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传薪:在瑰丽的音乐道路上砥砺前行

2019-04-17 01:56曹畏
上海采风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作曲乐团钢琴

曹畏

久闻国家一级作曲家、上海大众乐团团长沈传薪的大名,但缘悭一面,未能“识荆”。近日终于在徐家汇文化中心为他专设的“音乐名家工作室”见到了他。工作室不大,却充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室内放着一架他平时作曲和配器的立式钢琴,琴上和墙上摆挂着乐团获得的奖状奖杯奖牌,以及乐团演出的各种海报,显现了他率领的乐团在勤奋发展的近十年中取得的骄人成绩。

眼前的沈传薪中等个子,脸上架着一副朴素的眼镜,虽年过七十,没有丝毫老态,反而给人一种年轻而干练的感觉。他谈吐文雅,身板挺直,动作利索,感情内敛,甚有艺术家沉稳从容、睿智不露的气质。

拜师名门之内广摘作曲硕果

沈传薪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喜爱音乐,由此他自小就受到音乐熏陶。恰好家里有一架钢琴,五岁起他便被父亲抱上琴凳学习弹琴。他天资聪明,富有乐感,对音乐的感悟和接受能力很强,竟然在父亲的指教和教材的引导下,无师自通,逐渐把所学的乐曲弹得像模像样。

1953年,他凭着自学的钢琴弹奏和初学的乐理知识,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开办的首届附中,当时校区在漕河泾。与他同时考入附中的还有如今闻名遐迩的指挥家陈燮阳。

自幼徜徉在音乐王国的沈传薪一考入附中便如鱼得水,尽情畅游在音乐的海洋里。他的主课是随项信恩老师系统地学习钢琴。钢琴是他喜爱的乐器,那宽广的音域,多彩的音响,宏大的气势,丰富的表现力,无不使他着迷。项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个天资聪明、求知欲强的学生。师生两个配合默契,一个全力授课,一个刻苦学习。经过项老师严格而正规的教学后,沈传薪的主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很优秀。完成附中的学业,他已熟练地掌握了钢琴演奏的技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音乐修养。至今他的钢琴还弹得非常好,可以在正式的音乐会上为独唱者、独奏者和合唱团伴奏。

1959年在他从上音附中毕业之前,他萌生了作曲的强烈愿望,于是创作了钢琴曲《渔鼓舞》,这是根据江苏洪泽湖地区流传于渔民之中的传统民间舞蹈“渔鼓舞”的音乐写成的。1941年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等文艺战士到洪泽湖根据地开展文化宣传时,就曾根据当地盛行的“渔鼓舞”的音乐素材,创作了《洪泽湖渔夫曲》一批作品。沈传薪亦非常喜爱洪泽湖地区的渔歌,遂写成了他的这首处女作。钢琴上明朗热情的旋律,表现的是渔民们豪迈奔放、飞舟奋进、喜获丰收的舞蹈形象。同年12月此作在我国乐坛重要刊物《音乐创作》上发表。

沈传薪以优异成绩升入上音本科后,更坚定了走职业作曲家道路的决心。他如愿地进入作曲系。他要用笔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现新时代新生活的风貌。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桑桐和陈铭志两位作曲教授,很重视他的志愿和发展,欣然把他收入门下。沈传薪有幸随两位名师深入学习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的“作曲四大件”。有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曲者之一的陈钢老师也会代替桑桐教授给他上和声课。陈钢后来还教过沈传薪在上音作曲系学习的女儿沈骜。所以陈钢曾诙谐地对沈骜说:“我教了你们父女两代人。”

“名师出高徒”。沈传薪在诸多名师手把手的教育下,加之他有扎实的钢琴基础,因此他的作曲等课程都取得了好成绩,在创作作品方面具有了更加成熟的条件和实力。沈传薪在大学二年级时就创作了一部更显示出众作曲才华的作品,这就是他以云南民歌为素材写成的优秀钢琴组曲《云南民歌五首》。

