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AR技术在墓志铭博物馆展示模式中的应用

2019-04-18 00:45孙玉珩马立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AR技术墓志铭博物馆

孙玉珩 马立军

摘 要:目前,AR技术的开发应用已较为普及,但大多集中在军事、工业、医疗、旅游、娱乐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门层面。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推动下,AR技术在文物展示方面的应用逐渐升温,这种将虚拟模型与现实环境相叠加的沉浸式展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像墓志铭这样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石刻文物,由于缺乏社会普遍关注,一直以来在展示模式上难有突破。特别是以墓志石刻收藏为主的中小型博物馆,受展馆面积和资金技术的制约,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上略显停滞。文章结合AR技术的特点,对墓志铭博物馆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墓志铭文物的展示提供参考。

关键词:AR技术;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文物展示

一、前言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博物馆文物展示提供了发展空间,博物馆的展示模式不再局限于封闭橱窗陈列,展示技术和展示效果更加多元化。在满足博物馆基本功能的条件下,展示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使观众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近距离观赏文物,也为新兴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示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一)AR技术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的简称)技术是将虚拟模型置入摄像设备所采集的现实画面中,通过透视HMD (Head Mount Display:头戴式可视设备简称)或显示屏幕完成虚拟模型与现实画面的定位叠加和实时交互,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随着2016年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简称)技术的全面爆发,内容丰富的VR应用产品被快速推向市场[1],作为其分支的AR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各种商业活动中去。在国内一些大型博物馆的陈展设计中,AR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2],但对于资金相对匮乏的中小型博物馆来说,AR技术的实现往往受到设备投资、制作周期等因素的制约。随着相关电子设备性能的提升,AR技术中基于手持移动设备的开发应用已相对成熟,这为AR技术在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示中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介于现实环境和虚拟模型之间的交互性展示,会对中小型博物馆的陈展设计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在传统展示中受自身体积质量等条件制约的墓志铭文物,将从这种展示模式中大为受益。

(二)千唐志斋博物馆

墓志铭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以相对固定的行文格式,用以赞颂墓志主人的生平事迹,并将文字刻于方石之上,埋于墓葬之中。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都收藏有墓志类文物,但以墓志收藏为主的博物馆并不多见,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的“千唐志斋博物馆”就是专门收藏唐代墓志铭的中小型博物馆。由于墓志铭体积重量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博物馆对此类文物展示的手段较为单一,即为节约展示空间多采取墓志侧立置于橱窗内。千唐志斋博物馆的墓志铭展示模式极为特殊,是民国时期陆军上将张钫先生于1935年在其故居内建造砖券窑院,把搜集所得大多数唐代墓志整齐分排嵌入15孔砖窑1道走廊和3个天井的墙面中,其斋名也由此得来。千唐志斋虽然属于中小型博物馆,但馆内所藏唐代墓志囊括了唐朝300余年所有年号,记载着大量唐代不同社会阶层成员的世系行治和履历,被誉为史学界的“石刻唐书”,同时为唐代书法演变、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鉴于千唐志斋博物馆在唐代历史、文学、书法、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特殊研究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二、千唐志斋博物馆墓志铭展示現状

2013年,当地政府及文物管理部门曾多次就千唐志斋博物馆展品陈列手段落后的现状提出改善意见,并为该馆新征集的近千方唐代墓志铭寻求更大的展览区域。2017年1月13日,国家文物局对河南省文物局《关于千唐志斋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选址的请示》(豫文物〔2016〕339号)做出批复,并指出应综合考虑文物保护和展示需要,合理确定新馆功能和展示主题,科学调整方案设计,并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明确新馆的功能布局和陈展设计。

如今的千唐志斋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采取了封闭橱窗陈列,但因馆内展厅面积的限制,仅能对新征集墓志铭中研究价值较高的几例进行展示,其余大量墓志铭只能堆存库中,不能与观众相见。而将墓志铭嵌入墙壁的展示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在战乱年代也是对文物的保护手段,但密集的陈列展示已经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导览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诠释功能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很难让观众驻足观赏学习,造成博物馆基本功能的缺失。

