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明,林国樑
(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国家公园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它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向民众传授环境知识与环保技能,培养主动积极的环境意识,以提升全社会公民的环境素养。国际上,国家公园成立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相当丰硕。
黄石国家公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且开展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工作也较早,其环境教育课程内容涵盖了地理学、历史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讲授、互动游戏、户外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取环境知识,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由于教育对象广泛且差异性明显,黄石国家公园提供了众多课程,学习者可依据个人的年龄、时间、自身需求等因素,选择不同的课程[1]。
加拿大圣劳伦斯国家公园设有环境教育专项课程,具体分为初期课程、初级课程、中级课程及高级课程四类。环境教育内容包括观察土壤及生物、了解生物体的分类、探索混合林内的野生物等。通过体验式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价值和重要性[2]。
成立于2005年的英国新森林国家公园,通过国家公园内部与国家公园周边的教育机构合作,为国家公园提供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案,包括住宿探访、课程学习及户外探险活动。课程内容涉及景观、野生动植物、历史与文化遗产及冒险活动四个方面。
汪静明根据台湾《环境教育法》及阳明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状况,将阳明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内容概括为环境资源、环境变迁、环境生态及生态管理四大方面[3]。
自2015年起,我国陆续在10个景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2017年出台的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强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公园体制的发展。目前,国内对国家公园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模式与措施[4-5]、国家公园体制建设[6]、国家公园设置标准[7-8]、国家公园游憩规划[9]等方面。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国外国家公园的解说与教育服务进行研究[10],而针对国内以国家公园资源特点和环境教育为研究方向对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较少。
环境教育作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构建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发展目标的当务之急。
汪静明于2009年曾提出,透过环境知识概念的建构及交流,可以了解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培养受众环境素养和环境学习的能力,并提出了环境素养学习方程式[11]。以WHO-IDEA思维方法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整理出武夷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架构思维表,具体内容见表1。
1.武夷山国家公园概述
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地处两省交界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北纬27°33′至54′,东经117°27′至51′。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由于纬度和海拔因素的影响,季节变化明显,使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具有极为丰富的生态、地理、人文、游憩等资源。
表1 武夷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架构思维表[12]
2.环境教育资源特征分析
地理环境特征。武夷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区内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 400mm~2 100mm,年平均气温约12℃~18℃,极端最低温可达-15℃,无霜期250~270 d,相对湿度78%—84%[13]。武夷山地处丘陵地带系红色砂砾岩组成的红层地貌,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形成于白垩纪晚期。
动植物资源特征。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的珍稀与濒危物种栖息地。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的植被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有种子植物145科563属1 206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2属14种,被子植物138科551属1 192种[14]。区内植被垂直带谱变化明显,海拔由低到高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等植被类型[15]。中外生物学家把武夷山称为“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类天堂”“蛇的王国”“昆虫世界”[16]。《武夷山珍稀动植物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区内动物种类多达5 000余种,其中哺乳纲8目23科约71余种;鸟纲18目47科256种有400余种;爬行纲3目13科100余种;两栖纲2目10科35种;鱼纲4目12科40种;昆虫约达2万余种[17]。
文化遗产资源特征。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武夷山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积淀深厚,内涵丰富,颇具特色。如以“架壑船棺”和“虹桥板”为代表的古越文化,以闽越王城为代表的闽越文化以及影响深远的理学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等。
3.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环境教育资源整合
将武夷山国家公园资源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生态系统两大类,对区域内环境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武夷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资源
基于WHO-IDEA理论方法,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自身资源特点,初步构建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指标体系包括“纲要”“主类”“亚类”“内涵”4个部分,涵盖了6个“纲要”、19个“主类”、64个“亚类”,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武夷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评价指标[3]
续表3
将初定的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各项评价指标制成专家问卷,运用德尔菲调查法,邀请20位符合条件的专家对初步建立的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筛选。通过两轮讨论筛选、补充及修订“纲要”与“主类”的各项指标,再经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对备选的64条“亚类”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形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
参与讨论的20位专家分别来自环境科学、文化地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领域,且均从事相关专业研究10年以上并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1.积极系数
专家调查表的回收率,反应出专家对该研究的关注度与投入度,积极系数越高说明专家对研究工作越认真,评价结果越有价值。本研究经过两轮专家讨论,每轮发放20份问卷,均全部回收,两轮问卷的回收率及有效率为100%。
2.集中程度
研究结果以每个指标所得的专家意见平均分和专家给予满分的“满分比”来体现。问卷中每个指标的意见分为5个等级,即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分别赋予5分(满分)、4分、3分、2分、1分。满分比≥50%或平均分≥4分的指标可以保留。
第1轮专家问卷调查前,问卷中共有64个备选指标,第1轮问卷调查中,有45个指标满分比超过50%。平均得分≥4分的指标61个;有3个指标平均得分<4分,社会压力类1个(l2生物集群)、物理环境保护类1个(n3能量资源保护)、人文资源保护类1个(p3产业资源保护)。
3.协调程度
协调程度可以用指标的变异系数和协调程度来评价,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的协调程度越高。若指标的变异系数>0.25则认为专家对指标的协调程度低,结合其他评价结果可考虑剔除该指标。
经过两轮专家调查问卷,根据第1轮评分情况和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权威程度,剔除上述低于4分且变异系数大于0.25的3个指标。第2轮专家讨论后,剩余的61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0.25,且满分比超过50%的指标有51个,占83.6%,总体协调程度W为0.68(X2=42.5,p<0.05),协调系数达到统计要求。20位专家第2轮德尔菲专家问卷指标分析情况见表4。
表4 20位专家第2轮德尔菲专家问卷各指标得分表
续表4
续表4
4.权威程度
在讨论指标重要程度的同时,针对专家对问题熟悉程度及判断程度也进行了调查,调查指数及结果见表5。
表5 专家权威程度调查指标及结果
20位专家中的9位权威系数为0.9~1.0,8位为0.8~0.9,3位为0.7~0.8,总体权威系数平均值为0.88,说明专家对各项指标非常熟悉,反应出筛选确定的指标准确性和代表性比较好。
综上所述,经过两轮专家调查问卷,最终筛选确定武夷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涵盖了6个“纲要”、19个“主类”、61个“亚类”指标。
文章基于WHO-IDEA理论,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自身资源特点,初步构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调查法筛选知识体系评价指标,通过计算专家意见的积极系数、集中程度、协调程度、权威程度,最终确定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包括环境资源、环境变化、环境生态、环境冲击、环境保护、环境教育6个“纲要”指标,涉及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物理环境变化、生物环境变化、环境资源变化、环境压力影响、物理生态环境、生物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态演变、自然生态、社会压力、游憩压力、物理环境保护、生物资源保护、人文资源保护、政策法规、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等19个“主类”指标及61个“亚类”指标。武夷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推动和完善我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国内其他自然保护地的环境教育相关事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