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路

2019-04-16 06:50郭华
长城 2019年2期
关键词:邻村姥姥家小路

郭华

一片高出平地的村基,被高矮参差的树木掩映着。从远处望去,只能从树木的间隙隐隐约约看到一些房屋。再远一些,视野中就只剩了一片浓密的绿荫。村南和村东各有一个常年有水的坑塘,也各有一条大道。出村向南的大道通向南面的公路,向东的大道则通向东面的县城。与通往县城的大道并行的,是一条丈八宽的道沟,到了夏天,这条沟就变成了一条小河。小河中有丰茂的水草,潜伏在水草中的青蛙,在水中乱窜的香油虫,有时还会生出一些小鱼来。这就是我的家乡,河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像许多平原村庄一样,村子周围还会有数不清的小路,这些小路有的是先人们刻意规划出来的,有的则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我最熟悉的,是从村子东北角的高台下坡,一直向北的一条小路,因为这条小路的那头,是我的姥姥家。以今天的时空观念来衡量,十来华里的路根本不算距离,开车顶多十分钟,连堵车的时间都不够。可在当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徒步丈量这十来里路,也不算很短的距离了。关键是这条小路对我有极强的吸引力,虽远,但乐意一遍遍去走。

沿着小路出村不到三百米,便是我们村的土地庙。所谓土地庙,早已经没有庙了,只剩了一堆废墟。从废墟的规模来看,当年有庙的时候也不是什么辉煌的建筑,如今经过多年雨水的冲刷,连废墟也只剩了一个寒酸的土疙瘩。不知为什么,人们依然固执地认为负责管理我们村的那位土地公公,仍旧住在这个片瓦无存的土疙瘩里。村子里死了人,第一件事叫“报庙”,即死者的主要亲属从家里一直哭到土地庙来,跪在废墟上,做一些简单的仪式,向土地公公报告家里死了人并捎带为死者上户口或签到的意思。这个时候,从村口到土地庙这段小路,便成了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必由之路。停灵期间每天至少还有一次常规性的“烧纸”,死者亲属男的一队,女的一队,从灵棚哭到土地庙。那时候农村生活艰苦而又单调,看烧纸居然成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每当有人家烧纸时全村空巷。不仅观看而且点评,当然主要是针对女性亲属,尤其是儿媳妇一类角色。哭的是否痛心是否真诚,都在评说之列。阅读带有“圣叹外书”的《水浒传》,看到潘金莲哭武大郎时,金圣叹批注:女人之哭有三,有声有泪曰哭,有泪无声曰泣,有声无泪曰嚎。庄稼人虽然没有那么清晰的分类,但真哭假哭还是看得清楚的。当长辈的灵魂被送到土地庙,晚辈们还要接受有关哭的检阅,也是小路特有的风景。那时白天路过土地庙,我是丝毫也不胆怯的,时间充裕的时候,还会站到废墟上去翻看那些残旧的瓦片。但若是天黑之后走过,就会有点紧张。特别是秋天,青纱帐把土地庙和紧贴着土地庙的小路围得严严实实,什么都看不到。如果再刮点风,庄稼叶子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听起来像有大队人马在疾速前进,这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脚步,甚至开跑。倒不是害怕土地公公,而是擔心那些暂时居住在土地庙里等待中转的灵魂,土地公公是不是已经把他们全部送走了?

过了土地庙,仍旧是几百米的距离,就到了我们的邻村。邻村比我们村更小,居住也很集中。但后来有两三户人家跑到村子东边盖起了房子,小路要从村子和这两三户人家中间穿过。于是,每次总有那么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冲着我喊:“哪村的,干什么的!”有时还模仿电影里的儿童团说:“哪来的,有路条吗?”甚至捡起砖头坷垃之类的东西,扬言投过来。尽管一次也没有真的投过人,但蛤蟆蹦到脚面上,咬人不咬人的挺吓人。上小学之后,我们两个村一度联合办学,小伙伴们之间都认识了,握手言和,这样的事情就再也没有了。邻村南面是一片枣树林,贴着枣树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路,是邻村和西面几个村子通往县城的路,与我行走的小路相交。那年秋天的一个中午,瓦蓝瓦蓝的天空,一朵一朵的白云,阳光那样和煦,秋风那样清爽。我刚要从小路踏上那条东西走向的路,从县城方向走来两个女孩,年龄小一些的那个正是附近村子里最漂亮的那个女孩。“六一”儿童节全公社小学生会操、汇演的时候,我就注意到她了,没有想到今天在路上巧遇!我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傻傻地望着。十来岁的少年,至今说不清楚当时的感觉叫什么,只是觉得她很美,我很愿意看。盯着她看的时候,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天地之间只有她。她们走出去好远了,我才回过神来,并意识到她们大概是从县城赶集归来。从此,好几次县城大集的日子,中午时分我都到邻村的路边去等候。为了避免她以为我是个坏孩子或者怪孩子,我躲在路边的大树下,装作在那里捉虫子。遗憾的是,再也没有遇到过她。好多好多的日子里我为此失落、烦恼,甚至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想。长大以后问她们村里的人,才知道她小学没有读完就去给姐姐看孩子了。姐姐在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工作,她把姐姐的两个孩子看大之后,在当地找了对象结婚成家,再也没有回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了台湾歌手罗大佑的《童年》,我听了一遍就喜欢上了,没有人知道最触动我的是其中的一句歌词,“隔壁班那个女孩怎么还不走过我的窗前”,它让我想起小路上的巧遇和期盼。