(一)有限的空间与丰富的藏品矛盾并存

千唐志斋博物馆属于展品更具专业性、特殊性的中小型博物馆,但馆藏唐代墓志铭数量颇多,这在唐代社会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嵌满墙面高低错落的墓志铭,现有的展示模式已严重影响了观众馆内观赏学习的需求,迫切需要从“实物导向”向“信息导向”转型,解决因空间布局不合理而造成展示功能的缺失,进一步强化博物馆陈展设计水平和教育研究功能,也为新征集的近千方墓志铭的展示模式提供可以借鉴的陈展设计依据。

(二)无章的陈列与特殊的地位不相匹配

千唐志斋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以唐代墓志铭为主要藏品的博物馆,因建馆初期的陈展设计中未曾考虑按照墓志铭信息划分区域分类展示,导致现有展示模式中导览排序的凌乱。遇到此种情况,博物馆通常会考虑对馆藏文物重新分类布局和陈列展示,但考虑到原有展示模式的历史价值,在无法改变陈列现状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馆内千余方墓志的综合信息,依照不同墓志铭的特点划分类别并注明区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准确获得目标内容和准确位置,方便观众有目的性、选择性地学习研究。

(三)单调的展示与蕴藏的内涵相差千里

考虑到对墓志铭中书法艺术的保护和展示,张钫先生将收集来的墓志铭嵌入墙体,随着展示模式在墙面上的定格,志石四周雕刻的纹饰图案大多砌入墙内,仅有少量砌入墙边的还依稀可见。不同时期的唐代墓志铭志石四周雕刻有形态各异的装饰纹样,如团花纹、卷草纹、灵云纹、火珠纹,仅十二生肖纹样,在唐代不同时期的志石侧面就出现过生肖写实纹样、人身肖首纹样、人身肖冠纹样、人抱生肖纹样等纹饰图案。[3]这些装饰纹样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对唐代文化、民俗、宗教都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在观众面前完整表现出墓志铭蕴藏的丰富内涵,为砌入墙内和新征集的墓志铭寻求全方位的展示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四)简化的格局与独特的制式不相适应

唐代墓志铭形制特征趋于完备,覆斗形墓志是这时期墓志的基本形制。[4]即使出现过特殊形态的墓志铭,如李寿的龟形墓志,其形态结构也基本保留了“上盖下铭”的庄重礼制。墓志盖的盝顶上通常题书墓主人官职、籍贯、姓氏等基本信息,志盖四侧的四杀面通常刻有代表方位的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加之志石四周代表时间的十二生肖,其形制涵盖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方墓志铭,淳朴地演示出传统文化中“盖天说”的世界观,表达了古人“法象天地”的哲学思想。而千唐志斋博物馆初建时搜集的墓志铭大多没有志盖,原有展示模式不能表现墓志铭的独特形制,作为国内唯一以唐代墓志铭为主要藏品的博物馆,是其教育研究功能上的一大缺失。对于后期征集的有志盖的墓志铭,在传统的实物展示中由于体积、重量等因素的制约,展示模式受到极大限制,因而造成了合志掩盖铭文,揭盖丧失形制的尴尬处境。

三、AR技术在千唐志斋博物馆墓志铭展示中的应用

墓志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因其质地坚硬得以大量保存,已成为古代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由于体积、重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专家学者在相关研究工作中,长期通过拓印的方式收集和保存文物图文信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墓志銘数字信息获取的手段变得更为简单高效,数码拍摄、三维扫描技术能够快速采集更为真实的影像结构,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墓志铭数字资源的快速传播,这为墓志铭从“实物导向”向“信息导向”的展示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AR技术在墓志铭博物馆展示中应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改善千唐志斋博物馆墓志铭文物的展示模式,最大限度将墓志铭的独特形制和价值内涵展现在观众面前,我们可以结合AR技术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利用AR技术扩增墓志铭展示空间

墓志铭受自身体积重量等条件制约,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难题。千唐志斋博物馆受展馆面积大小、游览区域划分、观众人数流量等因素限制,很难让观众驻足观赏学习。一方墓志铭,少则数十字,多则千余字,针对嵌满墙面高低错落的密集型展示模式,不能仅依靠指示牌对极个别墓志铭的说明和介绍而涵盖全部,急需要合理扩充展示空间,方便观众直观欣赏,改善该博物馆学习科研功能的基础条件。因此,可以为嵌入墙面的墓志铭进行三维建模,利用手持移动设备的增强现实APP建立摄像设备与虚拟模型间的实时跟踪注册,当摄像头记录到现实环境中的注册信息后,便完成了虚拟模型与现实影像的场景融合。融合后的叠加画面能对虚拟模型进行实时控制,方便观众通过手持设备对墓志铭模型缩放翻转,观赏墓志铭的全貌和细节,从而激发观众学习的兴趣和耐心,同时改变传统图片类数字信息枯燥的展示模式,增强展示体验中的沉浸感。

