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
2019年2月,凭借在王小帅新片《地久天长》中的精彩表演,主演王景春和咏梅双双获得第69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这也是中国演员首次同时荣膺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与此同时,电影《第一次的离别》斩获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大奖,在此之前此片还获得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这两部都是“上海出品”电影,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2018年,上海有十多部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入围或获奖,其中《明月几时有》获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我不是药神》获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等4个奖项,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主演徐峥凭借出色表演获得第55届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此外,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获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贾樟柯导演的《江湖儿女》入围2018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据统计,2018年上海全年有35部“上海出品”的影片进入全国院线上映,累计票房约104亿元,比去年增长约110%,超过全国国产片票房的五分之一,有12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1部过30亿、3部过10亿。2018年上海地区在影院数量和银幕数继续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的同时,继续蝉联年度全国城市票房冠军。而票房与奖项的成绩单背后,呈现了上海电影怎样的新态势呢?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以及专业人士、电影从业者。
《我不是药神》被封为2018年度神片,是第一部票房突破30亿元的“上海出品”电影。《我不是药神》不仅取得了市场的认可,也赢得了口碑。这部根据真人事件改编的电影,扎根于现实生活,既触及了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又有着恰到好处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感,引发观众共鸣与思考。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在接受《中国电影报道》采访时说道,《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是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现实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会触碰我们现实的痛,关键是触碰以后,全社会对它的一种理性的反应。我们还是要守正创新,要创造更多的精品力作,满足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上海在今年重中之重的就是反映中国登山队征服珠穆朗玛峰这个壮举的一部商业大片,暂名《攀登者》。“我最近跟他们主创团队交流,大家都很有信心,有的主创是刚刚拿过大奖,有的主演是刚刚完成几十亿票房的大电影,一旦国家有号召国家有需要,他们都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边,都会非常勇敢的在新的作品当中,迎接自己又一次挑战。这部电影并不好拍,但是拍出来它一定会对当下的电影,对当下的中国人这个精神振奋会起到很大的一个作用。”
2018年,“上海出品”电影共有12部票房过亿,不仅市场良好,表达也各有特色。如:《后来的我们》这部讲述爱情与遗憾的青春片,充满了独属于导演刘若英的文艺气息,最终拿下13.61億元的票房;黄渤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存的人性寓言故事,获得13.54亿的票房;《无双》不仅有12.74亿元的票房战果,还为港产警匪动作片书写了新的定义。此外,《明月几时有》《撞死了一只羊》《冥王星时刻》等“上海出品”电影,内容品质可圈可点,体现了电影类型上的多元创新,也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入围或获奖,获得了专业上的认可。
这些年上海戏曲电影也迎来大丰收。上海相继拍摄了多部戏曲电影,其中包括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与杨修》,3D昆剧电影《景阳钟》、3D越剧电影《西厢记》,还有沪剧电影《雷雨》《挑山女人》,等等,不仅品质精良,且涉及剧种丰富。《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景阳钟》《挑山女人》等戏曲电影也接二连三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电影节上斩获大奖。
今年,“上海出品”电影又迎来了开门红。《地久天长》和《第一次的离别》在本届柏林电影节获得殊荣。3月14日,《地久天长》在上海举行了首映礼。当天,上影剧团也组织演员观看了电影《地久天长》,共同祝贺上影演员王景春获奖。这让王景春感受到了来自“家”的浓浓热情与温暖。王景春欣喜地表示:“我是1999年从上戏毕业分配进入上影厂的,到今年整整二十年了。剧团的老前辈一直在传帮带,我是剧团培养起来的,现在能带着一个‘小熊回来跟大家一起交流,我觉得非常高兴。”
“上影演员王景春继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后,再次获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真是可喜可贺。”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说道,“在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征程中,电影是主战场。这既是上海电影的历史地位所决定,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现实召唤。电影是上海这座城市标示度最高的文化样式,我们一直为此奋斗。国家电影战略是坚定的:推动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这是一个鼓舞人心与斗志的时代。上影坚持以积极的理念和姿态:建设电影强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电影应该是主战场,上影应该是主力军。去年,上影出品《江湖儿女》再一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动画片《阿凡提之奇缘历险》创造美影厂近年票房新高。目前,上影正在热火朝天地拍摄国家重点电影《攀登者》。我们要以拍摄更多优秀电影为使命,再创上海电影辉煌。”