小路上有一个标志性的节点叫“舍水瓮”,瓮就是水缸,埋在我所走过的小路旁边。我从童年开始走这条路的时候,那个水缸就差不多被泥土淤平了,缸沿也早已破损。再向前几十米,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道,水缸等于在小路与大道交叉的十字路口。在当年的交通条件下,这个位置算是地处要冲,但又距离周围任何一个村子都比较远。听母亲说,这是早年间有人积德行善,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埋了一个水缸,定期担来井水倒在缸里,缸里还有一个水瓢,以备过路的人口渴了,可以解解渴。如果排除站在疾病预防的角度去质疑:传染了疾病怎么办?或者站在社会治安的角度去质疑:有人在水里投毒怎么办?我倒觉得这真是一个善举。而且觉得只要真心行善,途径多得很。特别是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的《祝福》,更觉得在荒郊野外埋缸舍水,比到庙里捐门槛有意义多了。这个连母亲那一辈人都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何人埋下的水缸,孤零零地在旷野中寒来暑往,栉风沐雨,见证着这条小路的四季风景和路上的过客,当然也包括我童年的身影。虽然当我走过小路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再往里面舍水了,但它仍然是路上的一个地标。周围村子的人们见面后聊起天来常常说,那天走到舍水瓮的时候遇见了谁。或者说,那天快到舍水瓮的时候下起雨来。

小路上要经过两片树林,一片就是邻村那片枣树林,好大好大的一片枣树。树上没有枣的季节,可以从枣树林中斜着穿过去,这样走要近一些。结枣以后,特别是枣儿红了的季节,看枣的人就不让进树林子了。而过路的人鉴于瓜田李下,也不好意思再穿过枣树林,我更是非常自觉,不仅规规矩矩地绕过树林,而且连个风落枣也没有捡过。尽管如此,看枣的人依旧不错眼珠地盯着我,让人感到特别不被信任,不友好。其实,在我们家乡只要不摘很多枣带走,只是顺手摘几颗枣儿尝尝,是不算偷枣,也不被责罚的。一次从姥姥家回来,路过枣树林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枣的人跑回家去了。我走进枣林深处,挑着最大最红的枣儿放开来吃。虽然获得了报复看枣人的快意,但事后拉了三天肚子。另一片树林在舍水瓮附近,是因为一片坟地形成的一片树林。我始终搞不清楚那是什么人家的坟墓,那么大一片,更不清楚那些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栽种的,松树、柏树、槐树等,形成的树林有我们邻村半个村子大小。我一直好奇那片树林子里面是什么情景,但因为那些坟墓的关系,我从未走进去过。那片树林最大的特点是乌鸦多,听大人们说,那儿至少也有上千只乌鸦。小时候不知道上千只是什么概念,只是偶尔看到它们一起起飞的时候,天空黑压压的全是乌鸦。村子里多年流传着一个说法,上午听到乌鸦叫是报喜,下午听到乌鸦叫是报丧。母亲是相信这个说法的。而且,她很认真地告诉我,乌鸦报丧是非常准的。姥爷病危那天下午,她接到消息,匆匆忙忙赶过去,走过坟地旁边时,树上的乌鸦一起朝她叫,她觉得头发根子都奓起来了。到家后,果然姥爷已经咽气了。我从未怀疑过母亲的叙述,但说老实话,我在坟地旁边的小路上走了那么多年,一次也沒有感觉到乌鸦为我预报过吉凶。离坟地不远处有一眼井,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走到坟地附近时实在渴了。大概正是种棉花的季节,井上正好安装着辘轳。我用辘轳摇上水来,饱喝了一通凉水。我很为自己能把那么大的一斗水摇上来感到自豪。但是,在把水斗放下去的时候,我没有经验,不知道要和辘轳的摇把保持一定距离,反而面向井口弯腰站在摇把下面的井沿上,想观察水斗瞬间滑落的情形。结果,水斗下滑带动摇把转动,啪一声重重地打在我的后背上,我身体剧烈地晃动了一下。幸亏水斗刚刚向下滑落,摇把转动的速度还不是太快,否则,伤痛还在其次,我肯定被打下井去了。如果真的被打落井中,在这四顾无人的田野里,后果不敢想象。这是我一生中最危险最惊悚的一次遭遇。但是,当时我确实没有听到乌鸦的叫声。

