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准则实施的业绩评价与激励问题研究

2019-04-18 12:00于素月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现行营业会计准则

于素月 隋 敏

(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 济南 250002;济南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一、现行会计准则的激励逻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融合,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获利的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如何客观、全面地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进而将其运用于薪酬契约的设计以提高激励效率,已经成为管理学界与实务部门需要全面认识、深入研究的问题,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全面认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继2001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2006年财政部又发布39项企业会计准则,该39项企业会计准则不仅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而且鼓励其他企业参照执行。在随后的日子里,财政部又陆续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增补修订,如2014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同年新增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2015年,为了深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实现了企业会计准则持续趋同和等效。现行会计准则无论是在会计理念的把握上还是在具体会计处理的规定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场举措重大的会计革命,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企业的业绩评价与激励问题。会计准则实施所带来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引起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巨大变革以及薪酬激励契约的重新设计。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从其产生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制度环境的发展而发展,这就出现了会计准则变迁的问题。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构建以及对外开放领域的持续扩大,迫切要求建立一套满足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应时而生。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观的确立以及对收益外延的重新界定将会导致企业的业绩报告发生重大变化,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更加体现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关注,从而引发了如何衡量企业业绩,评价企业价值的思考。当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构建一套既能够体现企业一定时期真实价值的增值,又能够激励管理者创造财富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管理者努力程度的难以观测性以及代理成本的存在,通过这些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为恰当地衡量出管理者的业绩,而薪酬契约的设计则可以有效地将企业业绩和管理者的激励联系在一起。

图1 会计准则变迁、业绩评价以及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

二、基于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业绩观

(一)从利润表项目构成的变化看业绩观的改变

1.营业利润项目构成的变化。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而经营成果往往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因此从现行会计准则颁发前后利润表的有关规定的变化入手进行分析会对企业的绩效管理研究产生重要的价值。在我国,企业利润表的编制采用的是多步式结构,即通过对当期的收入、费用、支出项目按性质加以归类,并按利润形成的主要环节列示一些中间性利润指标,分步计算当期净损益。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传统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项目构成主要分为四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而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的项目构成主要分为三步: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比较会计准则下利润表项目构成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传统会计准则下,投资收益不作为营业利润的构成要素,而是将投资收益作为和营业外收入同类别的项目界定为营业外的一种收益;而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则将投资收益作为和营业收入同类别的项目纳入到营业利润的核算中,作为营业利润的构成要素之一。

2.基于会计准则变迁的业绩观的改进。

利润表项目构成的上述变化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反映的实质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将投资收益从营业外纳入到营业内,归根到底反映出社会对企业业绩评价的观念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即从过去单纯注重企业的产品经营业绩到同时注重企业的产品经营业绩和资本经营业绩。资本经营实质上是企业的投资行为,即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筹划和管理,包括投资方向的选择、投资结构的优化、投资决策、投资管理等。这种业绩观的改变直接导致利益相关者决策所依赖的会计信息内容开始发生改变,由此能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准确评价企业的真实价值。

社会各界对企业业绩评价观念的这种改变是新经济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现代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全球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借助于资本市场,突破传统经营的思路——单纯通过买卖产品获得利润,进一步将企业经营的外延扩大到资本经营和产品经营相结合的层面上来。这意味着,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包含着传统的经营活动,而且包含着传统的投资活动。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将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重新划分为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两大类,企业的经营不再狭义得界定为实体经营,而应是产品经营+资本经营,企业经营活动外延的扩大迎合了资本时代到来的要求。另外,将投资收益和产品销售利润同等看待,突现了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对投资者需求的倍加重视,投资活动不再是游离于企业营业之外的一种财务活动,而是关系到企业核心业绩评价的主要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的业绩已经成为投资者所关注的重要会计信息。

(二)从会计理念的转变看业绩观的改变

现行会计准则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会计理念的转变,即由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转变。毫无疑问,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应尽快融入到这种变化之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图2 基于会计准则实施的企业财务活动的重新划分