在上民歌课时,他被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质朴清新、感情纯真的民歌深深吸引,那些富有生活气息和多彩多姿的民歌音调,一直萦绕于他的脑海中。他向来好静不好动,可他内心却奔涌着炽热的创作激情。云南民歌的素材,迅速在他的脑海里酝酿、扩张、变化,迅速在他灵活触键的钢琴上飞出串串风格鲜明的动听乐音。

很快他的这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钢琴组曲便响亮问世。此部作品首演后,得到院内外人士的热烈赞赏,桑桐和陈铭志两位教授对学生沈传薪在大学二年级就能创作出如此成功的作品,也颇多欣喜和勉励。

这部钢琴组曲由《耍灯调》《山歌》《打夯号子》《白族夜歌》和《放马曲》五首组成。从五首乐曲的标题,即可知是作曲家对云南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精心描绘的彩色画卷。日后此曲被誉为中国钢琴文献中的一部精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此曲由日本胜利唱片公司邀请香港钢琴家顾国权录制成唱片,在多国地区流传。沈传薪的此曲不仅成了钢琴家常演的曲目,而且被编入了音乐院校的钢琴教材,各家出版社先后多次出版发行。组曲中的五首作品可单独演奏,也可一气呵成完整表现。全曲在弹奏中有许多特色,最后一首《放马曲》以多彩的音响和多变的节奏,以及豪放剽悍的民族性格,至今仍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选为钢琴考级教材第八级考级曲目,并由钢琴老师录成上课教材视频在网上传播。青年钢琴家郎朗给我国小琴童上课时,也选用了《放马曲》,还完整示范弹给孩子们听。香港的琴童钢琴选拔赛和“寻找下一个李云迪”琴童选拔赛,都把《放马曲》列为比赛曲目。此曲还被改编成古筝版和古琴版。有关沈传薪的这部组曲,至今还有音乐理论家进行研究介绍,在百度上就可查到有《沈传薪〈云南民歌五首〉探微》《沈传薪〈云南民歌五首〉的艺术特色》《沈传薪钢琴组曲〈云南民歌五首〉研究》等学术文章。

沈传薪仿佛打开了激情滚滚的创作闸门,不同体裁的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他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湄公河颂》,对象征着中国与湄公河沿岸国家的深情厚谊给予了由衷的赞美。音乐有我国民族的风味,又有异国情调,当年由上音青年钢琴家、现为钢琴系教授杨韵琳首演。

沈传薪坚持走继承国内外优秀音乐传统和扎根于民族民间音乐土壤的创作道路,坚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群众听得懂的喜爱的作品。他自认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作曲家,就必须葆有不断创作和创新的热情。这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创作的归宿。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之后,一首给沈传薪带来广泛声誉的代表作之一的歌曲《红杉树》诞生了。此年2月26日在杭州,尼克松问陪同他的周恩来总理,美国送什么礼物给中国人民?周总理说送加利福尼亚的特有珍稀乔木红杉树吧!国内外的媒体马上报道了这一消息。沈传薪看到这条新闻,随即激发了为此写一首歌的愿望。那时他已进入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任专职作曲,一天晚上他从电台录完音出来,联想到红杉树将落户西湖边,以象征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就心潮起伏,萌生的创作灵感升华出歌曲旋律,他要马上写下来,可是身上没有纸笔,他连忙奔到前面灯光通明的电报局,用里面的纸笔急速地写下了一行行音符,为词作者史俊和茅晓峰写的《红杉树》优美歌词谱曲。回家后他又在钢琴上推敲了几遍,一首风靡海内外的歌曲《红杉树》脱颖而出。沈传薪创作此歌强调和突出抒情欢快乃至舞蹈性节奏的特质,在音乐上吸收了浙江民歌和美国民歌的因素,從而衍化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在歌中多次反复和增强“红杉树”的音乐旋律,深化了表达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音乐主题,给人强有力的感情冲击!此歌问世后先由广播艺术团的女高音歌唱家张正宜演唱,不久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要为广州的音响公司录音,她把《红杉树》作为主打歌曲列入,并不断在舞台上演出,使此歌在全国走红,还传到大洋彼岸。至今说到歌曲《红杉树》,人们就会想到沈传薪,想到朱逢博。