我从几岁开始自己去姥姥家,已经不记得了。但至少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的五年间,每个周六吃过午饭我就踏上出村向北的小路。就像今天的孩子们星期天去公园,去游乐场,去肯德基。说是去姥姥家,其实我从来没有见过姥姥,因为母亲出嫁之前姥姥就去世了。姥爷去世时我也只有四岁,记忆中只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坐在椅子上晒太阳的场景,但舅舅们对我特别好。我有四个舅舅,尤其是二舅和舅妈,他们自己没有孩子,视我为己出。还有其他舅舅家几个年龄差不多的表哥表弟,在一起玩的非常开心。星期天下午如果玩的晚了,二舅就骑自行车把我送回家,因为第二天要上学的。就在读完小学五年级刚刚升入六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所有的学校停课,中学也不再招生。虽然只有十二三岁,但在农村中只要不上学了,那就是农民了,当时的农村没有第三种选择,因此也没有第三种身份,我开始按照“半劳力”的工分标准出工干活。农民自然没有星期天,那个年代连节日也没有了,学大寨要求“干到腊月二十九,吃过饺子就动手”,也就很少有时间踏上村北的小路了。最后一次走过小路的情景我至今刻骨铭心。姥姥家的村子,由五个自然村组成,老家的习惯叫“五疃”,分别以每个自然村人口最多的姓氏命名。到姥姥家要先从张疃的村东头走过。张疃最东边那户人家,门对着小路。这家的老太太和我姥姥家关系不错,后来母亲还把我的一位堂姑介绍给她儿子做了媳妇。但这位性格大大咧咧的老太太非常喜欢拿我寻开心,每次看到我从村头走过时,都故意板着脸说:“不许从我家门前过。”大有“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架势。我已经到了姥姥家,自然什么都不怕,便同她吵架。她“威胁”我说:“你有本事飞过去。”虽然知道她是开玩笑,我也非常不开心。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她有时候还提到我奶奶,说一些玩笑话,我为此同她翻过脸。后来传到奶奶耳朵里,奶奶对我说:“你到了姥娘门上,人家不能拿你娘说笑话,只能说你奶奶。都是这样的,不能跟人家翻脸。”虽然知道了这个道理,但我依然不能接受拿奶奶开玩笑的做法。那些年,这位老太太在我心里一直是“狼外婆”那样的角色。快到她家门口的时候,我通常都会一溜小跑。“文革”开始后的第二年,农村的形势也越来越混乱。大舅和二舅被村里的造反派揪了出来,说他们是“国民党”和“叛徒”,天天游街示众,动不动还挨打。我得知后怀着复杂的心情向姥姥家走去,但快到张疃的时候,我又犹豫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见到舅舅,除了让他们难过之外,我又能帮他们什么?如果被造反派看见,说我是来串连什么事,岂不是又给舅舅惹麻烦。我在小路边的田埂上坐下来,痛苦地思考着。坐一会又站起来,朝舅舅家的方向凝望,然后又坐下。翻来覆去,小路上的一片尘土都被我踩实了。天黑了,初冬的夜空陆续布满了星斗,晚风也渐渐凉了起来。突然,一个人影向我走来。我本能地向后退了两步,等来人走近,我才看清是被我视为“狼外婆”的老太太。她说:“我看你后半晌就在这,差不多两个时辰了。是想看你舅吧?这个时候不能去。被村里那些王八羔子们看见了,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你回去吧,我明天想办法见见你舅,跟他们说你惦记着他们哩。”我的眼泪哗一下流出来了,嘴唇哆嗦了几下,但什么话也没有说出来。我转身向回走,虽然夜色已经模糊了村子的轮廓,也渐渐消融了老人的身影,我还是一步一回头。这是我最后一次走过小路,它留给我的是冬夜的寒风和人间的温暖,我留给它的是一个无奈少年的眼泪。

再后来因为“根治海河”的需要,我们村和姥姥家的村子都搬迁了,两个村子之间有了别的道路。从我们两个村子的历史来看,那条小路至少被人们走了几百年,但在废弃之后渐渐地迷失了,耕掉了。在调离老家之前的若干年里,每年春天或秋后,也就是没有青纱帐、视野比较开阔的季节,我都沿着小路的方向去走一次,寻觅小路的踪迹。当年小路两边那起伏的麦浪,那劳动的人群,那耕地的老牛,那车水的辘轳,都是我少年时最美的田园风光。它们装点了家乡的小路,也皴染了我童年的心路。小路上镌刻着我太多的记忆。

责任编辑 刘遥乐

猜你喜欢
邻村姥姥家小路
顽皮的小路
周世鼎
晒 干 了
问刘十九②
堆雪人
跟踪导练(五)2
会唱歌的小路
姥姥家的蒂园
姥姥家的生活
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