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袁世凯:从相见恨晚到决裂对抗

2019-04-17 01:56陈典松
百姓生活 2019年4期
关键词:宋教仁北洋电报

陈典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朝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都没有做好应对“变天”的准备。在此背景下,已经被清廷边缘化的袁世凯,被推出作为收拾时局的最佳人选。从这个时候开始,孙中山与袁世凯便成了一对清末民初政治更替进程中的“冤家”。

相见恨晚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袁世凯多次致函、致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但是由于孙中山有南下计划,一直没能实现。后来,孙中山改变原来与黄兴一同北上的打算,让黄兴留在南方,自己带着妻子卢慕贞以及居正、魏宸组等随员,一同乘船启程北上。

袁世凯也算是给足了面子,他派赵秉钧等北京临时政府的各部首长到车站迎接,安排朱漆金轮马车接上孙中山,由正阳门进入北京城,到石大人胡同的迎宾馆休息。稍晚,总统府派人过来请孙中山一行赴总统府就欢迎宴。

袁世凯致欢迎词,对孙中山的功绩称颂一番之后,便是大倒苦水,说明当前时局如何艰难:“刻下时事日非,边警迭至,世凯识薄能鲜,望先生有以教我。”

对于袁世凯的求教,旁听者可能以为是做做样子,而孙中山则认为是真的,因而回应道:“袁大总统不必客气。唯自军兴以来,各处商务凋敝,民不聊生,金融滞塞,为患甚巨。挽救之术,唯有兴办实业,注意拓殖,然皆恃交通为发达之媒介。故当赶筑全国铁路,尚望大总统力为赞助。”

袁世凯:“先生所言甚善,望先生有所规划,袁某当坚决支持。”

在整个宴会上,孙、袁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频频举杯互祝,直到深夜宴会结束后,袁世凯这才亲自安排总统卫队护送孙中山等人回迎宾馆休息。

接下来的几日,孙中山继续忙于赴宴,接见各方来访者。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1912年8月27日晚上。关于这一个事件的细节,时任北京临时政府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在《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斗争》一文中有如下记述:

中山来京后第三天,袁世凯在迎宾馆设筵为盛大欢迎,到者有四五百人。孙及其随员北面南向坐,袁及内阁阁员及高级官吏皆北向坐,北洋一般军官坐在东、西两排。孙、袁在正中对坐。入座后说了一些普通客套话,第二个菜方送上来,便听到西南角上开始吵嚷,声音嘈杂,说的都是“共和是北洋之功”,随着又骂同盟会,认为是“幕徒乱闹”,随着东南角也开始响应,并说“孙中山一点力量也没有,是孙大炮”……中山态度还是从容如常,坐在他旁的秘书宋蔼龄也不理会。

从当时的情形看,显然是预先布置好的。尽管受到北洋诸将的嘲弄,但孙中山此时对袁世凯还是采取了相信与配合的态度。

孙、袁决裂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成为孙、袁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索。

宋教仁被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武昌起义后,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洋派官僚之间分裂的一个分水岭,一时间,各地对北洋政府的不满情绪不断爆发出来。主张从速宣布袁世凯谋杀宋教仁的罪状、举兵北伐的意见占了上风。

袁世凯预计宋教仁遇刺一案会引发后续效应,因而反复发电报到上海,催促孙中山北上,希望当面向孙中山解释宋教仁案与自己无关。孙中山正为宋教仁案而动员各方反袁力量,因而,对袁世凯发来的电报一概不理。

1913年4月2日,袁世凯又发来电报“请速驾北上面商要件”,并在4月3日的《申報》上发表了这封电文。

为了与袁世凯周旋,孙中山这次终于给袁世凯回了电报,电文为:“此次之滞沪,全为办理宋案之故。因宋案之发生,一部之人士,激昂已达极点,刻正设法解释,并同各界力图维持,断不使因此事以危大局。在沪尚须匀留数日,无论如何本月中旬,即当来京云。”

此后孙中山在给袁世凯的电报中,更对即将进行的总统选举直接表明态度:“选举总统办法,事属立法机构,文不敢妄参私见。”

事实上,孙中山与袁世凯都加紧了应对对方可能翻脸的准备,主要从军事和外交两方面着手。

4月26日,孙中山与黄兴在上海联名发出公开通电,要求对宋案“严究主名”。这意味着国民党将对宋教仁案一追到底,等于向袁世凯正式摊牌。

袁世凯加紧了与世界强国借款的谈判,并于4月26日合计借款二千五百万英镑,称为中国善后借款,以国家的全额盐税和关税余额作担保。

袁世凯获得借款后,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得到缓解,他感到与国民党的决战时刻到了。5月21日,袁世凯传话: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我受四万万人民托付,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自信政治军事经验、外交信用不下于人,若彼等能力代我,亦未尝不愿,但今日诚未敢多让,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首先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打响了被孙中山称为“第二次革命”的第一枪。7月22日,孙中山发表《告全体国民促令袁氏辞职宣言》《致参议院等通电》《致袁世凯电》。至此,孙中山已向袁世凯正面宣战。

猜你喜欢
宋教仁北洋电报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无愧于世:宋教仁的君子之道
宋教仁婉拒袁世凯赠银
传“电报”
无愧于世:宋教仁的君子之道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北洋六镇
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和捕捉战机的范例——学习《关于平津战役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