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经历的湖南战时生活

2019-04-18 08:31:52口述叶炳怀整理陶诗秀
金秋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兵日寇木炭

口述/叶炳怀 整理/陶诗秀

1938年,父亲叶毅在江西南城工兵训练学校毕业后,分派到湖南长沙第9战区担任少校作战参谋。当时母亲带着我和两岁的弟弟在老家浙江青田躲避战乱。9战区的司令长官原先是陈诚将军,后湖北战事吃紧,他被调到武汉第6战区任司令长官兼湖北省省长,第9战区由薛岳将军接任。

日寇占领武汉、岳阳后谋窜南犯。湖南有洞庭湖和湘、资、沅、澧4条大河,江防问题突出,故9战区成立了工兵指挥部,父亲因学过工兵,就被调入。

1940年,父亲写信来要我们去长沙团聚。当时浙赣路被日寇在南昌腰斩,行旅不便,母亲把弟弟留给祖母照料,带着8岁的我启程去长沙。我们坐汽车到金华,再搭从那里到江山通短短一段路的火车,然后再坐木炭汽车向南绕一个大圈子,经赣南翻五岭到广东韶关,再坐一段火车北上才到达长沙。

木炭汽车是抗战时期的重要发明,因为日本切断了我国汽油进口的口岸和通道。木炭车是在司机座后方的车外安装一个比大汽油桶略小的铁炉,以木炭为原料,用燃烧时产生的煤气驱动汽车,每开二三十公里,司机就得停车给炉子掏灰、添木炭,并不停地手摇风扇,吹旺火力。因此车子停停开开,速度很慢。

我们于清明节后离家,到长沙刚赶上吃端午粽子。那时,工兵指挥部设在韭菜园原长沙孤儿院里,那是一处范围很大的学校,战时停办了,大门上有谭延闓的题名,院内建筑分散,因此没有被烧毁。当时日本飞机很猖狂,几乎天天来轰炸。后方的百姓也形成习惯,每天早饭后,就带着一个手提包或小藤箱到城郊田野或山岭躲避轰炸。放警报的方式有的用在高处挂球表示,一个大红球是空袭警报,3个大红球是紧急警报,3个大白球表示解除警报。有电的地方也用电传的警报器发声表示警报。后方军民并没有被侵略者的暴行吓倒,人们坚信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我看见防守长沙的士兵腰里都别着一个竹节的饭盒,上面用红字题写着“壮志饥餐日寇肉,笑谈渴饮倭奴血”。

父亲是参谋人员,喜欢研究军事,房间墙上挂着太平洋地区日军兵力分布图和当前国内战事正酣地区的地图,有时还用小颜色旗表示敌我的态势。为此,母亲和我也学会了看地图,但是对“几万分之一”的术语还是不甚了了。父亲每天看报,对某些写得好的社论常击节赞赏。1941年我岁时,父亲在读报时告诉我,日本一方面派驻美大使来栖三郎和美国政要虚以委蛇,一面派几百架飞机和军舰偷袭珍珠港,造成美方重大损失。当时我感到日本人太奸猾了。

为加强江防,9战区成立了四江封锁委员会,父亲作为委员会的督察,经常去各地检查,我也常从他那里听说一些江防要地的名称,如捞刀河、新墙河、草尾等等,有时他带回来一些防务照片,其中一张是他身上带着士兵们发明的泅水器材渡河的情景,那是用竹节编成的半张报纸大的土发明。由于父亲的杰出表现,9战区在一次表彰会上颁给他银十字奖章。

1941年秋,日寇再次南犯,发生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父亲便送我们去湘西益阳县桃花江镇躲避。那个镇传说是陶渊明记述的桃花源,30年代在一首歌中被喻为“美人窝”。古镇的石板路和商店古色古香,我们在那儿待了一个月,日寇败退后才回来。同年,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不久日寇就被湖南军民击退。第三次会战后,为加强战备,长官部把眷属疏散到靠后方的朱亭,那是一个湘江边的大镇,离南岳衡山不远,据说朱熹到南岳讲学时曾在镇上停留,这就是镇子得名的由来。

我在故乡村里的小学一年级读过半年,后来随着战局东奔西走,基本上没有上过学。父母买来课本教我,我认了很多字,学会看报看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施公案》,找到什么就读什么,阅读能力有提高。同时我也常练大字,但是算术进展差,只懂四则运算,分数、小数、鸡兔同笼等等就模糊不清了。我到过的地方多,因此从小就对地理、历史兴趣很大。那时民间的娱乐就是在祠堂或庙宇的戏台上演地方戏,台下挤满看戏的人,小孩子爬在台边看,周边全是卖馄饨等吃食的挑子。父亲还教我下五子棋,棋子是用马粪纸剪成,再涂上红蓝墨水,因为抗战时一切要自力更生。五子棋的爱好我保持了终身,还教给儿孙。有时我们也去看电影,当时斯大林格勒正在会战,能看到逐屋战斗的场面。大人有时也进拍卖行(现在称寄卖所或二手店)看看,我在那里听过留声机放出一张叫“洋人大笑”的唱片,全程都是哈哈大笑,引得听的人也大笑起来。

当时我们来去都是步行,因为长沙市内没有公交车,有时能碰见一辆小汽车,那是长沙唯一的一辆小汽车,父亲说是苏联顾问的,当时苏联支持中国抗战,派了顾问和飞行员来参战。父亲的中学同学杨铮然住在白沙古井一带,父亲带我去看望他时,顺路把天心阁、白沙井这些长沙的名胜古迹都看了看。那时没有旅游这回事,天天跑警报,岳麓山近在咫尺,我们也没有去过。

长沙军民几次打退日寇,重庆派来慰问团在大礼堂演出,演出的票各部门都分到几张,父亲有幸拿到一张。他一位同事也很想去看,就自己画了一张,工兵人员善于制图,他画得和真的一模一样,同事们都啧啧称赞。在演出中我第一次看到马思聪拉小提琴。父亲告诉我,他是国内最有名望的小提琴家。参演的还有“孩子剧团”,是孤儿组成的表演团体。演出前由薛岳将军讲话,我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他,他是个子不高的广东人,是抗战名将。

这些儿时的印象,让我终身难忘。

猜你喜欢
工兵日寇木炭
唐学咏早期抗日救亡歌曲《去灭日寇》回顾
中国音乐学(2021年4期)2022-01-12 06:24:54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二回 曲焕章研制百宝丹 六十军携药杀日寇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06
欧式城堡——木炭与色彩的碰撞
神奇的工兵铲
工兵猪
柴与炭
小木炭跳舞
战火中诞生的红军工兵
军事历史(1998年4期)1998-08-21 08:02:42
中国工兵血洒柬埔寨——“5·21”炮击事件始末
军事历史(1998年6期)1998-08-21 03:00:48
我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寇“三光”政策的斗争
军事历史(1985年3期)1985-08-21 02: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