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解决“认识”问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是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农村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搞好科学教学,为农服务,关键是教师。要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稳定、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生活环境的优势,通过活生生的现实,走进大自然,学好“小自然”,建成教学基地,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实施就地取材的教学方式,实地考察,回到大自然中去。
关键词:改变观念;发挥优势;探索创新
要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解决“认识”问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是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农村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农村学校视科学学科为“副课”,虽然课表上安排有科学课,但往往被语文、数学所挤占;有的到学期快结束时突击上课,念念书,抄抄概念,背背知识点;有的干脆一节课也不上,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操作了。
搞好科学教学,为农服务,关键是教师。由于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师少,一般很少有专职教师。另外科学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与其它学科不同,大多以实验、思考等形式为主,既麻烦,又难教。再加上“副科”教师地位低、待遇低,没人愿意任教。因此,科学课基本上为语、数教师兼任。他们把精力都用到语文或数学上去了。有的也有校领导或老弱病残的教师体力差,精力差,效果自然差。这样,科学课就自然落不到实处。要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稳定、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要重视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定期进行专业培训,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坚持每学期有活动计划,按时开展活动,每次活动有重点研究课题。
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堂好课,不应只是老师讲得好,更应是学生学得好,要克服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不良倾向。既要提倡教师的“红烛精神”,更需要教师的“油灯精神”,即学生是灯是油,教师是灯芯。教师的智慧照亮学生,而学生又为教师提供知识动力。农村儿童自小受农村特有环境的教育,有着勤劳朴实的本质,在劳动过程中接触了丰富的自然现象,对种植、饲养、土壤改良等有一定的见识和经验,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他们,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把生活中接触到的扑朔迷离的现象记录下来,成为教学中探究活动的素材,并且成为激发渴望释疑意识的材料,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增进交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科学课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使某种现象再现。经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探索,验证结论,经过归纳,获取知识。说实话,由于经费不足,我们的教学条件是差了一点。可是就小学科学课所研究的内容,学生所认识的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来看,即使一个再完备的实验室也满足不了要求。很显然,老师没有把学生纳入到教学活动中,而是把学生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后实践,还是课上探究,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决不是替代者,学生才是整个过程的活动者、探求者,也是教师决不能替代的。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而且要加大学生参与的力度,使学生真正体验研究问题、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千万不要给学生“掐头去尾”。
由于农村小学大多数器材不足和部分教师态度问题,使实验课变成讲授课,变成教师实验课,变成学生模仿实验课。一切都是现存的,学生没有探索,没有主见,更没有创造,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视课本为圣典,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实验成为一纸空文,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亲眼观察,自己总结等活动,能投入全部精力,增加学习兴趣,使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记得牢固。实验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善于放手,不要怕失败。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探索的方法去认识自然,想办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获取知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要克服重讲解、轻实验、轻探索,重结论、轻推理、轻过程的倾向。
虽然农村学校的条件以及实验设备赶不上城市的学校,但农村生活丰富多彩,也有城区学校无法相比的优势农村具有广泛的种植、养殖业如:种植、饲养、生态、环境、土壤等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生活环境的优势,通过活生生的现实,说明掌握科学知识是生活的必然。如何利用和发挥好这一优势,关键是要加强第二课堂活动。要组织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实践,充分利用农村的山水田土,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客观存在的自然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我在教《茎的作用》一课时,让同学们走近大自然,实地考察,访问果农,进行深入的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在班上进行交流。回到大自然中去,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研究的结果也很有价值。同学们到了田间地头,仔细观察,亲自实践,向果农求教,通过此次学习,让学生真正回到了大自然,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科学课堂从教室走向大自然,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把自然现象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从活动中去领略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走进大自然,学好“小自然”,建成教学基地,把课堂搬进大自然,使学生走近大自然,实施就地取材的教学方式,实地考察,回到大自然中去,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凡是学生能理解的,教师不重复;凡是学生能动手的,教师不代替;凡是学生能掌握的,教师不暗示;课堂完不成的,允许课后继续完成。经常举行小发明、小创造、小种植、小养殖比赛活动,学生的兴趣会非常的浓厚,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在比赛中提高竞争意识和生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既可以从中充分领略创造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间的协调、沟通和了解,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气氛。通过实践,使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开展课外活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获取新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严谨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园地不仅是动植物的普通标本基地,更应是利用自然知识进行实践和创造的场所,将农村实际和自然理论融会贯通,将教学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体。
陶行知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让这句话深入孩子们的心田吧!打破他们头脑中“唯书唯上”的旧观念,事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一项光荣而任重道远的任务,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一定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
周娜 (1978—) 女 汉 本科 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