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中一些不良思想和习惯逐渐产生。加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高校的共识。本文从大学语文课程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其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韧的品格、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教学中通过文本阅读、引导分析、延伸拓展等环节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情怀;健康;品格;人格
大学语文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的问题,它更是一门涉及较广的社会问题,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阶段中,它是我国母大学语文化教育的高级阶段,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下,要关注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层面,要着眼于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教学,要准确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定位,凸显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属性,将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而突破大学语文教育的瓶颈,将大学语文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大学语文教育的概念与属性认知
大学语文教育是以语言为前提、以文字为载体的教育,它主要是指导人们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思想的表达、情感的交流,包括诸多综合性的基础知识,它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属性特征。
1.1知识性与体悟性
在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之中,它不仅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内容,给人们提供知识性的内容,还具有知情意相统一的特性,使学习者可以产生自我的、超知识的体悟,它具有超知识的丰富智慧性,而获得这种超知识的丰富智慧性需要对语言的语感能力,它是一种直觉、一种领悟,是在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相互交融之下,而生成的一种能力,它也是大学语文教育和学习的心理基础,蕴含有对语言的感性认知和理性的理解,可以说语感是大学语文能力的基础内容,在大学语文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都是基于语感的前提下而形成的,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语文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
1.2民族性与精神性
在大学语文教育之中,它是人类人文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具有涵括人类精神活动和情感的人本特性,也显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定民族的大学语文也是民族鲜活思维的结晶和产物,它的鲜明民族特性具有不可磨灭的民族烙印,因而也成了民族精神传播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特征。
大学语文教育还充分融合了民族各成员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源流,内蕴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并为民族新的人文精神培育提供新的根基,在大学语文教育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张扬自由、个性,发挥和闪亮人类的生命精神,这种博大精深的人文内容是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本质属性,它不可替代、不可磨灭,它是人类理、情、志的人文精神的载体,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牢牢抓住人文素质教育的命脉。
1.3大学语文基本功与综合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读、思、说、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能力元素,它们是人们进行大学语文教育和学习的信息来源和主要渠道,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下,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给予大学语文学习者以情感的滋养和浸润,以文化艺术审美的熏陶。
大学语文教育还要培养大学语文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要具有语言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清晰的条理表达、传递真挚的情感、追求独特的感受,由此迸发出大学语文学习的创造力,获得自主型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创新思维能力的成长和进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达到人性灵魂的最深处。
2渗透方式
2.1通过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相连。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饱含浓浓的思乡情感,文章多角度描绘了“雨”,借冷雨抒情,倾诉了自己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冷雨被赋予了生命。同时,文中化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这些诗词的意趣在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教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从分析材料入手,分析一个人、一种物、一句话、一幅画、一段音乐等,让学生产生感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家乡情怀。再如学习屈原的《离骚》,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不如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个体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是一种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2.2通过感悟文本,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进而领悟生活中的美。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至关重要。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之美,领略艺术之美,感受氛围之美,人性之美,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再如学习张洁的《捡麦穗》时,通过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品味朴素纯情的语言,引导学生体悟贯穿其中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此外如“红黍饭溪苔,清吟茗数杯。”“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纯净心境的追求,对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也很有作用。
2.3通过拓展文本,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近年来,在西方文化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倾向日益严重,自我膨胀、思想异化,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中国文学中,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再至于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这些光明磊落的人格值得弘扬。在阅读完相关篇目后,教师可推荐类似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的褒扬,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浩然正气。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人情风貌,探知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神生活。通过品味,有助于分析社会人生。广博的知识,独立的见解,良好的行为举止,都是文学素养的一部分。古人曰:“文以載道”“经世致用”,大学语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思想熏陶、素质提升方面的优越性,不仅可以扩充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也可以增强审美意识,提高道德情操,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高尚的理想、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理性灵活的思维等综合文化素质高的人才。大学语文教学中全方位渗透素质教育,既有利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对增强国家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它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引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识,在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维度下,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生成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和精神,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独立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毅蕾.刍议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大学语文建设,2015(35):21-22.
(作者单位: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