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
“文化思南”是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打造的上海文化新品牌,组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以党建确保文化的方向,让文化为党建提供更豐富的内涵。通过专业化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推动成员单位共同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思南”系列品牌,更好地服务上海文化建设。探索“文化思南”的启示在于:坚持党建引领,把握文化繁荣的方向;坚持机制创新,激发基层党建的活力;坚持共建共享,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文化大都市”和“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的发展目标,积极传承和发展区域特色的文脉资源,在打造上海文化品牌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黄浦区思南公馆是一片拥有百年历史的独特的人文建筑群,是上海市中心独立成片花园住宅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为保证思南文化传承发展,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在完善区域化党建三级平台及金融服务等6个专委会组织架构的基础上,于2016年6月,成立了“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打造凝聚相关行业、驻区单位服务市民群众的新平台,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纽带,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惠民项目,重筑了她的人文内涵和独特气质,把“文化思南”这张上海的新名片打造得更加靓丽。
一、“文化思南”的历史渊源及现实需求
黄浦区区域化党建品牌“文化思南”的推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1.思南公馆深厚的历史渊源赋予“文化思南”独特的人文底蕴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当时的复兴中路以南的马斯南路(今思南路)东侧,陆续建成了具有法国乡村别墅韵味的假四层独立式花园洋房,它就是今天位于思南路51- 95号的义品村。这一片居住区汇聚了独立式花园住宅、联排式住宅、联立式花园住宅、新式里弄住宅等8种上海近代历史住宅类型。这些形态各异、荟萃欧美流行样式和风格的花园洋房,成为当时颇有社会知名度的高档住宅区。一批新职业人群、外国侨民以及被社会各界关注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相继聚居在这里:思南路87号是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梅华书屋;思南路61号是当时辞去南京政府要职后在沪当律师仗义执言的薛笃弼故居;思南路81号原是曾朴、曾虚白父子寓所。1928年,曾朴父子的真善美书店以该寓所作为《真善美》杂志编辑部,举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学沙龙,邵洵美、张若谷、郁达夫、叶圣陶、陈望道等一批文人常来聚会,柳亚子、李烈钧等人也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最为著名的当属周公馆,即1946年设立的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独特的建筑风貌以及历史人物的驻足为思南路赋予了传奇色彩。
2.思南公馆项目改造和品牌建设为“文化思南”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1999年9月,上海市政府提出进行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改造试点。思南公馆即被确定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保护改造四个试点项目之一。根据上海市规划局批准的修建性规划,思南公馆项目定位为“具有上海近代独特文化和历史特点的高品质生活居住、商业休闲社区”。以保护地区整体历史风貌为出发点,历经10余年,将历史建筑原地修缮、原貌重现。同时,注重融入新的文化时尚,完善现代功能,形成花园式酒店区、商业内街区、新建公寓区和企业公馆区的四大功能区,五个露天广场和步行街网络将商业建筑联为一体。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思南公馆项目基本建成并试运营。作为思南公馆项目的建设者和运营管理方,上海永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
业集团”)始终坚持公共性、开放性的定位,在项目的功能开发利用中体现社会公共价值,以及保证对社会和公众开放的要求。项目运营追求商业与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在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大众文化需求,激活历史人文底蕴,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尤其将思南公馆相关场地拿出来做文化活动,既是城市公共空间利用和优秀历史建筑开放的有益尝试,也是回馈社会,履行国企社会责任的体现。
3.上海区域化党建格局的不断深化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为“文化思南”创造了契机
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面对快速流动、需求更为多元化的社会形势,城市社会治理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为此,上海自2004年开始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新路径。中共上海市委抓住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重要契机,全面推进驻区单位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2014年,随着上海市委、市政府“1+6”文件的出台,以街道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区域化党建格局。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积极落实中央和市委精神,结合区域特点,形成了如“双向认领”、“4+1”工作法等一批鲜活的城市基层党建经验。同时,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黄浦区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外滩建筑博览群见证了上海近代以来的沧桑历史,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留存的革命遗迹衬托着这个城市的厚重。在新时期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使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出其应有的精神力量,需要各级党组织积极谋划,既要延续传承历史文脉,又要结合地域特色,与时俱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城市精神面貌。
