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
在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近4年后,曾经的大牛股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想到了一个起死回生的新办法。
2月26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下称“汉能”)联合其控股股东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布了最新的私有化方案公告。
区别于此前汉能宣传的现金私有化方案,此次公告中私有化的方式变成了“股票置换”,原有股东将获得一家新公司股份,之后这家新公司会在A股寻求上市。
这也意味着汉能创始人李河君的资本冒险,要拉上现在的小股东们。
对于汉能和股东来说,这次私有化或许是“在最坏的情况下找一个好一点的方案”。然而,也有一位业界资深律师告诉记者,股票置换方案对于小股东来说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折腾了好几年,现在的汉能是否已经脱胎换骨,它换个马甲到A股讲故事是否会被认可?
凭借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汉能一度是公众眼中最耀眼的新能源明星股,李河君在2014年胡润内地富豪榜中排名第三。在2015年2月发布的“2015星河湾胡润全球富豪榜”上,李河君以1600亿元的财富规模跃升为中国内地首富。
高光时刻延续的时间太短。2015年5月20日,汉能股价在半小时内暴跌46.95%,被迫短暂停牌。
李河君在一次公开采访中回忆起停牌当日,“当时我正在河北郊区作演讲,因为对公司有信心,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我还和秘书讲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之后的事情远远却超出了李河君的控制。
临时停牌后,汉能遭到了香港证监会的调查,并被质疑存在大量关联交易。由于汉能拒绝提交相关财务数据,当年7月15日,香港证监会指令港交所暂停汉能股票交易。
气急败坏的汉能发布公告,称香港证监会要求其停牌的决定是基于不公平及不合理的基准,不符合股东及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显然,反对是无效的。汉能究竟因为什么原因停牌,如何才能复牌?
第十三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的汉能展区
2017年1月23日,香港证监会对汉能提出了两个复牌的必要条件,其一,明确提出汉能创始人李河君等五位董事不得再参与公司管理;其二,要求汉能公开刊登一份披露文件,提供关于该公司一切经营活动、资产状况、负债情况、财务表现乃至未来发展前景的详细资料。
香港证监会表示,采取上述行动是因为汉能薄膜与汉能控股之间自2010年以来有过多宗非常重大的关联交易。
观察汉能的运作模式,不难发现,李河君将光伏产业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板块。上游是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负责研发生产;中游是和各地方政府合作的产业园,负责产品的拼接;下游是经销商,负责售卖产品。
一位光伏行业的专家介绍说,在上游研发领域,因为使用薄膜发电技术,在相似产品上,汉能的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为区分传统市场,汉能还推出了一系列吸引眼球的新产品,目前应该说处于预热阶段,例如背包、家居用品等一些小物件,但是这些产品只能说是有小亮点,而不是必需品,如果想要消费者买账,必须深耕市场,这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如果吸引不到,在市场份额上肯定要差。
在下游的销售领域,汉能多次被爆出经销商退款的消息,在“汉能”百度贴吧中,经销商更是抱怨“汉能(产品)卖不动”。与此同时,有用户爆料说,汉能产品远远达不到广告说的发电量,涉嫌虚假宣传。
那么,究竟什么支撑了这个企业曾经高达3000亿的市值,不得而知。
汉能停牌一周年之际,2016年5月20日,李河君辞任公司执董事及董事会主席之职务。2018年4月3日,汉能发布复牌进展最近公告,表示香港证监会提出的第一个复牌条件已经在2017年9月4日完成。至于第二个复牌必要条件,本公司亦已完成工作,于2018年4月3日将披露文件正式提交到香港证监会。
面对外界关于关联交易的质疑,李河君却将矛头指向了未知的做空者,他曾公开表示,感谢做空者,是它们让上市公司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并称汉能对关联交易依赖度已大幅度降低。