1980年文化部举办优秀歌曲评选,作为评委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资深教授苏夏提出上海有一首《红杉树》的歌可以参选,结果此歌以全票通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歌曲奖。接着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全国音乐创作会议,沈传薪和1979年5月创作出优秀钢琴协奏曲《山林》的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刘敦南,同时破例被作为特邀代表与会,且一起立即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75年1月,歌颂我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伟大精神的电影《创业》在全国放映,作曲家秦咏诚写的主题歌《满怀深情望北京》,由女高音歌唱家边桂荣演唱后也传遍大江南北。沈传薪听了这首主题歌后,深为歌中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所感动,深为歌中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所鼓舞,认为此歌还有很大的音乐想象空间和艺术发挥余地,可以再创作。于是他和小提琴家、作曲家唐康年合作,把这首主题歌改编和创作为同名小提琴曲。首演是小提琴家潘寅林,以后薛伟、吕思清、李传韵、宁峰等小提琴家中的佼佼者都把此曲作为音乐会保留曲目演奏。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曾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丁芷诺在编印全国优秀小提琴曲选集时,也收入了这首小提琴曲。沈传薪意犹未尽,他最后把这首小提琴曲又扩展为与电影同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上海乐团交响乐队首演,获得好评。

改革开放以后,沈传薪以满腔热情和作曲家的高度责任感,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行,不断创作出富有正能量的、接地气的、民族化的音乐作品,虽然几十年已经过去,但是那些年沈传薪所取得的作曲成果,在作曲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仍然为人记忆,仍然值得在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书写一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沈传薪得知贺龙元帅被平反的消息,激动、兴奋不已。他崇敬贺龙元帅光辉的战斗业绩和高尚的精神品质,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他衷心的爱戴。他到贺龙元帅的家乡深入生活和采风后,创作了清唱剧《迎龙桥——献给贺龙的歌》,在“上海之春”演出受到专业人士和听众的赞赏,演出的剧照被刊登在国内音乐权威性杂志《人民音乐》封面上。

沈传薪创作的《春到太湖》《欢乐的牧民》《雨中西湖》等标题性的器乐曲,均以鲜明的画面感、充沛的激情和满含地方特色的艺术魅力,为听众喜爱。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应邀为第五届全运会创作的主题歌《青春曲》,歌中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生机,跳动着激情四射的轻快旋律。歌星沈小岑把此歌作为保留曲目,在南来北往的舞台上唱了三年。1987年沈传薪为感动亿万军民的电视剧《血染的风采》创作了音乐。其中他创作的《月光啊,月光》,借皎洁的月光歌颂人民战士宽广而美好的胸怀,寄托和抒发人民群众对人民战士的无比热爱之情。插曲由军旅歌唱家董文华首唱,而后她又在军营边防为指战员多次演出。歌星韦唯也爱唱此歌,持续唱响在长城内外的舞台。《青春曲》和《月光啊,月光》两首歌,影响广泛,赞扬不绝,理所当然地都获得全国优秀歌曲奖的荣誉。他创作的风光歌曲《峨眉山上的神灯》被台湾音乐中国出版社录制成唱片发行。他的作品专辑出版发行有十多个品种,许多作品在海外传播流行。沈传薪有着旺盛的创作欲,他曾为获“《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大上海出租车》、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提名奖的《第三根弦》等400多集电视剧作曲,因而他于1987年荣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奖中的优秀电视创作奖。

报答师尊教诲七十校庆献礼

沈传薪广摘作曲硕果之时,始终不忘老师们对他的栽培和教诲,始终想通过某种方式报答他们。十年浩劫中,恩师桑桐和陈铭志两位教授也被关入“牛棚”,被批斗冲击,身心受到很大摧残。作为“逍遥派”的沈传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断思考用什么办法把两位老师从“牛棚”里解脱出来。1972年国家体委慕名请沈传薪为“全国第五套儿童广播体操”写伴奏音乐,他认为这是一个报恩桑桐老师的好机会,即向委约单位提出,这部作品涉及的音乐体裁他从未接触过,非他一人力所能及,必须有创作经验丰富的人相助。他遂提出请尚关在“牛棚”的桑桐老师合作。由于这是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桑桐老师得以从“牛棚”出来,参与沈传薪担纲的这套广播体操音乐的创作。自此桑桐再也没进过“牛棚”,避免了更多的批斗冲击,减轻了沉重的精神压力。

