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离开陕州地坑院,驱车沿三灵快速通道一路向西,朝此行的最后一站函谷关驶去。可能是因为天冷的缘故,景区偌大的停车场门可罗雀。乘坐观光车进入景区,远处太极湖的湖水是如此安静,静得听不到一点儿水流声,只有微风中一圈一圈漾开的波纹,晕开历史记忆的涟漪。岸边的草是枯黄的,干瘦的树干倒映在水中。近处,一群水鸟在岸边的卵石上憩息,听见有声音传来,便受惊一般飞散。河对面的黄土高坡亘古绵延,坡上植物稀疏,在冬天里更显肃穆。
乘车来到了函谷关文化广场。
碧空之下,一尊33.3米高的金身老子雕像赫然入目,12根圣贤石刻立柱分列两侧。老子像之所以高33.3米,是因为在道教看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代表生长,代表无限。
仰望屹立眼前的这位东方巨人,突然觉得老子的一生恰恰就是一部浓缩的《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在通往太初宫的道路两旁,老子的箴言被刻在石碑上供人瞻仰。这些箴言随便拈来一句都是无价之宝,可受用一生。广场西侧高崖前,长365米、高12米的花岗岩长墙上镌刻有五千言的《道德经》,称“道德天书”。仔细观看,发现不少成語典故,处事箴言都来源于《道德经》,确实是中华文化之源。
金身老子像。
老子的葫芦。
函谷关关门。
前行不远,一个古体的汉字吸引了我的目光,详细了解之下方知这个汉字颇有渊源。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历史时期,其中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尤为代表。至于唐玄宗李隆基为何要改国号为天宝,还有一段历史传说与函谷关有关。据说李隆基登基后,就想着炼丹成仙,有许多方士道人奉献丹药。当时陈王圭府有一个参军,叫田同秀。一日早朝时,说他晚上梦见太上老君在函谷关丹凤楼会见了他,老子说在他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谁能得到它,谁就能得天下。玄宗听后,马上命田同秀带人到函谷关老子著经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一个桃符,上面刻着一个古体的“桑”字,众臣解释为四十八。说老子可保佑玄宗坐稳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随即改开元年号为天宝年号,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望着眼前石碑上的“桑”字,闻听它的传奇来历,不禁让游人顿生几多感慨。
再往前行来到太初宫。
太初宫是函谷关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西周,历经唐、元、明、清各代翻修。殿门口有两通碑记,分别为元大德四年(1300年)和清顺治十年(1653年)翻修此殿而留。现存建筑为元代的风格,明清的木架工艺结构,唐朝的柱础石,而且这两块柱础石的花纹迥异,西侧为莲花状,东侧为石鼓状。道教中莲为阴,鼓为阳,老子《道德经》中多次提到阴阳,由此可以得知。早在唐代,人们就已经对老子哲学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了太初宫的建筑艺术中。对于老子来说,这也是后人对他的一种纪念。
初到太初宫。
太初宫内景。
石碑。
来到殿内,正中供奉三尊像。中间为老子著经坐像,左为老子书童徐甲,右为关令尹喜。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任周朝守藏室史,管理周王室藏书。后因周室内乱,诸候纷争,老子便决定辞官西渡归隐,途经函谷关,在这里停留五个月,将一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做了一番总结,上升为理论,留下了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东西墙壁上为《道德经》全文,上、下两篇共81章,全文73次提到“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通篇内容涉及天、地、人三个方面,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万事都应当顺应天道,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作为中国道教最早的典籍,它整整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走出太初宫,跨过石拱桥,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石壁上雕刻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至理名句。从老子写下《道德经》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它所阐明的道家哲理启迪和教化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今天能够来到圣人著书布道的神圣之地,追寻先贤的踪迹,感受先贤的思想,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何等神圣和幸福的一件事啊!
敬拜过老子著经立说的太初宫,继续前行就是传说中的函谷关古道。
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正因为函谷关地处要塞,素有“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这里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斗转星移,高铁、高速公路让天堑成通途。关废日久,人来人往的车辙已无痕迹,坑坑洼洼的路面,虽依旧斑驳不平,但多少智者踏过,多少马车碾过,多少铁蹄踩过,现已渐趋平整。细碎的皱褶深处,隐藏了多少岁月的风霜雪雨,已不可尽数。翻开历史画卷,你会发现许多历史事件、重大战役都与函谷关紧密相连。关键节点,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决定着战役的胜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在这里,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关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后来“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以及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先后在這里发生。
函谷关古道一直沿用至近代。时光赋予这条古道的,是远比道路本身更具价值的经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勇敢的人民,创造了繁荣的农耕经济,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永恒的民族精神。函谷关也是盛唐时期丝绸之路通往西方的重要通道。站在关前,隐约能听到黄河岸边的纤夫号子声,丝绸之路上一阵阵的驼铃声,驿站路旁车轮碾压的吱呀声,过往商贾云集于此抑扬顿挫的吆喝声,奔波行人忙碌生计的哀鸣叹息,演绎着无数的兴衰荣辱和人情冷暖。
古道的尽头是函谷关关楼。关楼下方的函谷关广场上,矗立着老子骑牛的大型雕塑,生动地再现了老子过函谷关紫气东来、青牛西去的历史画面。据说,东周时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一天登高望远,忽见东方有一团紫气缓缓而来,十分壮观。尹喜料定,紫气东来,必有贵人过关,就命人打扫庭院,打开城门亲自恭候贵人。果然,没过几天,老子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尹喜将他盛情挽留在关内居住了五个月,留下了哲学著作《道德经》。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只要东来紫气满函谷,就一定会有贵人来过关。百姓在家里春联横批、庭院门楣上都会写上“紫气东来”这个成语,希望有贵客登临,洪福满门。
翻阅《道德经》,老子的慈心悲愿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解决国与国的纷争,他提出了慈悲谦下、尊重包容的和谐思想。为解决执政者与人民的纷争,他提出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和谐思想。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他提出柔弱无争的和谐思想。为使身心和谐,他提出致虚守静、无执无失思想。远古的老子,已目光深远地为世人描绘出了国际政治、人际身心和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一个是战略要塞,一个是道家之源,融为一体,和谐共处,名利得失归于尘土。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老子的思想体现了尊重自然、崇尚科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正能量,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今,昔日的雄关已很难看出威风凛凛的模样了,古道两旁遥遥相望的黄土岭孤寂无语。行走在悠悠古道,枯树寒鸦,荒漠衰草,已经难觅昔日的惊艳和光鲜。风剥雨蚀,沧海桑田,两千多年的光阴,关楼的雄风已经消失殆尽,不禁让人悲叹销声匿迹的壮丽和雄浑。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如今,雄关仍在,精神永存。透过那见证沧桑巨变的关墙和渗透着中国历史的关门,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凝聚成的厚重文化精髓。
临行前,回头凝望,幕色中的老子双目炯炯,正遥望着中华大地。他就像一座精神灯塔,划破历史的长空,照耀着中华民族和华夏子孙。“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一个敬仰人类千年文明积淀的生命,才可能领略人世间精神丰碑之崇高;一个尊重并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才是有希望和未来的民族。
门票:80元
开放时间:8:00-17:30
地址: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
电话:0398-6923333
函谷关大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