近年来,上海电影呈现新的态势,“上海出品”电影有了成绩,并非偶然 。
2015年11月,上海出台《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推出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电影创作、奖励电影佳作、发展电影产业和培育电影人才等相关的项目,几乎涵盖了全产业链。其中推动电影创作方面分四步走,呈台阶式上升。第一步是选题孵化资助;第二步是剧本创作资助;第三步是重点拍摄资助;第四步是奖励电影佳作。由此,影片在不同的阶段其实都可以得到扶持。比如《我不是药神》就得到了各个阶段的资助。《地久天长》《一出好戏》《后来的我们》《冥王星时刻》等影片也都得到了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
除了扶持电影创作、奖励电影佳作外,专项资金也关注发展电影产业的项目,支持“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多厅数字化影院,支持优秀国产艺术电影放映、展映的活动组织,支持影视产业服务类项目的建设,支持影片在上海取景、摄制。此外,专项资金也注重培育电影人才的项目,其中包括支持电影教育项目,支持电影实训项目。
“现在政府的扶持更加细化和专业。评价标准也不单看企业的票房,主要看项目是不是具有创新性,是否具有对行业的领先效应和带动性。而且不同的阶段都可以申请资助。这种多样化的评判标准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新兴企业更多的机会。”大象纪录&大象点映创始人吴飞跃说道,“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首先是宽容和主动的态度;其次给予了我们实实在在的支持,确实帮我们度过了不少难关,让我们觉得始终有一股温暖的力量在推动我们前进。
除了资金上的资助,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提供的影视协拍服务体系,也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影视剧组来上海拍摄制作影视作品。连续4年编制的《上海影视拍摄指南》,详尽介绍上海影视产业的政策和环境以及覆盖上海16个区的影视摄制服务工作站和近200个可供拍摄单位取景的影视拍摄取景地,为众多影视作品留在上海、接轨上海、展示上海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让上海影视拍摄取景地的呈现更加生动、让全球拍摄单位获取资讯更加便捷,“拍摄在上海——上海影视拍摄指南2018”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让2018版《指南》上的图文资讯“动起来”。
不过,从按图索骥到实地拍摄,中间还会碰到千头万绪的复杂难题,这时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会及时伸出援手。例如,电影《建军大业》在上海拍摄时,剧组想把松江佘山顶上的大教堂作为取景地,因牵涉到的单位多,难度非常大。为了保证这部主旋律大片的顺利拍摄,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被国内外剧组称为“超级保姆”的机构的协助下,外滩、陆家嘴、武康路、1933老场坊等,越来越多的上海地标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展示上海丰富的海派文化。据悉,上海将开启广泛的全球影视协拍服务体系建立与合作,以“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推动上海影视产业进一步向全球化纵深发展。
近年来,在扶持政策的推动之下,上海影视产业产生了人才集聚、企业集聚、项目集聚的积极效应,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和导演选择“落户”上海。在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核心区,博纳影业、爱奇艺影业、宸铭影业、奥飞影业、米粒影业、复星影业以及贾樟柯、王小帅、宁浩、黄百鸣的影视公司先后入驻。
“我觉得上海在影视发展方面,特别好的一点是,做了一些标志性的动作,比如成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和上海电影学院,成立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起到一种标杆的作用,给社会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上海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影视公司、电影人的创作。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后,电影人、影视公司就有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吸引數百家影视公司入驻,每年的‘上海出品电影,估计一半来自这个园区。当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集聚到这里,建议静安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让产业链更加顺畅,服务立项、服务融资、服务保险更加完备。相信园区会越来越好。”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刘海波教授说道。
处于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已有四年,由贾樟柯担任院长。教学上实行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同步教学的课程,老师大多来自北美。学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培养的学生顺利进入电影的各个制作环节。“这些年我们也开始关注原创,去年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申请了温影产学研究一体化项目,‘温影出品计划获得了支持和资金。前不久,我们举行了首次影视项目创作会,从各届校友投来的50余个院线和网剧项目中,选出10个具有一定可行性和艺术性的项目来到现场路演,我们邀请了非常知名的一些评委来做点评,现场也来了30多家公司。希望有项目能够合作成功。”刘海波介绍道。
人才是电影创作力量的关键,很多影视公司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推出了人才培养计划。比如,企鹅影视推出了2018青梦导演扶持计划。香蕉影业推出了“香蕉新导演掘地计划”。2016年坏猴子影业推出了一项青年电影人未来计划“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旨在集结有志青年电影人,发掘电影新生力量,首期签约了14个导演,其中包括文牧野。在徐峥、宁浩的提携下,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大获成功。