无论李河君选择反对还是妥协,汉能的复牌似乎遥遥无期。
李河君
2018年11月23日,漢能移动能源(汉能的控股股东)发布公告:鉴于汉能停牌已经超过三年,出于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经汉能移动能源第二届第七次董事会批准,公司决定对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所有投资人发出私有化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不低于5港元,以现金收购或股票置换,私有化之后公司拟在国内A股上市。
之后,李河君在一次公开采访时表示,“(现金私有化)是出于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我们以每股不低于5港元要约,等于是我们自己觉得我们股票肯定超过2100亿市值。”
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2015年5月20日),汉能薄膜发电收报3.91港元,总股本412亿股,市值1648亿港元,李河君实际持股73.96%。若以现金收购方式私有化,据相关机构测算,汉能其他股东如果都选择退出,则意味着汉能移动能源需要拿出536亿港元。
当时,“汉能大股东是否能拿出500多亿港元进行私有化”成為光伏行业以及资本市场的焦点。
无论是小股东,还是吃瓜群众,只等着汉能现金私有化方案的出台。但等呀等,等来的却是一份“以股置股”的方案。
2019年2月26日,汉能发布了最新的私有化方案公告,宣布汉能的现有股东将以“股票置换”的方式,获得一家新公司股份,之后这家新公司会在A股寻求上市。也就是说,明确为非现金收购。
诚如公告上多次出现,大写加粗的风险警示,一旦汉能A股上市失败,就意味着小股东所持有股票不能流通变现,形同废纸。即便是上市了,大部分股票也将面临首次公开发售后禁售期限制,股价更是难以保证。
有疑似汉能小股东的网友提出“以股换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现在提出的私有化方案得以实施,小股东的股票将面临一个危险的监管空白期,因为私有化后投资者将失去香港证监会的保护,而在A股上市前,又得不到中国证监会的保护,特殊目的公司的注册地是在中国法权管理范围之外,转入之后更难预测。因此,在充满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独立股东的处境危险。
投资者认为,李河君这是给小股东们画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大饼,此前的现金私有化方案一旦落实,就是李河君一个人在为这张大饼而赌,而一旦变成了股票置换,就成了李河君带着众多小股东一起冒险。
有投资者在网上呼吁:香港证监会应承担起保护投资者的责任,认真细致地对汉能的私有化方案进行审核,不能一放了之;强烈要求汉能集团恢复原来的5港元回购选项,给独立股东一个选择;强烈要求汉能集团在私有化回归A股方案中增加:“如A股上市失败,则汉能集团将现金收购存放于SPV公司中的全部独立股东手中股票。”
李河君素爱冒险,如果不是如此,中国商业史上恐怕也不会有这个传奇人物。
早在李河君大学求学期间,他便展露出其商人天性,开始通过卖电子产品、玩具等赚钱。
等到大学毕业后,他从老师那里借来五万块钱作为第一桶金。此后的李河君搞过计算机,也干过运输,但都没有成功,最终,积累了丰富创业经验的李河君进入了能源行业,涉足水电站项目,从此,开启了日后他时常提及的汉能的第一个八年故事。
这个故事起源于2001年,当时,正值民营资本投资建设中小水电站的高峰时期,中央某部门组织企业家赴云南投资考察水电资源项目,34岁的李河君很快看准时机,在没有先例、没有把握、更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决定在金沙江上游规划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特大型水电站项目。
在日后的采访中,李河君回忆说,这是一座比葛洲坝大10%、比美国胡佛大坝大30%的水电站,当时全中国的人都在笑话他,觉得一个民营企业不可能建成,但是汉能愣在海拔2500米的山沟里蹲了八年,最高峰时一万人同时施工,投资200多亿,最终金安桥水电站建立起来了。
事实证明,李河君的这次冒险性价比极高。在金安桥水电站建成之后,李河君便开始名声大噪,而金安桥水电站成为了他流动的印钞机。
李河君并没有止步于此,2009年,42岁的李河君开启了他的第二个八年故事。这一次,他看上了光伏行业,看上了薄膜发电技术。
在李河君看来,薄膜化、柔性化才是未来太阳能发展的趋势,太阳能薄膜发电将引领终极能源革命,彻底颠覆了人类传统利用能源的方式,从而使人类工业化流程再造。
当时在国内,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经验,薄膜发电成本非常高。如果汉能想走这条路,就意味着凭借一己之力,建成一个产业链。对于汉能来说,这又是一次极大的冒险。
