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探究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2019-04-18 00:53江孝燕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2期

江孝燕

【摘要】2017年,我校申请立项了市级集体课题“小先生制背景下的三小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小问题、小探究、小展示”,在这一研究背景下,笔者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通过课前的探究性预习、课中的探究性学习、课后的探究性拓展三个环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探究 探究性预习 探究性研究 探究性拓展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而学生的探究能力又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寻找出答案。这是一种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行为和认知趋向。探究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笔者的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做出了以下几点尝试:

尝试一:课前的探究性预习

语文教师都喜欢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笔者在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尤其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例如,让学生尝试对课文进行提问,为了避免无效的提问,笔者建议学生可以从文章的词句、内容表达、写作结构等方面进行提问,如苏教版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的预习中,一学生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1)文中“明媚的早晨”和“愉快的黄昏”两个短语搭配是否恰当?(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除了首尾呼应,还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从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对课文进行了深度的预习,有了思考的过程。

通常,为了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必然会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然后通过语言组织准确表达出来,这需要大脑的思考过程。同时,通过课前预习中学生的探究性提问,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课文的意识,并带着问题走进新一课的学习,也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的学习活动。

尝试二:课中的探究性研究

1.课堂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所以,从一节语文课的导入上就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笔者先和学生谈论,四大名著中,哪一部是智慧的集中营,学生回答:《三国演义》。笔者继续追问,《三国演义》中谁最聪明,学生回答:诸葛亮。笔者又问:诸葛亮的聪明体现在哪里?学生争着回答:他草船借箭令周瑜对他心服口服,他使用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和孔明灯……这么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会对刘备鞠躬尽瘁呢?学生情绪激动,跃跃欲试,想要表达。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笔者们用这样的对话开场:美术家用眼睛观察世界,音乐家用耳朵观察世界,作家靠什么来观察世界呢?用这一个问题让学生陷入思考。往往,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思维的欲望被激发,再不是一片空白,也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让学生开启他的探究之旅。

2.给出话题去探究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一节节语文课中慢慢积累形成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交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一般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教师说什么,他就回答什么,甚至还有很多无效的回答,如“是”或“不是”等,很多学生滥竽充数,思维处于“休眠”状态。在笔者的语文课上,笔者根据教材选择一个主要的问题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依据文本进行探究。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课文中进行探究。他们找出“笔者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一天,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等这些句子,它们都可以体现姥姥剪纸技术的高超。再如教学《水》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一起探究的问题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水对村里人的珍贵?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求答案。一会儿,学生纷纷发言: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还有: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阅读课文是很有效的探究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地理清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每一次走进文本都带着探究的问题,目标更加明确。

3.问题意识引导自主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问题为主导,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语言文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因为探究学习就是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

在教学《金蝉脱壳》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思考该如何学习金蝉脱壳的过程。有学生提出并设计了需要学习的几个问题:(1)金蝉脱壳时身体各部分出来的顺序及样子是怎样的?(2)文章中的语句是通过哪些连接词连接的?(3)金蝉脱壳后身体各部分又是怎样变化的?笔者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解答这些问题呢?学生回答:可以列出表格比较阅读。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也会设计好表格让学生依据文本来填写,但现在,笔者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学生也能够想到这一方法,虽然不够完善,但教师可以补充,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探究文本,学生热情更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笔者就是嘗试在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尝试三:课后的探究性拓展

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出发点,学生想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必须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每一节课后,笔者都会尝试让学生探究一两个小问题。如学习完《变色龙》一课后,笔者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描写变色龙外形的片段,揣摩其写作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一种动物,模仿着也来写写它的外形,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这是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探究。学完《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去查阅霍金的相关成就,阅读他的黑洞学理论和《时间简史》,虽然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这些理论有些深奥,但却是迈出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步。在分享的时候,虽然只有少部分学生侃侃而谈,少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一些兴致,但他们的行为在班上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习就是一个探究、分享和交流的过程。

在笔者的语文教学中尝试的“小探究”活动,力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一年多以来有意识地尝试、培养,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未减反增,教学质量也有所提升。学生一旦去主动探究地学习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诚然,转变传统的接受式的语文学习方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实质出发,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真实的情境中,大胆地去想、去问、去说,学生就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