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书辉
(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嘉兴 314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也以逐渐上升的趋势呈现,对母婴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更严重地对围产儿生命也产生一定的威胁[1]。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母婴结局是目前临床医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维生素D给予补充治疗,现将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到我院产科门诊产检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210例,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35岁,中位年龄为(28.33±6.82)岁;妊娠时间为33-37周,平均妊娠时间为(35.25±5.12)周;入组之前1周实施75gOGTT试验,试验结果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标准互相符合;本组入组孕妇均为我院门诊早期建保健册,规范产检的病人,且孕24-28周产检查OGTT诊断为GDM;将早期产检已排除糖尿病合并妊娠、内分泌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严重高血压、6个月接受维生素D与钙剂等患者排除出本组研究之外。参照医学伦理学原则,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组研究,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5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临床数据对比基本一致(P>0.05),有临床比较性。
2.方法。门诊护士在门诊随访期间需要重视对照组患者饮食运动指导、常规健康教育等常规治疗措施干预。实验组常规治疗措施与对照组一致,并联合维生素D给予治疗,血清维生素D充足的患者每天采用400U维生素D给予常规补充;常规补充维生素D 400U,维生素D缺乏者加大剂量每日可补充维生素D 600-1000U;定期复查血清维生素D水平谨防中毒,连续治疗2个月。
3.维生素D补充依据。目前,对孕妇维生素D营养状况判断标准主要为: 血清维生素D充足为>75nmol/L;血清维生素D不足为50-75nmol/L;血清维生素D缺乏为<50nmol/L。
4.观察指标。分别对两组患者难产率进行观察统计,对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胰岛素(FINS)进行对比分析。
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3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作统计分析,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数据,以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患者难产率对比。对照组难产率为23.81%,实验组难产率为11.42%,实验组难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难产率对比
2.两组新生儿并发症概率对比。实验组新生儿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概率对比
3.两组新生儿胰岛素对比。对照组中新生儿胰岛素为(16.52±5.12)mU/L,实验组新生儿胰岛素为(16.08±6.12)mU/L,两组新生儿胰岛素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
最近几年,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越来越越高,特别是应用201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诊断标准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疾病的发生率[2]。所以,及时诊断糖尿病疾病,并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可以改善母婴不良预后,提高围产期质量。维生素D不仅是维生素,还属于类固醇激素类型,常见维生素D3、维生素D2等类型。维生素D通过肝脏组织中25羟化酶羟化生成25(OH)D,接着通过肾脏1-a羟化酶再一次作用后生成有活性维生素D,相互结合维生素D受体后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生物学效应。因为维生素D与25(OH)D具有较强的结合力,加上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因此,临床主要是通过血清25(OH)D作为判定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主要指标。维生素D及其活性形式会有效的调节机体免疫情况,对胰岛素代谢以及葡萄糖可以全面调节[3]。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维生素D可以有效地调节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维生素D缺乏与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旦机体缺乏维生素D,会对葡萄糖介导产生的胰岛素分泌产生影响,维生素D补充可以使患者胰岛素分泌明显改善,促进胰岛素抵抗程度明显减轻。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实验组难产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胰岛素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与侯雪晶,路春梅[4]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及时确诊妊娠期糖尿病疾病,并补充维生素D,可明显改善母婴不良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