帮助陈铭志老师出“牛棚”,沈传薪用了相同的办法。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上海。尼克松留沪的短暂时间,要为他演出一台综艺节目,有音乐、舞蹈、杂技等。有关方面指令沈传薪统筹、设计和创作演出的串连音乐。他觉得这是帮助陈铭志老师出“牛棚”的最佳时机,他就向有关方面提出,组织综艺演出是一项很重要的“政治任务”,不能搞砸了,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必须有老师陈铭志的参加。于是在有关方面的干预下,陈铭志老师与学生沈传薪很好地完成了这次“政治任务”,并恢复了自由。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沈传薪以无奈苦涩但又机智幽默的方式报答了两位导师的教诲。两位导师对沈传薪的冒险相助也心知肚明,他们彼此一直保持着忘年交的深厚情谊。199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沈传薪歌曲选》时,沈传薪特请已为上音院长的桑桐老师作序,桑院长高兴地命笔。他在序言中点评沈传薪所写的歌曲艺术特色是:一、深切的生活感受,广阔的题材范围;二、动人的旋律,细腻的表情;三、鲜明的民族风格,丰富的音乐语汇。一向治学严谨、待人中肯的桑院长对沈传薪歌曲创作的评价,并非违心的溢美之词,而是对学生多年在歌曲创作中取得的成绩的实事求是的称赞。饮誉画坛的国画家程十发也高兴地为沈传薪此歌曲选题写了书名。

沈传薪1973年调入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任专业作曲,后转入上海电视台成为台里的首席作曲。1982年他又被国家体委委约为“全国第六套儿童广播体操”作曲,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作曲任务。由他作曲的这套广播体操一直用到1988年。1989年他被评为国家一级作曲。1992年在东亚运动会举办的酒会上,他和日本流传甚广的民歌《北国之春》的词作者相識。由此作者介绍,他又认识了日本的音像制品商人黑川。经过一番交谈,黑川愿意出资与上海电视台及沈传薪合作成立“沈传薪——黑川音像有限公司”。于是沈传薪成了公司总经理,当了十年被人戏称为的“老板”。期间,他利用日方投资出了不少中国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唱片,包括他编辑出版了老师陈铭志的作品集,出版了《声乐教育十讲》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放。

他感到最有意义、做得最高兴的一件大事,是在1997年策划录制出版为母校——上音建校七十周年的纪念唱片集。这是沈传薪为母校有史以来策划出版的第一套唱片集。上音也很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副院长江明惇为主任的编审委员会。经过此委员会集思广益的提名和反复的切磋协商,最后确定选了上至萧友梅、黄自、贺绿汀、丁善德,下至许舒亚、赵晓生、叶国辉、徐纪星等老中青三代校友作曲家的67首(部)作品或选段,编成《钢琴曲集》《声乐曲集》《独奏重奏曲集》和《管弦乐曲集》,形成了这四个分编的整套唱片集,从而涵盖了上音自建校后的七十年里一大批校友作曲家取得的辉煌创作硕果,为上音树立了一座为人称颂的艺术丰碑。

沈传薪在录音棚录制和编辑好整套四张唱片集的磁带小样后,便手提四喇叭录音机和上音教务主任朱钟堂一起到医院,请卧床养病的上音院长贺绿汀审听。贺老显得十分兴奋,仔细地审听了小样的录音,称赞沈传薪为校庆七十周年纪念做了一件重要而有意义的事。他还欣然应沈传薪的要求,为上音出版的第一套唱片集题写了“岁月流韵”的总标题。沈传薪希望贺老康复后,再到录音棚听现场录音的效果,把唱片集的音效做得更好,贺老点头应允。

