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女子100 m跑运动员廖玉燕支撑技术改进探讨

2019-04-18 01:33崔江波廖玉燕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9年1期
关键词:手段速度运动员

杨 帆, 崔江波, 廖玉燕

(1.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河北正定实验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0800; 3.云南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廖玉燕在第13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中以11.97 s的成绩夺得女子100 m跑冠军。在其3年训练中,运动成绩取得了0.5 s以上的大幅度提高,竞赛名次从全国第9名上升至全国冠军。她是云南省该项目第1个全国冠军,连续多次打破云南省大学生纪录。在指导廖玉燕训练的3年中,我们主要解析其技术因素链,为其针对性地设计了多种技术改进训练手段,达到了理想的训练效果。本文对廖玉燕支撑技术改进的训练理念、思路、手段等进行剖析,旨在为教练员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1 廖玉燕训练方向的选择

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是其达到高水平的基本要素,在指导廖玉燕训练时,发现她绝对力量不够,但肌肉类型符合短跑运动员的特征,节奏感好,其身高在学生运动员中较为突出,达到了1.79 m。但同时也发现,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制约其自身特点的发挥。经与该项目优秀教练员进行交流,认为,由于笔者从廖玉燕读硕士研究生阶段才接手其训练,因此,要想改进其技术,难度极大。如果打破其原有神经—肌肉系统工作构架,可能导致其运动成绩的下降,而要在短短3年时间里通过技术改进达到预期效果更是举步维艰。也有观点认为,将训练重心放在其技术改进上,训练时间、负荷等因素将会制约其其他核心竞技能力的发展,解决技术问题的可能性不大,且得不偿失。因此,通过技术以外的多种其他专项能力的提高带动廖玉燕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是相对稳妥的训练思路。

针对廖玉燕的特点,分析其竞技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训练脉络的梳理,选择正确的训练方向,这是廖玉燕取得成功的关键。所有专项力量能力必须依托良好的、符合基本生物力学原理的技术构架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这种技术与专项力量相互促进的效能在运动员的竞技表现上得到很好地体现。通过反复斟酌与前期短时间的训练实践摸索,我们决定对廖玉燕的跑动技术,以及100 m跑的分段节奏进行全面改进和调整,以此为核心,帮助其实现运动成绩的突破。

2 廖玉燕低重心支撑技术问题解析

2.1 低重心支撑导致伸髋不足

技术分析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是技术改进的基本前提。当前,田径技术研究中缺乏对完整技术体系中各因素间影响与作用的考量,属于不合理技术的结果诊断,而非原因或过程诊断,不利于教练员改进方案和有效实施训练手段[1]。因此,训练实践中思考技术应在看到技术问题表象(结果)后,顺延技术的因素链探查过程及因素链的最前端(原因)。

短跑运动员支撑期的缓冲动作主要是由膝关节和踝关节协同完成。缓冲时,支撑腿膝角过小,会加大支撑腿的缓冲时间,对摆动腿的前移速度也会产生消极影响[2]。廖玉燕的低重心支撑导致2个问题:一是绝对速度受到影响;二是保持速度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在跑动的支撑初始阶段,廖玉燕有明显的屈膝过程。支撑初始阶段因屈膝明显导致的低重心问题,对具有身高优势的廖玉燕更为不利。屈膝不仅导致支撑时间延长,同时加大膝关节与髋关节伸肌在跑动时的能耗。但值得注意的是,廖玉燕在支撑屈膝较严重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较短的支撑时间。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廖玉燕的短支撑依靠的是支撑最后阶段和腾空初始阶段的不完整伸髋过程,即在髋的摆动不完整状态下进入了腾空阶段。这种技术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身高与步幅不符。在2014年12月对廖玉燕进行途中跑步长测试中,其30~60 m段落的平均步长仅为1.88 m,而她的跑动节奏与身高1.70 m以下的运动员无异。说明技术问题导致其身高优势在竞技中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反而成为阻碍因素。结合廖玉燕的个人特点,低重心支撑的主要问题是增加能耗,限制髋的摆动,进而影响其步幅与跑的向前性。

2.2 低重心支撑与躯干稳定性相互影响

廖玉燕在跑动过程中,躯干在多个维度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脊柱旋转导致两肩在水平面上不稳定,且这种不稳定随着跑动距离的增加愈发明显。这也是影响其100 m后半程技术的重要因素。通过不同段落的分段计时可以看出,30~60 m与70~100 m成绩相差0.29 s,差异非常显著。

