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俱来我是学霸?

2019-04-18 12:36暗号大老爷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唾液性状遗传

暗号大老爷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每次回家询问我爸妈的成绩,他们都说自己当年是全班第一。拿着生物59分试卷的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难道我……铺天盖地的基因检测广告让我看到了希望,别的我不关心,爸妈的学霸基因到底能否遗传给我?

“我——啐!”

你冲着一枚小蓝瓶吐了口唾沫,唾液如飞,口腔上皮细胞混在其中,瓶盖随即紧闭。接下来,这个小蓝瓶将被送入基因检测机构,一帮“生物民工”将把你细胞里的DNA从唾液里分离出来,扩增、测序,目的就是为了查看你的基因到底长啥样。

这场景不是科幻,而是最近方兴未艾的一个产业——基因检测。

没有什么话题能比“是什么造就了我今天这个样子”更令人感兴趣了。基因检测公司会暗示你,拿这些唾液就能获取自己的来龙去脉:比如血统来源。比例精确到百分之0.01,祖上有朝鲜人和蒙古人的血统,大多数族裔的名字你都没见过。当然这无所谓,你也知道,所谓纯种人在生物学上根本不存在。

还有性命攸关的部分:哮喘、心脏骤停之类的疾病概率,一些救命药物的耐药性,什么老年性黄斑变性、迟发型阿兹海默……管他呢,这些到中年再操心好了,并且普通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是无法和医疗级基因检测相提并论的,也就听个响。

但最令人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没什么用,却又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咖啡代谢能力在我国算不算强?脂肪代谢在地球上算不算快?有多大可能情绪性进食,被奶茶和炸鸡左右?这些,基因检测也都可以给你一个数字,供你参考。

基因檢测照顾到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对自己未来的衰老与健康也有了一些影影绰绰的预测。这时你脑洞大开:智商或者智力跟这个是不是也有关系?我学习成绩不好,是不是爹妈的错?

还真有关系,我们从你进入高中的那天说起。

如果你打开生物教材的第一本,把它和第二本放在一起,会发现这两本书的精髓,竟然可以构成一个大十字架:第一本《分子与细胞》横向地阐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如何相互映照。而竖向的则是第二本《遗传和进化》,讲的是生物如何通过基因的精微变化,使生物不断演化,构成第一本书描述的那个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有机世界——其本质也就是进化论。

在这条竖直长路上,几乎所有生物学家都和基因死磕过。达尔文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生物进化的概念,却没能推断出生物性状是靠“因子”的形式定量地遗传的。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证明了这个因子的存在,却无法推论出这因子是实体还是数学概念;摩尔根用果蝇证明了这因子在染色体上的连锁、互换、伴性遗传等种种行为,证明了这是一种物质;基因的影子慢慢清晰,直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它的双螺旋结构。

基因,这条进化论路上不灭的幽灵,它的确是所有生物成长的蓝图。它不仅把你从胚胎变成人体,还表达出你的一切外表和喜好,其中自然包括影响智力的基因。

但是存在那种你梦寐以求的“学霸基因”吗?对不起,并没有。因为性状的形成十分复杂,它来自多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并且伴随着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就是说:

一、智商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聪明基因”来控制,就像电灯开关一样可以开启或关闭你的聪明劲儿。

二、并不是说有了基因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性状,尤其与认知相关的复杂性状,深受后天环境影响,比如教育、家庭甚至整个生存环境。如果孟子的母亲没有对教育环境那么挑剔,那么孟子也注定难以成为一个哲学家。

这么看来,“基因上比较聪明”的用处没那么大。如果有人认为某个基因能把智力变好,那才是智力不太好。所以暂时放弃改一改基因就变成学霸的想法吧,先翻开生物课本筑基,没准有一天这个技术就被你突破了。

猜你喜欢
唾液性状遗传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
我们一辈子能产生多少口水
唾液治疗外伤可靠吗
好一个“口水”大王
“常染色体遗传”等于“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与性别无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