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远远淡去了的一些生活场景,回想起来,弥足珍贵。比如说,从前乡里乡亲,左邻右舍,家家户户,楼上楼下的“串门儿”。
过去,平房多,院落多,家家户户紧挨着住,没有小区,也没有围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家和那家的近乎,毫无禁区,更无设防。
哪家缺个啥,转身就去隔壁,一张口,要啥有啥。灶台上的油锅还热着,忽然想起家里酱油没了,少根葱蒜,盐还没了,自言自语嘟囔一声,立马会有街坊邻居给你送上门来。
孩子夜里闹腾了,哪家两口子拌了几声嘴,呼啦一下,会有热心的邻居上门问这问那,帮你劝架什么的。
也有“无事佬”,成天捧个大茶缸子,晃晃悠悠,往你家一屁股坐下,一啦呱就是一整天。
这就是所谓的“串门儿”。东家串,西家串,图的就是一个乐子。
邻居间即便偶尔闹个别扭,掐上个架,也僵持不了几天,开口向你讨上一根葱、一根蒜,得了,消了,妥了。
那会儿还没时兴“和谐”两字,其实就是。还一点不刻意,不做作,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压根儿没居委会大妈什么事儿,一切小矛小盾,大情小事,瞬间如过眼烟云,自然化解。
现如今,平房变成了楼房,看看你的周围,打开你的房门,再也难得见着这样的生活场景了。越淡越淡,越远越远,越清越清。不论你再怎么营造、怀旧,甚至用什么方式去用心撮合,人们再也回不到那时邻里之间那份没心没肺、无牵无挂、口无遮拦、互帮互助的随意和朴实了。
不用掐手指,你就能算出,你周围能有几个够得上让你一冲动就想着去他家“串门儿”的邻居或是朋友了。
能在电梯口、过道上、院子里唠上一小会儿的嗑,就已经算是混得熟的邻居了。能互相蹭顿饭、喝口茶的还有几个呢?
话又说回来,即使你有机会上人家“串门儿”了,心呢?在串了吗?
之前有过居委会,后来有了街道,再后来又有了社区。这些组织里的人们也在想着法子让老百姓们和睦相处,怎么也得让自己管辖的小区成为一座和谐家园吧。
社区大妈们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也都做了,然而,真心实意让人们再回到“串门儿”的那份本真的原生态场景和亲情里,已经不那么容易了。
广场舞、棋牌室、麻将档,已经是这个年代人与人之间、邻里与邻里之间、友情和亲情之间最自然、最随性、最默契,也是最应景的和諧方式了。“串门”变成了“串场”,不一样的形式,不一样的味道。
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记忆。过来人,也都会用自己的记忆与现实做比较,比较来,比较去,失去的都会觉着珍贵,放在眼面前的,往往总会觉着多少有那么点儿缺憾。
如今,时兴新的“串门儿”,朋友圈,微信群,鼠标一挪,手指一戳,想谁就谁,想拉谁人群就拉谁入群。这样一来,不近的也近了,不亲的也亲了,于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无论怎么说,想开了,“串门儿”串的就是一个乐子,怎么乐,怎么来。过去是那么“串”,现在是这么“串”,谁知道将来又会“串”成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