在对廖玉燕进行技术改进训练前发现,躯干的稳定性不仅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绝对速度与速度保持能力,还制约其整体技术改进的效果。技术改进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本体感觉。躯干在跑与超等长力量跳跃练习中,对这种本体感觉不断形成干扰,运动员很难对不同动作环节的技术有客观的认知,对技术问题很难理解。从另一个层面看,躯干不稳定干扰了运动员下肢技术改进的控制过程。在廖玉燕第1个学期的训练中,其技术改进缓慢,技术表现不稳定,技术认知水平较低。

躯干在高速跑和高强度跳跃练习中的不稳定是导致技术问题和技术改进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单因素的技术问题导致的都是多重后果,并且这些后果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相反,改进一个技术问题得到良性效能也是多重的。这也是针对廖玉燕的竞技水平制定以技术改进为核心理念的基本依据。

2.3 低重心支撑对廖玉燕后程技术稳定及速度的影响

廖玉燕的速度耐力水平普遍低于二级女子短跑运动员,尤其是60 m后大幅下降的速度严重制约其向更高水平发展。速度耐力不仅对专项技术和专项成绩产生影响,也会对其他训练因素产生影响。在部分训练手段中,速度耐力是技术改进的基本保障。从一次小肌群力量训练课来分析,这些训练手段的动作轨迹与100 m不同段落的技术轨迹极为相似,其技术要求也是根据专项技术所提出的。因此,在强度要求较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必须保证动作质量(既包括动作轨迹的合理性,也包括动作速度与专项需要的一致性)。速度耐力所表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支撑其他训练因素后半阶段的训练质量,而就单组训练而言,速度耐力则决定完成后半阶段动作重复过程中的质量。

速度耐力不是导致运动员技术问题的原因,但它会严重影响技术改进的效果。分析廖玉燕技术改进与速度耐力水平间的关系后,我们决定通过提高其速度耐力带动后程技术的改进,改善其整节训练课后半阶段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状态。

2.4 低重心支撑导致的全程节奏控制与个人特点不符

作为身高1.79 m的女子短跑运动员,开阔的步幅、放松的摆动过程、良好的保持速度能力是基本特点。廖玉燕启动节奏过快,且蹬伸落脚点与重心的相对位置不合理,导致其蹬伸不充分,这一启动技术也是导致其后半程技术变形、速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廖玉燕的最快速度延后10~15 m时出现则更为合理,这样可使其在起跑阶段保证实效性的前提下,跑得更为节能和放松,为后程保持速度创造条件。这是一个“吃小亏,占大便宜”的改进过程。

3 廖玉燕的低重心支撑技术改进方案设计

3.1 手段群的设计与应用

教练员水平直接影响到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调整、恢复等训练因素[3]。仅仅依靠一种手段帮助运动员进行技术改进,往往收效甚微。而针对一个不合理的局部技术,设计若干种训练手段,其中每个手段的侧重方向不同但最终目标高度一致,当这些手段组合应用时,才能保证技术改进效果。下面列举部分在训练实践中应用效果较好的训练手段。

从表1可以看出,一个技术环节的改进需要多种手段的组合。在手段1中,弹力带以膝关节为向心收缩的中心点,给予屈膝助力。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求直膝进行支撑,可以帮助运动员强化支撑过程中伸膝肌群的收缩感觉。同时,简化了完整跑动技术的复杂结构,有利于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于单一的技术环节。

3.1.1 腰踝弹力带直膝走、直膝跑、协调跑的设计思路

在腰踝弹力带练习中,为廖玉燕设计了3种进阶模式。第一阶段训练没有腾空练习。练习中对其躯干姿态、髋关节稳定、膝关节支撑初期膝角控制,以及落地点和重心位置的关系进行改进和强化,建立正确的练习意识,直到其能熟练、正确地完成以上核心要求后,再进入有腾空练习阶段。第二阶段训练全部在有腾空的状态下完成。在此阶段训练中,对廖玉燕的技术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包括限制屈髋幅度、加大伸髋幅度,强调向前性,要求在一定的水平速度下用既定步数完成练习。第三阶段将直腿练习与屈膝摆动、膝关节放松下压技术进行结合,这是专门练习与转化练习无缝衔接的体现。表1中手段1是一个分解技术的改进方案,但仍然做了进阶设计。第一阶段的基础极为重要,躯干姿态对下肢技术的影响非常大,从整体视角对模仿性的练习进行完善;第二阶段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支撑的实效性与练习过程的流畅性上;第三阶段内容是前2个阶段训练效果的整合与表达。