遗憾的是贺老未能痊愈,病情渐重,于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上音和沈传薪在贺老病重时,就计划抓紧寻找音像出版社出版此套唱片集,既作为校庆七十周年的献礼,又可在贺老逝世的追悼会上哀悼贺老时作为纪念品赠送。最后沈传薪联系到中国音乐家协会音像出版社才如期出版。此作品集从策划、选择、编辑,到排练、指挥、录制、发行,沈传薪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可谓功不可没。他自认在做“老板”期间,能为上音校友作曲家们录制了第一套唱片集,为他们首次留下了一份光辉记录,而感到荣幸和欣慰。

创建大众乐团奉献公益事业

沈传薪是国家一级作曲,起码可以工作到65岁,但是他刚满60岁,就毅然办了退休手续。他并不是退而休息,而是想干自己喜欢的事,想干更具社会意义的为大众服务的公益性的事。2007年他先与陈燮阳任音乐总监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从社会招考了一批合唱爱乐者,组成了上海交响乐团附属合唱团,在社会上举办了许多场公益合唱音乐会。然而对此他并不满足,认为光是一个合唱团演出显得单调,他要再建立一个颇具水平的管弦乐队,可以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凭着他是桑桐、陈铭志两位名师的高足,凭着他在上海乃至全国音乐界打拼数十年,在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广泛知名度,组建乐队的消息一经披露,正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许多离退休的和从部队文工团转业的演奏员,纷纷投到他的麾下,有不少是一二级演奏员。2009年1月他创建了上海大众乐团,之所以取名为“大众”,是他胸怀大众、服务大众的神圣责任感和建团宗旨所致。他说自己创建的乐团不能与以提高为主的职业交响乐团相比,而是以普及为主,以更加亲民的姿态,扎根于基层,把高雅艺术通过大量普及的方式传送给人民群众,丰富和提升社会的文化生活。大众乐团有近百人的演出队伍,其中乐队演奏员60多人,合唱队员30多人。不久沈传薪任团长的大众乐团与徐家汇文化中心共同举办“社区文化与名人同行亲民音乐会”,文化中心专门为沈传薪设立了“音乐名家工作室”。上海大众乐团成了文化中心的驻场乐团。多才多艺的他,从行政领导、排练指挥、作曲编配、钢琴伴奏等一肩挑。乐团在文化中心每月举办两期音乐会,至今已举办近300期。每期免费的公益性演出,票子都供不应求,400多座位的场内总是坐得满满的,不仅有附近的居民,而且有从别的社区赶来的听众。上海和国内众多颇具实力的音乐家及国外一些音乐家也曾与大众乐团合作,在文化中心的舞台演出。沈传薪率领乐团参加过八次《东方论坛与艺术系列讲座》,他认真备课,亲自讲解。十年来大众乐团还陆续在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等举办专场音乐会,而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此团演出主题音乐会约40场。

沈传薪确定的立团之本是“传承与创新”。传承就是要继承我国和海外优良的音乐传统。大众乐团不可能排演大部头的交响乐作品,但是可以把古今中外短小精悍、动听优美的音乐精品介绍给广大的听众。他先后指挥演出了《世界名曲交响音乐会》《“永恒的信念”交响合唱音乐会》《两岸开放探亲30周年纪念交响音乐会》等。为此沈传薪创作和编配了许多适合演出的作品,而且都是辛勤操劳的无私奉献,从不向团里索取报酬。不仅他自己公而忘私,甚至连他的夫人黄洪玲也被他的精神感染,自动帮他抄谱。黄洪玲原是上海歌舞团的舞蹈家,“文革”中参加跨行业的文艺小分队,与在小分队拉手风琴的沈传薪相识,最后结为伉俪。以前上音指挥系主任杨嘉仁教授曾给上海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上过乐理课,因而黄洪玲为沈传薪抄谱可谓得心应手。

