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痞子形象看王朔小说的京味

2019-04-16 08:07任宗雷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痞子京味

摘 要:地域文化是我国文学描写的一个重要现象,而北京作为作为我国20世纪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得到了很多作家的青睐,王朔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北京明显带有一种市场化转型时期的特征,叛逆的个性、名利的追求成为他对市场化北京的重要认知。他在小说中对痞子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这一点。

关键词:痞子 顽主 京味

作者简介:任宗雷,南昌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1

北京是20世纪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一直是文学家们所着力描写的文学对象,而在现当代文学会史上,在以老舍为代表的第一代和以陈建功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京味作家中,是以“胡同文化”为中心的北京作为描写对象的。作为第三代“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王朔,则完全放弃了这一传统,以一个“大院文化”的继承者身份,对正在走向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北京和北京人进行全新的审视和书写。

王朔和以往的北京书写者不同,他既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没有过大杂院的生活经历,所以他对北京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是陌生的,但是作为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红二代”,则对等级森严、尔虞我诈的“大院文化”深有体会,因此他才说:“我写东西就是从我个人实例出发。” “十岁以前我就不认识不是共产党的。后来搬到老段府,才见到老百姓,北京人,旗人。” 丹纳说:“无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处于20世纪末的北京,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事实上不仅带来了五光十色的娱乐方式和琳琅满目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这似乎也注定了他将呈现一个崭新的北京印象。

如果把王朔小说中的人物看作一个谱系的话,那么《看上去很美》的主角方枪枪(方言的小名)就是这一谱系的源头,尽管这是一部王朔后期的小说,但却揭示了“痞子”的童年经历和初期的生命体验。小说中,方枪枪的尿床和始终不会穿衣服的行为,就作为一个不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存在而被老师格外关照,这似乎也注定了他是幼儿园的一个另类和异端。王朔小说中的反叛意识在此时也正式生根。在《动物凶猛》中,此时的主角已经上了中学,虽然名字由方枪枪换成了马小军,但完全可以看成一个人。如果说幼年时还有幼儿园老师的规训和压制,由于文革的混乱,使得马小军们完全摆脱了外界的各种束缚。“我感激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 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打架斗殴、拍婆子、看电影、吃老莫等等。

然而,在社会大转型时期,这些在部队大院长大的“红二代”们未能像他们所预想的那样可以一直在部队待下去,大部分人在部队服役几年之后,就陆陆续续地退役回家。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意识形态的控制更加松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也在急剧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此时无论是他们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状态都开始一落千丈。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红二代”们,既没有受到完整的良好的学历教育,又没有坚毅隐忍、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因为根深蒂固的“红二代”的优越感,却形成了自以为是、好高骛远、目空一切、好吃懒做、牙尖嘴利、偷奸耍滑等一系列的坏毛病,在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为法则的市场经济中,仅靠根正苗红的身份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开始铤而走险,做出种种违法乱纪、伤风败俗的事。这也就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等作品。这些小说的主角大致上和王朔有着同样的生活经历,都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从小打架斗殴,无所不为。在作品中,表现出对金钱和色欲的极大兴趣。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甚至不顾政纪国法,挺而走险,以女色为诱饵,里应外合,冒充公安人员对那些腰缠万贯者进行敲诈勒索。钱财到手便花天酒地,要么无所事事,就在大街上调戏、侮辱妇女。除了满足自我的需要之外,什么在他们眼里都是假的,都一钱不值。女大学生吴迪就是被毁在这些人的手里。

还有一类“痞子”形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顽主”形象,主要在《过把瘾就死》《你不是俗人》《顽主》《一点儿正经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等作品。这些人与上述作品的男性主角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他们都同样的好吃懒做,嬉笑怒骂,牙尖嘴利,但是这类“顽主”却始终没有做过违法乱纪的事,最多也就是发牢骚,调侃嘲讽一下社会,绝对没有做违反法律的事。“顽主”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对知识分子的鄙视和挖苦。“对‘大院文化的最明显最直接的继承,是对知识分子的鄙视、嫉恨和憎恶。鄙视、嫉恨和憎恶,三者是有着区别的,它们交织地存在于王朔心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独地说明王朔对知识分子的心态。” 这种对知识分子的嘲讽俯拾皆是。在《顽主》中于观等人给宝康颁发的文学奖,“发奖是在‘受苦人盼望好光景的民歌伴唱下进行的,于观在马青的协助下把咸菜坛子发给宝康、丁小鲁、林蓓等人。” 在《一点儿正经没有》对作家的嘲讽,“咱们不怨命,怪咱自个,谁让咱小时候没有好好念书呢,现在当作家也是活该!”“我爸爸要活着,知道我当了作家,非打死我。”

王朔对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京城“痞子”的文学书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填补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同时也是对老舍作品中二德子之流京城痞子的形象的延续和发展,由此在人物形象序列上,表现了新一代的北京人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朔《我是王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2]王朔《我的千岁寒》前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3]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王朔《动物凶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5]王彬彬《中国流氓文化之王朔正传》,粤海风,2000年第5期

[6]王朔《頑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7]王朔《一点儿正经没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猜你喜欢
痞子京味
许恬宁:My Travel Plan
“痞子”的逆袭
《京味儿印象》
论王朔《顽主》的艺术特色
论京味文学语言的风格及特点
从电影《顽主》看京味喜剧片的低俗现象
“京味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痞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