二、“文化思南”的实践探索
1.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健全高效运行机制
2016年6月,在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由区属国企永业集团党委发起,会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党组织共同组织成立“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此后,又相继发展了上海久事集团、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加入联席会议,共计十家成员单位。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通过专业化资源整合,进一步深化“文化思南”品牌建设,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在明确合作目标、内容和机制的基础上签订了合作协议书,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统筹协调运作机制。首先,建立定期交流沟通机制。联席会议实行轮值主席负责制,轮值主席由各成员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轮流担任。联席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两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确定年度项目安排计划,总结评估项目完成情况,推荐通过新一轮轮值主席。其次,建立定期协调推进机制。联席会议设秘书处,秘书处设在思南公馆,各成员单位党组织指派一名联系人作为秘书处成员参加秘书处工作,秘书长由联席会议协商产生。秘书处作为联席会议的协调推进机构,主要任务是根据联席会议全体会议确定的工作项目和要求,负责落实和推进、跟踪和评估,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有关问题。再次,建立资源与需求对接机制。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提供并对接服务资源与需求清单,秘书处在广泛征询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汇总形成包含25项服务资源和22项服务需求的双向清单,开展经常性的交流对接,不断拓展合作空间,推进项目创新。
2.坚持项目创新,做大做强“文化思南”系列品牌
一是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成为公共阅读引领品牌。2014年2月,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主办,思南公馆承办,联合推出了公共阅读组合活动——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思南读书会每周六下午免费对公众开放,在4年多的坚守中不断提升,举办各类文学演讲、作家对话、作品欣赏、新书发布、读者见面等文学活动300多场。作为上海书展的一种拓展,思南书集每周六早上十点准时开市,以集市、露天、开放式的形式现场售书。2017年,思南读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讲坛、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望道读书会强强合作,共同打造沪上思想文化领域的精神大餐。2018年,思南读书会荣获“全国全民阅读十佳推广机构”称号。
二是思南书香生态全面升级,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成立以后,思南读书会与思南书集的内容、形式更加拓展,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思南文学选刊》面世。为进一步提升文化思南品牌活動的综合影响力,在思南读书会三周年特别活动上,由永业集团支持,市作家协会创办的大型综合性双月文学选刊《思南文学选刊》正式面世。该刊定位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学选刊,选发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努力打造为国内独具影响力和国际品牌知晓度的文学选刊。这一举措既填补了上海没有文学选刊的空缺,也为“文化思南”品牌延伸、拓展作出了有益尝试。
“快闪书店”思南书局推出。由永业集团、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三方共同发起的,思南公馆投资并运营的60天“快闪书店”思南书局概念店于2017年11月5日下午正式亮相,每天下午4时到晚上8时,都有一位作家担任驻店作家,李欧梵、金宇澄、潘向黎等60位沪上读者喜爱的作家陆续现身书局,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思南书局开启了“文化思南”品牌全新升级的新篇章,在开办两个月后获得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颁发的“年度特色书店”。
思南书局实体店开业。思南读书会成立4周年之际,思南书局实体店在复兴中路517号开业。实体店的成功开办既是“思南精神”的延续,更是积极响应上海全民阅读、书香社会、文创五十条等精神的有力举措。书局突出品质化、国际化、生活化,着力打造成为上海一个新型的阅读文化空间,一个面向公众读者随时可以进行一流文化消费和体验的全新公共书房,一个面向海内外作家、学者、公众敞开怀抱的常态化的城市文化客厅。
3.注重互联互动,推动成员单位共同发展
“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品牌项目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服务成员单位、街道社区、机关单位等更多的党员群众,从而能更有效扩大“文化思南”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注重成员单位的互联互动,资源整合,推动成员单位共同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得益。
一是共推健康健身活动。作为“思南健康学堂”的衍生活动,上海交大医学院、黄浦区委宣传部、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思南公馆党组织自2017年起,每年“3月学雷锋月”在思南小广场联合举办“杏林春暖,健康思南”学雷锋义诊服务活动。2017年11月19日,上海市体育局主办的一场年轻、时尚的体育文化推广活动“沪动起来,乒乓发现更多”在思南公馆成功举办,徐寅生、曹燕华、王励勤等老中青乒乓世界冠军出席活动,12名来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永业集团和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志愿者保障活动开展。