表1 廖玉燕支撑低重心技术改进的部分手段

3.1.2 短距离速度单足跳的设计思路

将短距离速度单足跳作为廖玉燕的支撑技术改进措施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其一,单足跳作为超等长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好的训练效果。研究表明,直接参与完成下肢专项技术动作的特定肌群和效率调控机制协调工作,以及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克服阻力的能力,是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的重要指标[3]。其构成要素包括以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4],膝关节低位支撑力量[5-6],以及以髋为轴的制动—摆动力量[7-8],这是被广泛认知的因素。针对廖玉燕的技术问题,单足跳可以被理解为一条腿的跑动过程。在训练实践中发现,跑动中存在技术问题的运动员,在单足跳练习中不合理的技术环节在动作形式上会被放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规律的技术环节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放大。廖玉燕的跑动技术通过多年训练已形成动力定型,完全自动化地呈现错误的技术环节。但技术改进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运动员对自我呈现出的错误技术的认知程度。具体来说,就是自己的关节是怎样进行运动的。这种本体感觉和客观表现越一致,技术改进的条件和效果越好。相反,对自己的技术过程没有感觉,运动员很难进行技术改进。单足跳练习通过将运动员的错误技术进行放大,并将其带来的直接影响放大。例如支撑时间的延长、髋关节摆动的不完整、速度的损失过程、跳跃支撑的卡顿现象等因素被放大后,降低了运动员感知这些技术过程的难度。结合教练员语言和模仿动作的提示,运动员一旦对错误技术环节有了更为清晰的本体感觉,技术改进的难度就随之降低。廖玉燕的40 m单足跳速度从2014年的8~9 s,提高到毕业前的6.8 s,支撑技术的改变,大幅缩短了支撑时间,提高了运动员保持速度的效果和单次单足跳水平跳跃的距离。因动作结构极为相似,所以,速度性单足跳跃技术的改变很容易迁移至跑动技术中。通过这种方式的练习,有效改进了廖玉燕的膝关节支撑技术,跳跃支撑过程重心有了明显提高,腾空则更趋于水平。

3.1.3 弹力带下后摆的设计思路

在弹力带下后摆练习中,利用弹力带向下后方摆动过程中的伸膝助力与伸髋阻力,对下摆支撑技术进行改进。下摆过程中的一个技术环节最易导致支撑低重心的问题,即从下摆起点至支撑瞬间的后1/4阶段股后肌群的屈膝功能进行工作,工作越充分,支撑阶段膝角则越小,越容易导致屈膝屈髋的不合理支撑技术。为此,在弹力带下摆训练中,对运动员膝关节角度的动态变化进行要求,尤其对其下摆接近支撑腿瞬间的膝角动作进行严格要求和强化。表1中手段3刺激的肌群主要为股后肌群和臀肌,在改进不合理技术的同时,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能力。因该技术与跑动结构基本一致,故能达到一定的预防股后肌群损伤的目的。同时,此练习对协调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周期性的运动只要练习的负荷量达到一定程度,运动员一般都可较好地完成技术动作。

可以看出,既定的训练手段通过不同的训练要求,以及在训练中对局部环节的技术强调,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这是将单一训练手段的效能进行深度与广度挖掘的过程。运动员改进技术的难度大、时间长,教练员需要思考如何尽可能地提高技术改进效果,缩短技术改进时间。

4 小结

作为短跑运动员,廖玉燕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也存在制约其运动成绩提高的严重技术问题。准确分析其技术核心问题是其技术改进设计手段的基础。对正确技术,以及力量与技术交互关系的认知,是成功应用训练手段的基本条件。运动员技术的经济性特征对其后程的节奏与步幅有重要影响。廖玉燕的支撑技术是导致其后程能力匮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手段群的形式,针对不合理的技术环节,设计多种侧重点不同但目标一致的技术改进手段,其综合效能大幅度提高了廖玉燕技术改进的效果,缩短了其技术改进的时间。

猜你喜欢
手段速度运动员
行驶速度
速度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图侃天下
运动员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秒速5厘米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