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雷雨》通过刻画描写周朴园这一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命运,讲述了周鲁两家的人物矛盾关系和冲突,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阶层及其关系,是对当时社会真实情况的再现。作者曹禺运用比较激烈的语言表达,将心中的愤懑和不满以及对于悲剧人物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充分表现出旧社会就家庭的黑暗和罪恶,揭露资产阶级的伪善和残酷,并点明了旧制度最终是要走向灭亡的。这部充满现实主义的作品在发表后就引起强烈反响,研究《雷雨》的主题的作品也比较多,作品甚至成为大学的必修内容,新时期,解读《雷雨》的两种经典范式对于更好的解读作品和人物,明确作品的中心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雷雨》;主题解读;经典范式;悲剧
作者简介:耿植(2001-),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学生,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1.《雷雨》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简介
《雷雨》是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周鲁两家人之间的矛盾和人物复杂的关系,小说中四凤是周家的女佣,周萍以及周冲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他们都爱上了女佣四凤。但是实际上,四凤是父亲周朴园的侍妾侍萍在被周朴园抛弃后,与鲁贵所生的女儿,以此,周萍和四凤实际上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而周萍与周冲的母亲,周朴园的妻子繁漪却有着情人的关系。周萍在与四凤相恋的阶段,对于繁漪就置之不理,繁漪为了挽回周萍的心,在知道自己的儿子周冲也喜欢四凤的情况下,邀请四凤的母亲前来,希望她能够把四凤带走,但是在四凤母亲侍萍离开周家的时候,却撞上了周朴园,也就是她的前夫,因此繁漪知道了三十年前的种种。在侍萍知道了原来四凤是在周家当差,她心中对于周朴园的怨恨依然无法消停,她准备带四凤离开周家,但是却发现四凤怀了周萍的孩子,希望周萍能够带她离开,侍萍知道这一切后十分崩溃,但是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只能希望两人快点离开周家。但是繁漪知道后,强行阻止,但是未果,于是上演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最后周萍知道自己与四凤的兄妹关系,十分懊恼,选择了吞枪自杀,四凤也选择了触电自杀,周冲为了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人物的最终命运都走向了灭亡,悲剧的结局无法避免。
《雷雨》中的各种乱伦关系、人物矛盾关系都是分尖锐,让人感到压抑,无法从人物悲剧的氛围中走出来,也预示着人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最终会走向灭亡。
2.《雷雨》主题解读的两种经典范式
2.1现实主义
《雷雨》在发表后,众多学者都开始了深入研究作品深刻主题的工作,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对于《雷雨》所表达的残酷的现实主义研究是主要的方向之一,众多的学者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想通过描写周家这样一个具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残酷,揭露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揭露当时社会的罪恶和不堪。同时也借助压抑的场景和人物尖锐的矛盾关系描述,表达当时社会背景下底层人民的压抑和无法排遣的愤懑。在学者一直的认定下,认为作品的现实主义就是描述畸形的封建社会对于人性的摧残,揭露了旧社会最终是要灭亡的道理。
从现实主义中表现的阶级批判思想对于作品主题进行解读,需要克服两点冲突问题。首先是在作品的描述中,包含了一部分对于周朴园的同情,作品中的一些描述体现了周朴园似乎也是有情感的,不是那么残酷的一个人。这与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残酷专横是有冲突的。作品应该是通过描述周朴园这样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资产阶级,通过他的残忍、无情冷库、专横以及虚伪的描述,对于这样的一个角色进行重点的批判。在周朴园在周家遇到了被繁漪请来的侍萍时,他以为周萍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说了一段很动情的话,通过这段话,似乎能让人感觉到周朴园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善意的,对于儿子也是关爱的。这样的描述就和他代表的阶级是相冲突的。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在序中所写的,作者说自己没有明显要匡正、讽刺以及攻击的意思,他表示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不是因果报应,而是命运的残酷。
这两点与现实主义的阶级批判是存在冲突的,让这部作品表达对于封建家庭以及资产阶级罪恶的主题变得有些模糊。在后续的相关主题思想研究中,学者们表达了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曹禺在作品中的“弱笔”,他不该在这样一种描述中让人觉得周朴园其实是有悔恨意识的,这样与他的阶级特点不相符,其实可以用一种故意为之的表现方式进行表达,这样就能显示出周朴园伪善的一面,而不是让读者对于他产生同情。出现这一情况,实际上也是与作者自身的唯心思想相关,作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宿命的存在,这一点也是当时现实社会中作家自身存在的一种不足。
2.2命运悲剧
在大量的关于作品主题的研究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 一些理解盲区,无论是从阶级批判角度还是从思想启蒙角度对于作品主题思想进行评判,都忽视了作者自身的话语,取法对于自我立场的反省以及对于作家的理解。虽然这些结论可能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盲区也是不容忽视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向研究作品的命运悲剧的研究。
作品在塑造人物的精神以及思想时,通过强烈的对比,形成一种反差,故事中最愿意活着的人,像周萍和四凤最终选择了自杀,而最不愿意活着的繁漪和侍萍最后却坚强的活下来了,这其中都像是有一双命运的手在摆弄着人物,让人物最终无法摆脱控制,结局也都是无一例外的走向悲剧。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生命欲望”实际上是强烈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欲望是被打压的,是难以摆脱束缚的,作者表达的对于人物悲天悯人的同情,同时也对于其中的人性进行了深度的揭露,为后续学者研究人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通过悲剧命运的安排设计,也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物前后因果关系以及人物内心深处的人性、伦理思想的理解,更能理解这样一种悲剧的解决是必然的。
3.总结
《雷雨》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小说,具有很大的艺术研究价值,其中包含的现实主义批判思想以及人性理论对于后续的文学、人学、社会学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研究作品主题的两种经典范式,对于更好的理解作品和人物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匡林刚.浅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戏剧教学——以《雷雨(节选)》的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74.
[2]董健.语文课的灵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韩军老师《雷雨》公开课的一点献疑[J].语文教学通讯,2016(10):29-31.
[3]段华明.以尝试教育理论为指导,把戏剧还给学生——以《雷雨》教学过程中三组关系的处理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02):11-14.
[4]卓立子.好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试论韩军《雷雨》课“观戏与解文”统一的教学形态[J].语文教学通讯,2016(01):34-37.
[5]杨经建.“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对《红楼梦》和《雷雨》悲剧品质的存在论解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8):70-77.
[6]储建明.“明辨”和“分析”:戏剧教学的入门艺术——以《雷雨(节选)》教学为例[J].中學语文教学,2014(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