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安辉
东北地区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加快东北地区创新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指出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并强调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东北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今年一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6.1%、2.4%、5.3%。其中,辽宁省经济增速时隔四年多再次回到6%以上;当季民间投资增长1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正以创新实践书写着东北振兴的时代答卷。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擘画了未来15年东北振兴蓝图,强调要像抓“三大战略”一样,持续用力,抓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2003年以来,党中央出台5份重要文件,加强顶层设计。
出良策,开药方,《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等政策连续发出,一套政策“组合拳”连环打出,既有效遏制了东北经济下滑态势,更从长远指明了东北振兴的方向和路径。引领东北三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以奋斗脚步开启“创新节奏”,拒绝“等”,坚持“创”,创新实践在东北大地上生动演绎。
2018年,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等6份科技文件,科技创新支撑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
吉林省,2018年也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在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方面动作颇多。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显示,吉林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9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389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15家,均实现快速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41.93亿元,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5.6%。
从“瘦身”到“变身”。2016年下半年,中国一重集团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全面打响了改革脱困攻坚战。公司管理部门由19个精简为13个;中层干部由320人减至192人。优化薪酬分配结构,坚持向营销、高科技研发、高技能、苦险累、高级管理五类人员倾斜。又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国资委以及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82户集体企业、12408名厂办集体职工安置,“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也进入收尾阶段。改革创新,让市场主体活力日益迸发。
为龙江优势产业插上科技翅膀,培肥创新土壤,建立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老李是讷河市家庭农场场长,春耕时,他通过手机APP快速获得了32.5万元贷款。这个被广大农户点赞为“四省”(省钱、省时、省事、省心)的农业金融服务项目,是哈工大大数据集团农林子公司联合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省农业农村厅,利用土地确权和全省农业大数据建设成果研发的。“农业大数据+金融科技”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据统计,该项目从2018年11月25日在全省首批26个试点县上线试运营,方便了农民贷款。
2019年3月15日,蘋果(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iCloud数据中心项目开工,这是苹果公司在我国北方建的第一个数据中心。此前,华为、阿里巴巴等7个数据中心已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落地。为更好地吸引企业和人才,乌兰察布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积极主动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保障,实行专人专班,帮助企业解决好各类困难和问题。凌水、河口、黄泥川、英歌石……在大连高新区每个区域都能看到红火热闹的建设场景。记者了解到,在2019年1月至3月之间,大连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6亿元,增速达到30%。新开工项目13个,比原计划增加了3个,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16%。东北地区以国家级高新区产业园为产业载体,发挥科技创新政策,精准发力,招大引强。
只有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才能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接续奋斗,锤炼关健核心技术。奋斗是一种情怀,这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迸发出来的创新活力,正是东北地区科技能够不断前行的原动力。
2018年12月1日,是哈大高铁通车六周年纪念日。当年为保证哈大高铁顺利开通,中车长客高寒动车组研发团队长期跟踪列车试验情况,用3年时间先后掌握了冷凝水凝结、材料低温适应性、抗冰雪等六大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列时速300公里以上速度等级的高寒动车组CRH380BG。“列车生产一共有364道工序,其中关键工序79道,这79道工序采取实名作业。每一道工序完成以后都要打上名签,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声誉伴随着列车走向铁路线,一共要伴随它120万公里(随后回厂)。”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孙书慧介绍说。在长春新区光电和智能装备产业园里,汇聚了一批高、精、尖科技企业,其中多数企业为细分行业龙头。长春荣德光学有限公司就凭借着高品质产品成为了编码器和联轴器行业内的“领头雁”。“唯有创新才能让我们不断前行。”作为企业的“掌门人”,倪国东在接受奋斗全媒体采访组采访时谈到,“只有持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荣德光学发展的自信,正是来源于这种创新精神。
强创新、兴科技,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2018年黑龙江省支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助力“老字号”改造升级,支持东北轻合金、中车齐车等企业实施“驮背运输车关键技术研制”等重点研发项目。助力“原字号”深度开发,推进气体驱动采油、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等18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进“生物加工功能脂质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等成果落地产业化。
201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8%和11.2%,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增长69.8%、161.1%。
“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把握,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撸起袖子加油干,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北三省考察,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东北地区把鼓励支持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
从“被动”到“主动”。新常态、新理念,以思想转变引领行动转变。
从追跑到领跑,交出耀眼成绩单。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2月24日,由中国一重承制的中石化广东茂名石化年产260万吨渣油加氢装置——3台2270吨锻焊浆态床反应器完成现场组焊、全部吊装就位,成功交付用户。浆态床渣油加氢反应器作为该装置的核心设备,高62米、直径5米、单重2270吨,不仅是中国首台(套)浆态床反应器,也是目前现场组焊完成的世界最大锻焊加氢反应器,标志着我国超大吨位石化装备现场制造技术再次领跑国际,彰显了“大国重器”的实力,增强了中国一重的专业化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且再次刷新了我国超大吨位锻焊加氢反应器的现场组焊业绩,为实现重大石化技术装备国产化谱写了新篇章。