新时代上海电影产业多样化发展下,各个影视公司也被激发、释放出更大的活力。任仲伦认为,成绩固然来之不易,同时,也是水到渠成。这些年上海营造了良好的电影发展环境,由此积聚了各路优秀的电影人才。所以,这些成就,就不是偶然的花开花谢,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刘海波说道:“上海近几年也意识到了电影创作力量培养的重要性。上海并不是没有创作力量,但是之前可能散布到全国了,没有集聚在上海。我觉得还是需要更好地建构能源源不断地为上海电影创作、制作输送新鲜力量的机制,让上海的创作力量能够汇聚,并得到更多关注,得到更好的支持,从而打响‘上海原创这个品牌。”
以往,上海国际电影节买票长龙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深夜排队。为此,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通过互联网的手段,第一次全部实现网络售票。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10天内,票房收入超过2700万,在所售的50多万张的票当中,将近6万张的票是全国各地的影迷飞到上海来买走的。胡劲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像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个品牌,不光是在上海,它服务的半径范围可以扩展到全国。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把中国优秀的国产电影、年轻导演的电影,借助国际电影节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快速地推出去。上海现在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等A类国际电影节都有绿色通道,今年和戛纳之间也第一次建立了绿色通道,推荐中国电影去戛纳,它也推荐全球优秀的电影进入到上海的板块,这样的交流越多,观众得益,从业者得益。“我要向全世界的电影人发出一个邀请,欢迎你们到上海来拍电影,来制作电影,来培养电影人才。”胡劲军说道。
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前一天夜里11点已经有超过50人在上海影城排队。2018年电影节线上开票一分钟,网上售票超过5万张。五分钟后,售票已超过15万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火爆场面体现了观众日益多样化的观影需求。不只是在国际电影节这样的“影迷盛会”,在日常文化生活中,上海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建立差异化、分众化的放映体系。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秘书长金辉介绍:“2015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确立了‘每周五晚上、每周六上午定点定时的国产艺术电影放映模式。2017年1月,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的艺术电影放映拓展到了南京的6家影院,2017年9月拓展到了常州的3家影院。如今又在上海本部升级,将原来的三家联映影院扩展到十家,希望将定点定时国产艺术电影放映推广到更大范围、涉及到更多优秀影院,更方便观众就近选择。此外,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计划建立上海戏·剧艺术电影院线,首批十家影院,展映内容除了《曹操与杨修》这样的戏曲艺术电影新片之外,还有更多可能性等待公开。同时,联盟所举办的海外国别展和电影大师展也已经形成品牌效应。”
每年,国内都有大量的影片无缘进入院线,无缘见到观众。尤其对那些主创咖位不够、其他资源有限的文艺片而言,根本不可能走那种花大量钱的商业电影宣发模式。这样的困境容易挫伤创作者激情。因此,除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外,还有一些民间平台也在为好电影寻找好的出路。《第一次的离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部先后在东京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斩获荣誉的作品,竟然是青年导演王丽娜的处女作。三年前,王丽娜去“大象纪录”面试导演助理,同时展示了自己在家乡新疆沙雅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的素材,吸引了大象纪录团队的注意,并表示愿意支持她把这部纪录片拍成长片。经历了四年的打磨,《第一次的离别》成片,计划先通过大象点映积累口碑再做更大范围的公映。大象点映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众筹点映模式,通过精准有效的垂直宣传渠道,让观众在深入了解一部影片之后,自主選择影院、放映时间,组团发起观影活动。
《第一次的离别》出品人吴飞跃表示:“《第一次的离别》创作完成之后,业内人士对品质是特别肯定的。不过这是一部相对小体量的影片,拍摄手法比较独特,我们也没有特别多的宣发预算,所以我们决定从国际上比较有分量的电影节走起,积累了足够的知名度和口碑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档期在国内公映。”事实证明,《第一次的离别》在两大电影节上的亮相,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从孵化、拍摄到接连获奖再到最终走向市场,《第一次的离别》无疑是大象纪录和大象点映两个业务板块打通后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吴飞跃便想到能否通过这个模式服务到更多优质影片和年轻导演。于是“大象空间站”应运而生,致力于为新生代导演提供覆盖“从创作到宣发”全产业链的完整服务和支持。
去年年底,国家电影局印发的《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加快特色院线发展。其中包括要:加快发展“人民院线”,为国产优秀主旋律影片提供更大放映空间。加快发展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为优秀艺术影片提供更大放映空间。鼓励发展校园院线等特色院线,面向特定观众群体发挥积极作用。
在政府相关部门与相关机构、企业联手一步步推进下,电影放映分众化的梦想开始逐步照进现实,也让更多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多好电影。上海电影有着辉煌的过去、庞大的市场,同时原创方面还有很大的继续提升的空间。在“上海文创50条”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上海不断优化影视产业扶持机制,为优质电影项目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落户”上海,吸引更多影片愿意在上海立项。目前,虽然许多公司还在疯抢IP和流量明星,但也有不少电影机构以及电影行业的新生代和闯入者愿意用几年时间培养导演和磨砺剧本,尊重电影、尊重观众,这样的创作的态度也能激发更加生机盎然的创作力量。期待更多优秀的“上海出品”电影的诞生,焕发中国电影发祥地新活力,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