资产负债观,是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用资产、负债的概念作为其经营基础来定义利润及其构成要素,因此认为企业净资产的保持和增值是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并通过资产负债表加以反映,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收入费用观,则是按照实现原则先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关系来确定收益,因此认为净利润的大小是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并通过利润表加以反映,此时资产负债表是为了确认与合理计量收益的中介,成为利润表的附属。公允价值的引入正是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表重心观的最好体现。传统会计准则把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基本原则,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项目始终以实际发生时的历史成本计价。而现行会计准则和国际报告准则主要方面趋同后,不仅将历史成本作为基本的计量属性,还引入了另外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即目前我国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重的会计计量模式。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14年新增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注]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可见,与历史成本相比较公允价值更能够真实地反映特定时点企业各项资产负债实时的价值,更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所发生的变化,更能着眼于资产、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从而保证资产负债信息的相关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净资产的变动更能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需求。

结合上述利润表项目构成变化的分析还可以看出,现行会计准则下利润表项目构成还有一个显著变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营业利润中的出现。传统会计准则下无论在哪一项利润项目中均没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项,它的出现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它的出现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会计理念的转变会引发业绩观的改变。资产负债观采用了经济收益的观点,即收益中不仅包含着已实现的收益,还包含着未实现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而传统收益强调己经实现的收益,不包括未实现收益。因此,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业绩信息更加全面、及时,这也必将引起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变革,进而导致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价值变动因素(即引起净资产变化)纳入企业业绩确认的范围内。

(三)从股东财富增量的衡量看业绩观的改变

现行会计准则将延续多年的“三大会计报表”调整为“四大会计报表”,新增的会计报表就是在现行会计准则中被“扶正”的原资产负债表的附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是反映企业年末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的会计报表。会计准则的这一明显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向人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即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将更加注重股东财富的增量,股东权益也日益受到重视。由此,股东权益信息披露的日渐完善将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更为准确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进一步增强企业业绩的可预测性。

收益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股东财富增量的重要指标。对收益的解释历来就有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之争。传统的会计收益是指一定会计期间内已实现的收入与相应费用之差额,这里的费用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的,强调可验证性;经济收益则把企业收益理解为在期末与期初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本期可用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注]卢雁影、邹秋琴:《企业业绩评价: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博弈》,《财会通讯》2004年第3期。这一解释以资本保全观为基础,强调真实收益,即股东财富的增加。长久以来,会计界囿于对计量属性的选择执着,从而漠视企业经济收益的会计反映,致使企业财务报告难以对资产的现行成本进行计量。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将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会计收益回归真实收益的本质要求,同时为股东增量的衡量提供了更加真实、更加相关、更加全面的指标。会计界对经济收益的关注必然带来收益报告的变革,从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公司业绩信息,有助于他们恰当地评价企业的价值,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

虽然现行会计准则下的收益报告反映的业绩信息更加全面、更具有相关性、更能真实地反映股东财富的增长,如收益中既包括已实现的又包括未实现的;营业利润的外延扩大了,既包括产品经营利润又包括资本经营利润;收益的计量以资产的现时计价为基础,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的真实增长。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资本经营比产品经营面临的风险更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存在可操作性,如果对风险预测及控制不足的话,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必须在追求股东财富增量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在股东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找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结合点。

三、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业绩评价与激励制度

(一)经济增加值(EVA)的基本内涵

经济增加值(EVA)这一财务绩效指标,最早由美国思腾思特(Stern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在其企业管理实践中应用。EVA不同于会计利润,它的出现是源于经济利润的思想。EVA考核指标不但考虑债务的融资成本,还考虑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等于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之后的余额,这里的资本成本不但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的成本。EVA衡量的是企业资本收益和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即企业创造的真实利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从股东的角度重新定义企业的利润,考虑到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本成本。[注]龙海宁:《基于 EVA的企业绩效评价和薪酬激励计划》,《江苏科技信息》2009年第3期。由此可见,经济增加值(EVA)这一考核指标能够正确地评价一个企业给股东所带来的价值的大小,当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之后仍有余额,那么这些剩余是属于股东所有的,股东财富就会增加;反之,股东财富不增反减,即使利润指标是正的也不代表取得好的经营业绩。经济增加值(EVA)不仅仅是一种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它还是一种激励制度,能够真正发挥激励管理层的功效,由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因而被称为现代公司管理的一场革命。[注]刘世勤、刘友来、刘喆:《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与激励制度》,《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二)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业绩评价体系

