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中拨开心灵阴霾

2019-04-16 08:07肖颖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行动救赎论语

摘 要:在客体《论语》之意与主体我之思与之需中间找到契合点,从作为子女应该以和颜悦色来对待父母的当代思考,到在“做”中实现人生价值,再到面对爱情中的纷纷扰扰应该保持理性,在花言巧语中更在乎行动。在经典中体味人生百态,在自我劝解中拨开心灵的阴霾,以期实现自我心灵救赎。

关键词:《论语》;对待父母;行动;救赎

作者简介:肖颖(1994-),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青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

一、焦虑——内心阴霾的元凶

近日来心里颇不宁静,一来有些家中杂事萦绕心头,又因总爱四处闲逛没能静下心来好好看书导致心里的负罪感急剧攀升,只因心中明白不看书就没有知识沉淀,没有知识沉淀就犹如一具空壳一般,但又迟迟不肯钻到书中缓解内心的焦虑,以拖延症患者自居,而拖延只会让自己陷入无限循环的焦虑状态,又因羡慕同龄人早已结婚生子好似已提前完成人生一大事,有房有车到处旅游人生赢家的状态好不快活,在这场人生角色扮演中在时序性上走在了自己之前,在同时空对话中让自己好像同他们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虽说会自我安慰,未来一切都会拥有,但偶尔的负面情绪还是会涌上心头,焦虑更上一层楼。再者又因个人感情问题,总爱胡思乱想、患得患失让自己都有点不认识这样的自己。整个人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急待自我解救。

忽有一日《论语》中的只言片语萦绕心头,于是在玩手机与看书的心理博弈中终于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杨伯峻学者的《论语译注》。便孜孜不倦开始阅读起来,书中所言犹如一股清流,注入我浮躁的内心,瞬时安静内心,实际上书中很多道理,在从前就已经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在《论语》中又能找到根源印证。但我这个人是个场依存性的人,容易被环境所改变,所以这两年来好像活得越来越倒退,又或者是因为自己没有坚持本心,有时候竟然将从前坚守的信念抛诸脑后,所以人啊,总是走着走着就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重读《论语》,重新体会“至圣先师”的思想,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瞬间豁然开朗。在这里特选取几句印象深刻的与君分享,与其说是心得体会,倒不如说是自我规劝与反省。一点启思,聊抒心意。

二、缓解——在只言片语中寻找答案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实际上论语里面关于孝顺父母的还有很多,选取这一句是因为感觉自己有时候因为太忙而对父母疏于关心,总有种等自己哪天有钱了能让他们过好日子就是尽孝了,但是有句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间有些事确实是我们不可控的,所以其实尽孝并不是说给父母佳肴,或者买一堆东西就完成了,而能够真诚地、和颜悦色地侍奉老人是最重要的,可也是最难做到的。又想起自己有时候因为心情不好,还会和父母闹闹脾气,看到孔子所言,立即羞愧难当,实际上人的生活幸福往往取决于他的精神体验而不是物质享受,世人光想着未来有钱给父母以物质上的满足,而忘记现在和颜悦色的侍奉他们,多点关心与陪伴也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幸福,而不是在最亲的人的面前展示了自己最坏的脾气。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和颜悦色的待人自然能够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这些远比那些物资刺激有效持久得多。对父母尽孝尤其应该如此。孔子甚至认为这比为父母干活或提供美食更重要,因为它带给父母的是心灵上的巨大安慰与舒畅。细想想,其实我们现代人比起古人来说关于孝确实做的不足,古人会早请安晚汇报,还有在父亲睡觉前帮父亲把被窝暖热的,这些都说明古人对“孝”这方面要求比较高,也做的好,今人应该好好参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

这几句话第一句的翻译是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足够一个君子了)”。第二句是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最后一句是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这句话放在一起,是因为我觉得孔子都是在说行动的重要性。初中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一篇文章叫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讲的就是闻一多先生要先把事情做好才会先说出来。我那时候特别敬佩这样的人,殊不知,孔子早就这样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了。其实,真正努力的人都是悄无声息的,因为忙着做自己的事,而忘记了去炫耀或者说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努力,也許那样的努力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实际上,说得多不如实实在在做的好,人人都会说,就比如新年伊始,许多人都会在朋友圈立下目标,今年要减肥,要健身,要看多少本书来提升自己,新学期开始,很多人都发奋要努力学习,结果真正做到的人没几个。反而是那些没有大张旗鼓的人悄悄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我敬佩这样的人,也希望能成为那种不声不响干大事的人,突然想起俗语“要下蛋的鸡不会叫”。所以,光说不练假把式。

最后一句“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译文是:棠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难道我不想念你?因为家住得太遥远。“孔子道:他不是不去想念哩,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这一句我尤其喜欢,我没有去看过别人的理解,恐别人的理解和自己的理解有差别,心中难免会失望,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理解孔子所言,但是我至少理解了自己的心,我觉得孔子真的很有智慧和洞见,真的想念的话,又在乎什么呢?真的想去完成一件事,又哪会去找那么多借口呢?有句话叫作“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有时候我们不能再被别人蒙骗,我觉得尤其是谈恋爱的时候,也许孔子本意并非我所体会的这样,但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近来的烦恼,所以我可能看到的也只是我自己想看到的,我觉得谈恋爱的时候千万不能被别人的花言巧语蒙蔽了双眼,还是要看行动的。

三、通透——在反思中释放不安

言说至此,我的内心通透了许多,也安定了许多,《论语》这本书如我标题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里面有许多的大智慧。需要我们认真体会,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现在的想法和理解稍为稚嫩,未来再读《论语》,也许会看见另外一番天地。人类精神生活的主流,从来都是为了获得内容的价值。而内容价值的核心,是“多元”而不是单一,是“激活”而不是教导。获得个体生命成长的滋养,是任何时期人类进行精神生活、文化消费的最基本利益需求。我们平凡的生活里的总会有各式各样的精神追求,但归根结底,所有的精神追求,都由外界提供的内容来满足。就是那些有价值的内容,“激活”我们对生活的认知。书籍能给予我们力量,前提是只要我们认真品味。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一样的辛酸与辛苦,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在日益功利化的世界上,我们内心还是需要一点情怀,而书于我们人类而言,是一种解压的好的精神调味品,实现自我成长需要这些精神养料,也需要自我反思,最终落实在行动,让行动去缓解焦虑。

参考文献:

[1]张继军,段澜涛.从子夏问《诗》看《论语》中所见文质观——兼论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价值转向[J].中国哲学史,2018(04):12-19.

[2]尹旭.《论语》与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J].西部学刊,2018(11):43-45.

[3]杨逢彬,孙鹏程.再论《论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6):118-122.

[4]尚荣,陆杰峰.孝何以为道——以《论语》“无改于父之道”章为中心[J].伦理学研究,2018(06):71-75.

[5]莫凡.自我疏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94-96.

[6]燕燕,汪亦男.人性之刀與灵魂之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启思[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2):22-24.

[7]闵红艳.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疏导[J].现代农村科技,2009(20):41.

[8]钟志农.走出低靡的心境——抑郁障碍的自我疏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22):62-66.

猜你喜欢
行动救赎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