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冉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种哲学文化思潮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但这一思想已经涉及文学、艺术、人文、数学、管理等领域,且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也日渐扩大。本文通过汲取后现代课程理论的营养,反思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并试图在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对幼儿美术教育新的认识。
一、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理念
(一)后现代课程理论否定一元化的视角,主張个性化、多元化、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反对用同一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的眼光看世界,追求差异性、多元化、个别化是它的基本特征。后现代课程理论反对用统一的标准去培养人。世界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个人愈是雷同,社会就愈是缺少凝聚力。无个性的个体不能结合为整体。个人愈是独特的,个性差异愈是特殊,由他们组成的有机体就愈是生气勃勃”[1]。多元性具体表现为课程的多元、知识的多元、价值的多元、教育目标的多元、教师角色的多元、教师评价的多元等,这是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是抛弃传统的封闭思维,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性思维[2]。
(二)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育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
后现代课程理论反对传统的以泰勒为代表的教育目标中心课程模式,即认为课程的组织、内容选择和评价是围绕着固定的教育目标开展的。后现代主张课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系统,主张实施转变性的课程而不是转移性的课程,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后现代主义课程以过程为导向,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师生共同协商教育内容,共同参与探究体验,主张教育目标的模糊性,在教育过程中变得逐渐清晰化。用后现代主义的话来说,“确定性通过每一具体情境中被视为教育过程核心的课程发展过程来获得”[3]。
(三)后现代课程理论主张去中心化,倡导对话性关系
后现代课程理论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以教师为中心,势必会削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毫无生机;以幼儿为中心,则会使得幼儿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成为幼儿的附庸。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主张的是课堂去中心化,教师和幼儿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和幼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和认真思考幼儿的观点,尊重幼儿观点的多样性和幼儿个体的差异性。同时,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有效地引导幼儿建构知识。
后现代主义反对教师的权威,主张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教师要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理解。后现代主义反对“知识旁观者理论”,现代主义假设所有的存在都只有通过外力才能改变现状,反映在课程中,学生的角色基本上是接受者和旁观者。“知识旁观者理论”即认为学生是先验知识的旁观者,只是教师传递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并没有与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后现代主义强调学生与知识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文化的工具”[4]。教学要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对话不仅反映在师生之间,而且还包括学生与自己、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等。
(四)后现代课程理论否认将科学理论奉为唯一的圭臬,主张非理性主义的回归
笛卡尔的确定性和牛顿的稳定性在现代主义思想中根深蒂固,近代理性主义主张科学文明控制自然,能够造福于所有人,服务于共同的利益。然而科学技术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战争和人性的危机。后现代主义对近代理性主义的批判集中表现为:第一,在理性的统治下,人们迷信科学万能,从事外在的物质活动,忽视了人的内心活动;第二,理性主义者认为在现象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真实的世界,这种旧式的二元论是哲学最大的迷误;第三,理性主义哲学无视无意识领域和思维本身的非逻辑起源导致了对认识的表面化和简单化[5]。基于此,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对人的人文关怀,更加关注人、关注个体以及个体所处的环境。
二、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1. 幼儿美术教育中提倡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异样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化、差异性、多视角,反映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就是关注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儿童都能够受益。“后现代主义宣言:知道便是扼杀(定义性认知毁灭未出生的思想)。[6] ”无论是美术教育创作还是美术教育欣赏活动,教师都不要忙于提前下定义或提供范画。《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中指出:“幼儿绘画时,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多种形式地去表现,尊重幼儿不同的表达,鼓励幼儿勇于质疑,大胆地提出问题。如在开展幼儿绘画主题活动“毛毛虫变蝴蝶”中,由于不同的个体认识不同,有的幼儿对毛毛虫是否会变成蝴蝶提出了质疑,根本没有画出蝴蝶或者干脆画成了其他的样子。事实上,毛毛虫还有可能变成飞蛾。在“美丽的冬天”的主题绘画活动中,一位幼儿画出了三个太阳,他给出的解释是冬天太冷了,小动物很可怜,要多画几个太阳给小动物带来温暖。这些看似不同常态的表达,却是最难得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的体现。
2. 开发多种课程模式,立足本园实际开发园本美术课程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多元化、差异性体现在幼儿美术教育课程开发中,启示我们可以立足本园实际,结合地方特色开发适合幼儿的园本美术课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社会形势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欧美文化的冲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则显得更加有必要。在开发园本课程的时候,幼儿园可以结合实际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发本园特色。如西安的某所幼儿园结合当地悠久的陕西剪纸、皮影、泥塑等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把民间艺术融入园本课程中,并邀请民间艺人来幼儿园展示才艺,或者带领幼儿园师生参观民间艺人工作室,让幼儿从小就感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