挖潜力、调结构,让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沈陽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誉为国家砝码、大国重器,一直以来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初春四月,奋斗全媒体走进“大国重器”沈鼓集团,从焊花闪烁的车间一线到红红火火的销售市场,从精益求精的大师工作室到精兵强将的党员突击队,真切感受到了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蓬勃力量。2018年4月,一条消息在国内外业界引起极大震动:沈鼓集团研制的国产首台套10万空分压缩机组通过专家组鉴定。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国外对我国该领域的垄断被一举打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设计制造超大型空分压缩机组的国家。我国煤化工工艺流程有了中国“心脏”。“我们做的每一台机器,尤其是乙烯单机,从无到有,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值得我们自豪。中国领土上最大的乙烯装置的亚瑟机组是由沈鼓集团设计完成的,通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我们建造的机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透平设计院党总支书记姜研在接受奋斗全媒体采访组采访时,满满的自豪感。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唯有创新驱动,才能实现持续增长;唯有推进创新驱动,才能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而引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经济振兴的核心正是创新驱动。这里有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基因,有众多的国际竞争力产品,有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有一批崭露头角的新兴产业。
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研究支持东北地区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东北地区有关部门一直在探索。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强化对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激励。
怎么才能吸引到人才呢?所谓“筑巢引凤”,这里的“巢”就是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既要有好的政策支持,还要营造好的创业氛围。为解决这个问题,东北地区着力推进创新型孵化器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调动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培育起了一批创新型孵化载体。其中,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就有一个创立了20年的品牌——“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简称“海创周”)。作为国家级引智平台,“海创周”不断加大资本与项目对接的频次、合作的力度,促进人才、项目、资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不仅带领大连企业迈向了全国,甚至链接起了全球创新资源,进一步激发了创新的内生动力,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推动了大连高质量发展和大连市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我们把这个平台真正做成了一个项目对接、项目落地和资源合作的一个平台。共同来吸引项目,把真正优秀的项目落到东北或者落到全国,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大连市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孙彤介绍说。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基石。作为行业的领跑者,沈阳远大企业集团始终坚持自主技术的创新工作,积极进行技术以及产品的自主研发。从幕墙行业的异军突起、博林特电梯的“四面开花”,到不惜重金打造远大科技园。科技,一直是远大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赢得主动的不二法宝。“沈阳市是我的家乡,回来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学成回来就要报效祖国和家乡。这样,我们也和很多留学人员产生了一种共鸣,必须得给他们搭建好平台,为人才回来创业提供好的条件。”远大集团党委副书记朱永鹤介绍说。今年一季度,大连高新区新入驻7个“海创工程”项目,引进5名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带项目创办企业。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中国核工业核安全与仿真技术研究院举行了揭牌仪式。共建研究院是双方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哈工程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打造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的重要举措。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和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核安全与仿真、低温供热等多领域推进合作,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技术研发基地。一重集团与黑龙江新的合作模式也在开展。以打造新材料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为目标的“一重产业园”已经完成首批29家黑龙江省内供应商入园。此外,一重通过与黑龙江产业对接,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冷链物流、农业机械、垃圾焚烧等新产业,实现“资源+服务”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延伸现有产业链和价值链,把黑龙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发展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而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注重高端科技研发团队打造,提高科技创新人才产业聚集度,切实增强人才流动性。东北地区培养造就一批省重点发展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型产业需要的杰出人才、领军人物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团队,使其在创新发展中发挥关健作用。“我们现在制造的产品,对每一个工件都是本着精益求精这样一个工作态度,每一件产品都要求做成一个精品。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高超的技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争做工匠,为企业发展,为东北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沈鼓集团转子车间数控车工马长好说。“院士团队的技术力量使我们公司的研发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他们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资源,这种资源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长春维鸿东光电子器材公司董事长李杰说。如今的吉林,天上有卫星,地上有高铁,蝶变正在发生。2018年,吉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41.9亿元,同比增长55.6%;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高性能航空光电成像与制造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红旗品牌汽车销量突破3.3万辆,增长602%。
黑龙江省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取得新成效。全省新登记且有纳税申报的科技型企业4970家,有1721家企业入库登记为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5家,总数达到1150家,增长23.8%;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创新型领军企业9家,新增估值5亿元以上的创新型领军企业9家。举办第四届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大会暨高新技术与资本对接大会。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4家,总数达到214家,在孵企业5062家。区域科技创新和对外科技合作呈现新态势。
面向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东北地区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科技投入力度。在实践中牢牢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