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大多是基于会计利润的思想,很少考虑企业权益资本的成本问题,其对业绩的评价更多地着眼于短期利益的获取,相关指标存在容易被主观操纵的会计失真风险;不仅如此,按照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期末要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即使资产并没有真正发生贬值,也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上的资产价值和利润金额被严重低估,从而无法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经济价值。相比较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而言,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业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于EVA的业绩评价体系是在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主观操纵因素的影响;并且将企业获得的资本利润和企业的资本成本相结合,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所创造的经营业绩,较好地服务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

2.基于EVA的业绩评价体系的设计不再单单考虑债务资本的成本,而是考虑了全部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成本,重视了企业资本的运用效率,强调了对股东财富的衡量,从而能够将经营者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着眼于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

3.基于EVA的业绩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实践,引导其形成先进的价值管理理念。通过经济增加值业绩考核体系的设计,将先进的价值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投资决策、管理控制、供应链管理与风险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具有高价值的业务流程之中,及时消除不产生价值增值的资产或使用效率低下的资产。例如,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如果采用投资利润率等短期指标进行考核时,往往会导致管理部门的决策和企业整体利益相违背的后果。因为,从企业获利的角度出发,只要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其资本成本率,企业就应当接受这样的投资项目;而有的管理部门则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为了达到较高的绩效水平而放弃能为企业带来赢利的投资项目。基于EVA的业绩评价体系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以价值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只要有能为股东创造价值的项目,管理部门就会将其纳入到投资决策的范畴,从而实现部门利益和企业集体利益的一致。

(三)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薪酬激励计划

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业绩评价体系和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薪酬激励计划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前者是后者的坚实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有力保障。传统的薪酬激励计划往往是以预算指标的设定作为依据,预算是预先设定的,当实际的经营业绩超过预算指标越多,所获得的奖励也就越多;反之,则受到惩罚甚至只能得到基本的工资。预算编制的过程就是上级制定预算指标,上下级讨价还价,然后由上级下达预算任务。制定预算指标的企业管理层并不是最了解各个部门完成业务的实际水平,而最了解自己真实水平的各个部门却总是“打埋伏”,以期通过压低预算标准来获得更多的薪酬,因而基于预算指标的薪酬激励计划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甚至根本无法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注]王竹泉,盛中华:《跨区分销企业的费用预算与控制》,《会计之友》,2004年第6期。基于EVA的薪酬激励计划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将股东财富与企业的薪酬计划真正统一起来,实现经营者目标和股东目标的一致。EVA衡量的是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基于EVA的薪酬激励计划正是依据管理者和员工对股东财富的贡献大小来设计薪酬契约的,因此能够引导企业管理者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趋向一致,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公司制下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2.形成对管理者的持续激励,有利于企业价值的不断增长。EVA着眼于企业的真实价值,是一种长期考核的存量指标,其不再仅仅关注利润、投资报酬等短期效益指标,而是更加关注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质量以及企业价值的长期增长。因而,基于EVA的薪酬计划能够对企业的经营者产生持久性的激励,从而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3.EVA的内涵有着严谨的构成要素,其核算方法客观合理,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业绩考核体系所造成的“打埋伏”现象,为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EVA的薪酬激励计划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奖金基数,这部分相当于固定工资,满足经营者和员工的基本生存需要,与完成业绩的实际情况无关;二是EVA增值的奖金,企业期初都会规定EVA的增长幅度,如果EVA的增值超过规定的增长幅度,就会获得非常高的奖金,如果没有完成预定目标,只会得到相应比例的奖金甚至一分钱奖励也得不到。EVA增值的奖金不设上限和下限,能够达到积极的激励效果;三是奖金库的设立,经营者和员工所获得的奖金并不会全部以现金的形式进行发放,超额奖金的一定比例会被存入到奖金库中。这样一来,以后年份如果出现负的业绩,就会从奖金库中扣减,剩下的余额会在若干年内逐步发放。奖金库的设立还能防止管理者和员工的离职,可以维护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是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的变迁势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对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现行会计准则的框架下,企业营业利润项目发生了拓展、会计理念由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对利润的关注转变到对股东财富增量的关注等。通过对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业绩观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源于经济利润的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指标,并探讨了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业绩评价体系与薪酬激励计划,以期为企业管理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引导与规范。

猜你喜欢
现行营业会计准则
“太空旅馆”营业中
抓现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会计教育的思考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浅谈我国现行的房产税
被抓了现行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陕西省属国企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前三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