二是共享各类文化盛会。2017年4月14日,上海久事集团“外滩经典建筑研讨会”在思南公馆举办,该研讨会旨在深度挖掘外滩历史建筑所蕴含的人文魅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对经典建筑的关注,营造更加浓厚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和优秀历史文化传承氛围。2017年底,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思南公馆、大剧院艺术中心联合打造“思南赏艺会”。赏艺会由一种舞台演出样式(民乐、戏曲、舞蹈)与其他文化艺术门类(如书法、诗词、绘画、昆曲、文学等)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上海城市文化公益平台。
三是共同保障艺术活动。2017年端午节和2018年五一节期间,思南公馆连续举办两届“思南城市空间艺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团队,为公众带来了三天百场的高品质的艺术演出。在活动用车、志愿者工作、媒体宣传等诸多方面,得到了久事集团、市科协、交大医学院、瑞金医院、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世纪出版集团等成员单位的全方位支持,单日吸引上万人次的现场观众,在线观看直播的观众逾百万人次,微博话题互动近20万人次。
三、“文化思南”的现实启示
1.坚持党建引领,把握文化繁荣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文化的繁荣兴盛必须要把握好正确的立场和方向,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文化思南”品牌建设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认可,跟思南公馆产权公有的属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不让历史风貌建筑变成冷冰冰的
“房地产”,为了不让使用公共财力修复的成片老洋房成为一家一院分割的封闭私宅深院,思南公馆始终坚持不出售原则,坚持公有属性,保证在开展各类项目活动中的公共性、开放性,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群众享受优质文化产品,才能保证文化繁荣的发展方向。凌河老师在《思南公馆为何驻进了“八路军”》中指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有个方向问题,文化发展也应当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大城市的鲜明特征,应当是既传承历史,更面对现实,且走向未来的先进文化”①。党建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去加强,要在为群众办实事中升华。“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平台紧紧围绕黄浦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的规划目标,以党建确保文化的方向,由文化为党建提供更丰富的内涵,把握文化繁荣的本质。以思南公馆为开放平台,共同为市民群众提供公共精神文化产品,在发挥党组织最大的政治优势同时,使党建本身也拓展了发展空间。
2.坚持机制创新,激发基层党建的活力
“文化思南”是黄浦区区域化党建的一个样本,在黄浦区开创了主题新气象、跨界新格局、党建新模式、服务新功能、共建新平台、互动新作为,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社会资源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资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别于其他地区、行业党建联建模式,“文化思南”区域化黨建联席会议的特点在于,它是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激发各基层党组织的参与活力,依托思南公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思南”品牌建设,不断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服务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创新与城市发展转型相适应的基层党建新机制、新模式作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作为一个跨行业、跨系统、跨区域的载体和项目,其优势在于推动党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实现共同目标、推动共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文化思南”这张区域化党建新名片,用机制激发了基层党建的活力,用创意点亮了城市公共空间,用文化滋养了市民群众的心田。
3.坚持共建共享,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是
“文化思南”的初心。“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专业化、品牌化、项目化的运作方式,众多新品牌持续推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交流方式也更加多元。本着“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工作理念和“协商、协调、协作、协同”的工作方式,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成员单位的专业优质资源有效对接,巩固深化和创新拓展了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文化活动载体,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这一独特的文化生活形态,被誉为“文学旅游的新地标,全民阅读的金坐标,公共空间的风向标”,也使上海历史建筑风貌区保护更新改造的先行样本思南公馆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既满足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提升了成员单位在各自行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为黄浦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注释:
①凌河:《思南公馆为何驻进了“八路军”》,
《解放日报》2017年5月22日。
(作者系中共黄浦区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