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业娜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己长大,独立意识觉醒,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但实际上他们心理还不够成熟,一旦自己的表现让别人失望,就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会把这种担忧无限放大,却又无法排遣。
“我恨自己!”——自残的孩子让人心疼!
一天傍晚,我在校内巡视,隐约看到操场的东北角坐着一个人。我很惊讶,此时学生都在上自习,会是谁孤零零地待在那里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走向前一看。原来是八年级的一位女生小红。
“你怎么在这啊?”
“老师,我心里难受。”小红是位很要强的孩子,在一次运动会上,5000米长跑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她也仍不放弃,坚持跑到终点。
“跟我到办公室里坐会吧。”
刚一落座,我就突然发现她的手臂布满了红色的伤痕,纵横交错,有的还在渗血。
我一把抓住她的手,心里直发寒:“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红嗫嚅道:“期中考试没考好,我恨自己,自己划的!”
我不相信地追问:“就这么简单?”
她肯定地点点头。
“谁都不能保证每次都考好,失利了不怕,总结教训,多下些功夫,下次赶上来就行了,以后千万别干傻事,好吗?”
她又一次重重地点点头。
我安慰了她几句,肯定了她不服输一心上进的愿望,并指出她自残的错误做法,再次鼓励她。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谁知没几天,她的班主任来找我,说:“心理老师,小红又因为数学作业做错了,在教室里—直打自己耳光!”
一连串的自残自伤举动,让我震惊又担忧。我打算尽快把小红带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和班主任一起挽救这个“心残”的孩子。
“我需要爱!”——孤独的孩子渴望被关注!
小红父母早在她7岁时离异,她判给了父亲,父亲后来再婚,对她不管不问。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对她好,可是奶奶体弱多病,爷爷忙于打工赚点小钱,勉强负担她的生活和学习费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小红缺少温暖和关注,缺少交流和陪伴,十分羡慕和渴望正常的家庭生活。因为性格等诸多原因,她在学校里也没有朋友,和老师的关系也不亲近。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学校师生的关注导致情感缺失,让小红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存在感。肉体的疼痛可以减轻精神的巨大折磨,所以她开始自残,每当她用刀片轻轻划过手腕,鲜血流出的疼痛都让她觉得“很爽”,也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可是自残之后,精神的空虚与情感的匮乏仍旧还在,且越来越深,小红手腕上的伤口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小红自残的原因基本清楚:她追求完美而不得,就时常自责、内疚,希望通过身体的痛苦来缓解精神上折磨,希望得到师长和同学关爱,自我伤害,以得到亲人同学等等的关注。家庭的不幸让孩子自卑,自卑升级为自恨,最后用自残排解内心痛苦。
“我要自立!”——自卑的孩子得到众人帮助!
初中生正处于发育迅猛的青春前期,生理和心理发生剧烈变化而又远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加上社会阅历浅和学业压力大等诸多原因,造成许多心理问题。心病还须心药医。
首先,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健全,非常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同时又认为自己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采用强制打压、棍棒教育,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抗与厌烦,出现叛逆心态,做出家长难以理解的行为,也很容易导致自残和抑郁。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引导,最终很可能导致更大的伤害,比如自杀。父母一定要经常陪伴孩子,与孩子做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遇到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要避免肉体和精神上的“体罚”,学会用鼓励和适当引导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父母还要学会积极从自身找原因,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残倾向,先要和老师一起研究对策,对这种行为提出合理的施救方法,同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心理治疗。
其次,老师和同学及时伸出温暖的手。遇到学生想不开,自伤自残的紧急情况,教师要先稳定学生情绪。请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一种表达,千万不要指责说“你怎么割腕了?”而是该告诉孩子,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上问题,没有问题不叫成长,这不是无法克服的困难;给孩子充分的自信和勇气,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切忌要求太高和与别人比较;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文娱活动,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同学们也要伸出友谊之手,体现班集体的善意与温暖!
再者,引导学生改变不当认知,要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正确评价自己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环境确定合理的目标。一个好的目標可以使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跳一跳够得着“桃子”,获取自我成就感和“高峰体验”,学习才有活力和激情,也才能有真正的进步和快乐。
“我有了笑脸!”——感谢大家的温暖!
通过家校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红慢慢懂得如何正确对待重要他人的评价,开始学会接纳自己、尊重自己和珍爱自己。
父母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对她更多了一份温情和关爱,工作再忙也能抽出一些时间坐下来,同她一起讨论事隋、互相倾听了。
同学和老师对小红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她的情绪越来越稳定了,经过半年的努力,其自伤自残的行为再也没有了。无论什么教育,我们的目的绝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孩子健康成长,使孩子将来可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学生才能后顾无忧,更好地发展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最敏感,有时“红灯”频现,而自残的行为给青春蒙上阴霾。这时家庭、学校及社会都要及时送来关怀和温暖,而最需要的还是自己选择理性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