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中充满了必然

2019-04-16 08:07石宁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摘 要:电影《闻香识女人》,按照故事本身的时间发展,把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通过描述人物性格、命运和价值观的共性,用故事发生的偶然性衬托出两个人命运的必然性,最后达到强化电影主题的目的。

关键词:《闻香识女人》;叙事分析;偶然;必然

作者简介:石宁(1979.9-),男,汉,北京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

叙事是存在于文本中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从最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叙事就是一段时间中发生的故事。”[1]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叙事方面相对于传统艺术手段有它的特点。从故事发生的空间角度出发,导演可以通过剪辑等手段,把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件剪辑在一起,突出不同空间的联系;也可以将同一空间中发生的故事剪辑成若干片段,分散在不同段落中使事件联系淡化。从故事的时间线角度出发,叙事中既可以按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按部就班地把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可以把不同的时间线交替呈现,使观众能从不同的时间点领略整个故事的发展轨迹。选择什么样的叙事方式,取决于故事情节的需要,编剧、导演的叙事风格,以及观众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选择叙事手段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最大化地加强电影本身的叙事效果。《聞香识女人》就是一个按照故事本身的时间发展,把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使电影主题最强化的典范。

一、故事梗概

Baird 高中的学生Harry, Trent和Jimmy用恶作剧的方式在全校同学面前好好整了一下校长Trask 。Charlie和George在前一天晚上碰巧目睹了这场恶作剧的准备过程。校长被整以后,要求Charlie和George指认搞恶作剧的学生,甚至以哈佛大学的保送名额诱惑Charlie说出真相。两个人都没有向校长妥协。校长威胁如果两个人不合作,就要在下周一的风纪大会上开除他俩。希望他们在即将到来的感恩节假期里好好考虑在风纪大会上如何表现。感恩节到了,George去度假,Charlie为了在圣诞节攒够机票钱回家,应聘了看护双目失明的中校Frank的工作,结果被Frank带到纽约。Frank想在感恩节做几件事,和自己的哥哥团聚吃顿饭,和美女做爱,最后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Charlie在紧要关头阻止了Frank自杀。最后Frank在风纪大会上为Charlie洗脱了知情不报的罪名。

Charlie知情不报,将要受到校纪律委员会的处罚。Frank去纽约结束自己的一生。这两件事看似毫不相干,而Charlie应聘照看Frank的工作也具有随机性。之所以两个故事能交织在一起,根源于主人公的性格及他们命运中的共性。

二、主人公命运的共性

Charlie被迫在风纪大会上表态,不说出实情就开除。而Charlie又不愿出卖别人(哪怕不是朋友)。所以Charlie过了感恩节就要结束自己在Baird 高中的学习生涯。Frank一生玩世不恭,双目失明后不愿再面对这个不能接受他的社会,执意结束自己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人都来到了人生的“终点”。两人在面对“终点”时的态度也有相似之处。我们小时候干了坏事会一边惴惴地等待着大人的处罚,一边抱着一丝侥幸。Charlie也一样。在和Frank的纽约之旅中,Charlie不断给George打电话,希望能够寻求完美解决问题的方案,给自己的学校生涯“续命”。而Frank虽然已经坦然面对死亡,却随时随地撩拨跟他邂逅的女性,开法拉利兜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寻求刺激来证明生命的意义。一个求生,一个求死,本质上都是在求生。这也就是两个人最后能互相理解,将心比心的根源。

三、两个人价值观的共性

看完电影后,有一部分人有一个疑问,Charlie为什么不向校长告发恶作剧者?因为本来这件事和Charlie没有任何关系,他只是偶然目睹了恶作剧的准备工作。而且三个恶作剧者跟Charlie并没多少交情,Harry甚至在感恩节前借邀约Charlie度假在Charlie面前炫富找优越感。再者从中国的教育文化来说,拿奖学金的好学生向校长打坏学生的小报告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编剧和导演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谁对谁错,而是从不向校长告密换取哈佛大学的通行证这个角度向大家展示了Charlie身上的美德——不背叛别人,不出卖别人。这是Charlie的良知。这种良知的道德根源是不为自己的私利伤害他人,这比谁对谁错更重要,更具普世价值。Frank作为职业军人久经沙场,在Charlie身上,他看到了跟随自己出征的年轻人身上的正直。并且不出卖朋友,不侵害他人利益也是Frank的道德底线。他选择自杀的一个原因,就不愿成为别人的累赘。虽然Frank几次诱导Charlie向校长说出实情,Charlie均不为所动。最后Charlie在风纪大会上的坚定表态,促成了Frank为Charlie的辩护。两个人在价值观上彼此认同,互相欣赏。Charlie的行为又因Frank的辩护得到了升华。