但李河君没有迟疑,2012~2014年,为了加快研发速度,李河君带领着汉能走上了先收购、后研发的道路,先后收购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 s四家世界技术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买下了薄膜发电行业最先进的技术。
随后,经过几年的技术整合和自主创新,汉能直接掌握了世界上最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并在短短3年间实现了技术赶超。
自此,汉能成为了公众眼中的明星企业,其控股的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成为港股中的新能源明星股。2013年,汉能股价大涨131.34%;2014年,汉能股价大涨262.58%。
2014年,李河君以1250亿元的财富,位列2014胡润百富榜中国大陆第三位,宗庆后、马化腾、李彦宏等当年都被他甩在身后。
随着公司股票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李河君的辉煌也戛然而止。
复牌无期的汉能在第三方合作方面屡受打击,很多业务进入停滞阶段。
北京,汉能薄膜发电广告牌
2015年11月,汉能薄膜发电失去了与宜家在欧洲销售太阳能面板的合同。宜家在声明中提示所有购买汉能产品的用户,今后与汉能英国售后服务联系。
2016年5月3日,汉能发布公告,由于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未能在最后完成日期或之前满足股份认购协议的先决条件,二者之间涉及金额54.6亿港元的股份认购协议失效。汉能最大第三方客户伙伴弃汉能而去。
而关于汉能的流动印钞机——金安桥水电站,有媒体报道,金安桥水电站电费收费权被反复质押,据不完全统计,国开行,农行、交行、建行、中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都曾以电费收费权作为担保,向金安桥水电站发放贷款,这个营收30亿元的印钞机背上了至少140亿元的债务。
此外,有汉能供应商向记者爆料,目前與汉能在2018年签订并履行了的诸多项目,均已经超过付款期限,并已经升级到严重违约程度,虽然汉能对此积极解释,态度诚恳,但是仍表示资金困难,因为需要支付的对象太多,要排队付款。
债台高筑的汉能甚至打起了员工的主意。
因为资金紧张,2018年7月份,汉能系曝出了一起“强制员工购买理财产品”的新闻。一个从汉能离职的员工告诉记者,为了复牌,汉能要求员工购买非公开定向发行的理财产品,最低认购20万元,如果员工认购完成率低于50%,可能被辞退;高于50%但不达标,可能被降薪。
除此之外,网上还爆出汉能大量裁员应届生。应届生控诉:汉能为“复牌计划”扩充人数而大量招人,然而复牌失败,汉能裁掉90%的应届生以缩减开支,“上午约谈,下午走人,一夜之间,身边一同培训的伙伴都已不见踪影,整个公司的应届生惶惶不可终日。”
一封汉能内部邮件也佐证了这件事情,“大面积招聘,强制员工购买理财,收钱之后再强制员工离职,汉能这套组合拳打得虎虎生风,震伤了所有曾经深爱、深信汉能的各路英雄。”
汉能,没有不可能?
2018年8月,汉能薄膜发电发布了一份“逆市大涨”的中期报告。
据其中期财务状况表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汉能薄膜发电总营业收入204.15亿港元,同比增长612.12%,净利润73.29亿港元,同比增长2893.71%。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因为在光伏行业的531新政下,全行业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此时汉能还能“大口吃肉”,无异于行业异类。
起底这份中期报告,可以发现,汉能营收和利润大幅增加背后,是高企的应收账款规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汉能薄膜的贸易应收款项、应收合同客户总额、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等四项应收款项目共计226.14亿港元,同比增103.77%。有媒体质疑这份漂亮的财报有水分。
“企业发展是一回事,诚信又是另外一回事。”对于李河君的布局,那位被汉能欠钱的供应商颇为不满地告诉记者,“一个企业为自身利益而做任何决定无可厚非,但不应建立在牺牲无辜者的利益之上。”
汉能集团有出名的“司训十八条”,自2007年12月李河君首次总结提出后,至今已三次修订。其中只有两条从未有过任何变动,其中一条就是“汉能,没有不可能”。
曾经,汉能用8年建设金安桥水电站,诠释了“汉能,没有不可能”。现如今,这位剑走偏锋的昔日首富还在不断刷新人们对“汉能,没有不可能”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