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密切关系

2019-04-17 11:02刘娟
参花(下) 2019年7期

摘要:《广陵潮》一书是李涵秋用江淮官话写成的,书中一些方言词语是江淮官话所独有的,“K-VP”型问句是江淮官话中占优势的疑问句型,它们在今天的曲靖方言中可见,但在黔、桂等西南官话地区则少见或不见。本文将云南官话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和明清时期的军籍移民历史结合起来,探究云南官话的来源。

关键词:《广陵潮》 江淮官话 曲靖方言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汉族占人口的90%以上,大部分人使用曲靖方言。曲靖方言今属西南官话下的昆贵片。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湖北省东部、安徽省中南部和江苏省中北部。扬州方言今属江淮官话下的洪巢片,是苏北江淮官话的典型代表。《广陵潮》的书写语言是扬州话(此观点会在本文第三部分做论述),书中的一些方言词语和“K-VP”问句在曲靖方言中可见,但在黔、桂等西南官话地区则少见或不见。因此,本文将以《广陵潮》和曲靖方言为语言材料,探究云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亲密关系。

本文论及《广陵潮》中的所有字句皆出自凤凰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广陵潮》,每个例句后面标注了例句的出处,例如:“上/三十一/224”,指该例句出自“上册,第三十一回,第224页”。

一、前人对云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之间关系的论述

目前,学界关于云南官话研究成果多是静态描写,对云南官话的溯源类研究较少。李兆同(1999)从音系的形成和军籍移民的角度探究云南官话的来源,认为:“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大增,汉语地位始上升,汉语官话于明中叶始演变为云南官话。云南官话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为基础形成的。”[1]丁崇明(2009)对云南官话中的“K-VP”问句来源进行了探究,认为:“‘K-VP型问句是近代汉语中国南方江淮一带的一种带有区域特征的句法形式。”他考察了明代征云南的将领的户籍,指出:“明代征云南的将领多是现江淮方言区的人,正是这些来自今江苏、安徽一带的人把‘K-VP问句带到云南来。”[2]曾晓渝(2013)在《明代南直隶辖区官话方言考察分析》一文中对上述结论又补充了更详细的史料证据。“明代开始大规模汉族移民入滇,其中来自南直隶的最多,占军官总数的42%。”这些人定居在云南,文化上的优势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优势结合起来,使汉族成了云南最大、最有势力的民族。由此证实:“来自南直隶的移民的语言对云南官话特点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3]陈希、曾晓渝(2017)对云南官话主要特殊现象与西南、江淮、中原官话做了比较;然后重点探寻了明代入滇军民籍贯,指出:“主流云南官话形成于明代,其源头是明代南直隶官话。”[4]

二 、《广陵潮》是用江淮官话所写的

《广陵潮》的作者李涵秋出生于扬州,一生都在扬州度过。王浩宇(2014)对《广陵潮》的词汇系统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指出:“《广陵潮》中出现的方言词以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和吴方言词为主。”[5]李涵秋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待在扬州,扬州话应是他的母语;另外,《广陵潮》描写的是扬州城百姓的生活变迁与逸闻,因此可以推测,扬州话应是其主要书写语言,即《广陵潮》是用江淮官话写成的。

三、《广陵潮》中可见且今使用于曲靖方言的词语

“卫护”在这里是包庇或偏袒某人。曲靖话用法如:“做家长滴(的)不要处处卫护的(着)自己滴(的)娃娃。”

以上14个词语中,除个别词语出现在与云南接壤的贵州和广西方言区,其他绝大部分词语在这些地区没有出现,为曲靖方言区独有。

四、《广陵潮》和曲靖方言里的“K-VP”问句

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复问句:一种是“VP不VP”问句;另一种是“可VP”问句。目前发现的“K-VP”问句分布最广、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云南官话区,疑问助词“格”在不同地区发音稍有差別,本文采用“格”作标音字。《广陵潮》里“VP不VP”和“可VP”(型)这两种句式都有,《广陵潮》中“可VP”(包括“可VP不VP”)出现的频率远高于“VP不VP”型问句,如下:

1.那男子道:“听见了,可能求求仙姑,再减少些?”(上/一/4)

2.请问他们可曾因有这些法术,便捉住一个纸人儿?(上/七/40)

3.麟儿你今日一天课玩够了,累我等到此刻,你身上可冷不冷?(上/十八/119)

《广陵潮》中的“VP不VP”型反复问句如下:

4.又问:“你这狗头,该打不该打?”(上/七/40)

在今天的曲靖话里,所使用的反复问句形式为“K-VP”型,用例如下:

你今天格要上班,不上么格可以帮我个忙?(你今天要上班吗,不上的话可以帮我个忙吗?)

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曲靖方言和扬州话的“K-VP”型问句有着极其相似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K”主要出现在动词、助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主要作用是显示“疑问焦点”;“VP”可以是判断动词、助动词、表认知心理的动词等,句法功能相当于“VP不VP”和“VP吗”。

根据前贤相关研究,除去江淮地区,“K-VP”型问句最为集中的地区就是云南。从整个云南省来看,“K-VP”型问句使用的地域很广,几乎覆盖全省。丁崇明(2009)查阅16种云南少数民族简志后,发现云南省汉语方言“K-VP”问句不可能是汉语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的结果。与云南接壤的贵州和广西地区的反复问句并不存在这种情况,而“K-VP”问句也不是西南官话固有的一种语言结构,由此基本可以确定,云南官话里的“K-VP”问句是明朝江淮方言区的汉族移民带来的。

五、结语

詹伯慧先生(2001)指出:“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是语言中最为稳固的成分,从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中体现出来的某些显著特点,对于划分方言能够发挥的作用无疑是不亚于语音方面的特征的。”[6]可见词汇和语法构造是方言研究的重要依据。《广陵潮》中一些方言词语是江淮官话所独有的,“K-VP”型问句是江淮官话中占优势的疑问句型,它们在今天的曲靖方言中可见,但在黔、桂等西南官话地区则少见或不见。可见曲靖方言底层有江淮官话的残留,也进一步佐证了云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兆同.云南官话的形成[J].思想战线,1999(01).

[2]丁崇明.云南官话“K-VP”问句来源及其相关问题探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3]曾晓渝.明代南直隶辖区官话方言考察分析[J].古汉语研究,2013(04).

[4]曾晓渝,陈希.云南官话的来源及历史层次[J].中国语文,2017(02).

[5]王浩宇.《广陵潮》词汇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6]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娟,女,本科,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