四、主人公关系的变化

“一场戏,如果人物上场时和下场时的状态是一样的,那么这场戏也就该删掉了。”[2]两个人从陌生到相熟到相知,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正是这部电影出彩的关键。Charlie第一次见到Frank的时候,Frank嘲笑Charlie出身低微,反应迟钝,相貌平平。Charlie很反感Frank。当Charlie找理由向Frank的家属说明不适合这份工作的时候,家属对Charlie说,“到星期天你们就会成为朋友”。这句话当时看来不过是家属为了急着把Frank甩给Charlie随口说的一个借口,但当感恩节结束的时候,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的成功了。两个人关系变化的关键点就在Frank去哥哥家吃感恩节大餐这场戏。

一个人在结束生命前要干的第一件事,必然对他非常重要。Frank首先想到的是家人。但当他到了哥哥家向家人做最后“道别”时,面对他的却是哥哥一家的冷漠。这场戏的矛盾有两个,一是Frank哥哥家属于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衣食无忧,事业有成,妻子儿女,但Frank哥哥家也有着中产阶级的通病——平庸。高傲的Frank根本看不上哥哥一家,连侄子和侄媳妇的名字和公司都记不住,但Frank又要在哥哥家寻找亲情和温暖,要饭的还嫌饭馊,这是矛盾之一。二是Frank的放肆和哥哥一家的冷漠间矛盾。在哥哥家,Frank在餐桌上讲黄色笑话,对家里每位成员都有肢体或语言上的侵犯。在哥哥一家人眼里这些是非常讨嫌的事,但在Frank眼中却不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听过两个胡同长起来的哥们儿的对话,虽然骂骂咧咧的,但正是这种不尊重,不礼貌才表达出他们之间的亲密。Frank把哥哥一家当自己的亲人,所以非常放肆,夸夸其谈。但Frank这种表达亲密的方式却不被哥哥一家认可。毕竟Frank本来就是一个和他们格格不入的人。这场聚会最后以Frank的侄子向Charlie揭露Frank的眼睛是因为在训练时醉酒玩手雷才炸瞎的结束。“也许上帝是公平的,有些人根本不配看到这个世界。”这是侄子对Frank的评价。虽然Frank狠狠地教训了揭自己伤疤的侄子,但他也在Charlie面前表现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这个玩世不恭,对Charlie发号施令的人,在生命的尽头仍不被自己的亲人所接受。Charlie看到Frank被家人拒绝后产生的复杂情绪,比Charlie仅仅对这个盲人的同情和怜悯更深刻。正是因为这场戏,Frank这个陌生古怪的老头儿才在Charlie心目中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切。

总结:

有了这些共同点和关键情节,这次纽约之旅才变得有意义。剧情发展看似漫无目的,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为两个人的共鸣提供机会,使两人的人生轨迹向着共同目标靠拢。“我的任务……就是让你听,让你感觉,最重要的是,让你看。就这些,而且,这就是一切。”[3]饭店里偶遇的女士和令人难忘的探戈,让Frank说出了生活的真理,“如果出错了或被绊倒了,接着跳下去。”随口说的一句话,最后成了挽救Frank的金句。这种叙事的偶然性更加衬托出两个人命运的必然性,而他们命运必然性的根源在于他们不向世俗妥协的性格。本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导演巧妙地找了一个机位,让载着Charlie的加长轿车逐渐消失在桥和路的水平夹缝中,让观众产生了一种虽然看不到轿车,却知道轿车就在那里的感觉。这正是导演最后想告诉大家的, Frank和Charlie的生活没有因为影片结束而结束,他们就在那里,他们将会以各自的方式继续活下去。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A·布卢姆,美国电影表演艺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遗产的继承,王浩译,北岳文艺出版社。

[2](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3](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钟大丰,鲍玉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