(二)利用AR技术引导游客游览千唐志斋博物馆

博物馆在陈列展示中通常会按展出文物的特征分类,以便集中展示。对于墓志铭来说,可以按照墓志铭的出土地域、撰刻人士等信息分类展示,或通过墓主人的社会阶层、家族籍贯、生卒年代等内容分类整理,供不同需求的观众学习研究。例如武周时期的唐代墓志铭,因受“则天文字”的影响,可单独分类供文字爱好者学习研究。千唐志斋博物馆建设初期按照墓志铭的尺寸大小规整排列嵌入墙壁,未针对文物特征进行分类展示,这导致观众会消耗更多的时间去寻找目标资源的分布位置,降低学习研究的专注和热情。因此,可以对博物馆内墓志铭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并建立数据库,通过关键词的甄别构建资源分类,并标记现实影像中墓志铭的位置信息。观众可以利用增强现实APP通过摄像设备获取博物馆现实影像,从实时跟踪注册信息中触发信息检索目录,查找目标资源的关键词,更便捷地获取到目标资源在现实影像中的位置分布,达到通过实景导航便捷观赏的目的,节约学习研究的时间。

(三)利用AR技术让游客进行交互体验

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馆藏墓志铭的展示模式较为单一,多以侧立展柜陈列和拓片陈列为主,而唐代墓志铭“上盖下铭”的基本形制相对完备,传统的展示模式无法为观众呈现墓志铭全貌。以千唐志斋博物馆馆藏《卢功亮墓志》为例,该墓志外形是少有的龟形墓志,更是一方罕见的夫妻合祔墓志,卢功亮墓志刻于龟座之上,字面朝上;卢功亮夫人崔氏墓志刻于龟内背文,也就是志盖背面,字面朝下。[5]类似这样的墓志精品由于自身体量原因,只能“盖”“志”合体展示,志盖背面和志石上的志铭文则无法直观欣赏,只能以拓片代替。利用AR技术,观众除了可以从各个角度近距离观赏图文石刻,也可以通过融合场景后对组合模型的实时控制,开封志盖,认识墓志铭的结构形制,增加观赏的趣味性。

(四)利用AR技术进行文物保护

墓志石刻文物之所以能够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主要依赖于石质的坚硬,而千唐志斋博物馆中墓志铭文物的石刻表面裸露在外,长时间受环境侵蚀,加之游客接触文物所留下的汗渍油渍的腐蚀,导致部分墓志铭的完整度远不如早期的拓片。因此可以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墓志铭进行高精度的数字信息采集,达到对文物信息保护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得到的墓志铭数字信息除了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外,对石刻的痕迹和材质纹理也有较为准确的记录,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虚拟模型。高精确度虚拟模型将对AR技术的展示效果带来本质提升,AR展示技术的应用也将带动自身的优化和升级,必然会对墓志铭文物的保护起到推进作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开放的景观式博物馆会借助AR技术彻底颠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模式,在所有文物在足不出库的情况下,观众只需借助透视HMD设备即可沉浸在园林景观中完成对墓志石刻的观赏和研究。

四、结语

AR技术在千唐志斋博物馆展示模式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解决展示空间小、文物密度大、分类排序乱等涉及到博物馆功能的基础问题。利用AR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墓志这类文物在陈列展示中的不利因素,沉浸式的展示模式也能为观众带来更加生动便捷的观赏感受和形象趣味的学研体验,对提升墓志铭展示效果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立军,朱恺丽.VR技术:传媒数字化发展的新路径[J].出版广角,2017,(12):38-40.

[2]谭嫄嫄.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前景[J].求知导刊,2014,(9):135-136.

[3]刘天琪. 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

[4]赵超.式、穹窿顶墓室与覆斗形墓志——兼谈古代墓葬中“象天地”的思想[J].文物,1999,(5):72-82.

[5]胡可先.新出土唐代卢公亮夫妇墓志考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5-17.

作者单位:

孙玉珩,陕西科技大学,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马立军,陕西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AR技术墓志铭博物馆
博物馆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解析AR技术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