭,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性靖江王不拘。”
即便如此,由于明朝宗室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到了明朝中后期,正常按照五行为宗室命名的做法已经无法实现了。于是,不愿意与他人重名的老主人家开始疯狂使用生僻字,甚至——自己造字。
要不怎么说天无绝人之路呢!徐寿简直喜极而泣。
我们几乎可以想象,百来年前,徐寿血贯瞳仁地翻着老朱家的族谱,从中抠出铬、铁、铜、铌、钛、钒等生僻字,再一个一个填进元素周期表中。于是,我们沿用至今的汉字元素周期表就这么诞生了。
呜呼,如今我们能这么便利地学好化学元素,真应该感谢如同仓颉再世的老朱家。
当然,更要感谢孜孜不倦的徐寿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