创新就是大众乐团要有自己的原创作品。沈传薪认为没有作品可演,乐团就无法生存,如果没有新作品和自身的原创作品,乐团就更无法生存。作为经验丰富和作曲成果甚丰的作曲家,沈传薪要为本团为大众写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的原创作品。2010年沈传薪选取了具有徐汇地方特色的标志性人物——我国明代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徐光启作为创作题材,联合了他的从上音作曲系毕业的女儿沈骜一起创作了大型原创清唱剧《徐光启》。全作以《风雪对话几何学》《抗灾救民保家乡》《中西合璧修历法》等六部分展现了“徐汇人”——徐光启光辉灿烂的一生,首次以音乐的形式在国内纪念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及开拓中国和意大利人民友好篇章的徐光启。沈传薪在作曲时吸取了上海地区的音乐素材,揉合了意大利音乐的元素,有着鲜明的地方音乐特色,又有外国作曲技法的结晶。全作中有交响乐、合唱、独唱、朗诵和多媒体画面几种艺术表现手段的交融,新颖别致。由沈传薪指挥本团创作的清唱剧《徐光启》于2010年12月2日预演,次年3月5日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的《东方讲坛与艺术经典系列》和12月22日在上海音乐厅的两次演出,以及2012年3月8日在宛平剧院的公演,均获得了成功。有位徐姓观众看后说:“看了这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我感到音乐很美,唱词也写得很有文学性,很有古典文学韵味。”名扬中外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听说《徐光启》演后反响很好,她竟然冒着38度高温,来看《徐光启》的演出。1980年沈传薪曾为周小燕老师办的声乐比赛免费写过20首比赛歌曲的钢琴伴奏,他们师生关系非常好。所以周先生一定要亲身感受一下《徐光启》的实际效果。看了演出,周先生感慨地对沈传薪说,像《徐光启》这样好的作品太少了!《徐光启》在第31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赏。此作还于2011年5月,由沈传薪率团在美国旧金山、盐湖城等地成功演出;2012年6月他率团随徐汇区政府代表团赴韩国演出,现场观众达九千多人,当地电视台直播了实况;同年8月他又率团到柬埔寨访演,也引起热烈的反响和评价。这是本市民营交响乐团最早在国外的演出,创造了新纪录。《徐光启》在海内外连续演了40多场,其中还包括到四所大专院校演出,大学生们观赏了《徐光启》和沈传薪指挥演出、讲解的其他经典作品后,纷纷对沈传薪说,这样精彩的音乐会和清唱剧演出,我们很喜欢听,希望你们能多来。

沈传薪为本团创作的另一部作品,是大提琴协奏曲《寻梦“土山湾”》。徐家汇土山湾在19世纪下半叶以降的近百年里,创造了多个“第一”的人文景观,走出了一批文化精英和艺术巨匠。土山湾这些光彩的历史,激发了沈传薪的创作想象和热情,很快这部大提琴协奏曲便脱稿诞生。乐曲叙述、歌颂、展望了土山湾的昨天、今天、明天。在第31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后,与清唱剧《徐光启》同获展演奖。国内外人士评价此作结构简练、曲调动听、节奏多样、配器精致,融汇了中西音乐的风格,音乐形象鲜明。2017年沈传薪再次为本团创作了交响组曲《南海音画》,获上海市文广局颁发的展演优秀节目奖。2018年他为电影《医者责任》谱写音乐,其中的主题歌《医恋》由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演唱。随后他创作了同名交响组曲,由本团演后亦获得了上海市文广局颁发的优秀节目奖。他写的清唱剧《徐光启》和交响组曲《医者责任》都曾得到上海市文化基金会的资助。

由沈传薪创建的上海大众乐团是民营交响乐团中最早成立的团体,近十年来约演出了700多场,听众达数十万人次。因为沈传薪强烈的责任心,并以身作则,严格治团,不计得失,从而增加了全团的凝聚力。加之李曉霞、曹鑫、顾建琴等团领导的倾心协助,以及全团成员的积极参与,上海大众乐团的发展方兴未艾,被市里有关部门评为唯一获得“AAA”资质证书的先进民营交响乐团。

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传薪”,显然意在勉励他要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故而在瑰丽的音乐道路上,沈传薪奋力砥砺前行,在以往的岁月里,他已创作和发表音乐作品近千首,获奖30多次。但是他认为像周小燕教授所说,如何踢好下半场的足球,还得认真思考,不断努力,继续全心全意地把上海大众乐团办得更好!

猜你喜欢
作曲乐团钢琴
Task 1
AI作曲的诺亚方舟将去往何处?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
纸钢琴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