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野下的农村社会治理问题探讨

2019-04-15 02:27杨扬
神州·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问题探讨精准扶贫

摘要:为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是现在国家大力扶持的基层建设课题。农村社会中的精准扶贫主要问题有三:基层政府的“强势”扶贫,贫困人口的定位缺失以及扶贫过程中社会力量参与度下滑。这些大多是在扶贫政策下政府结构内隐含的问题,非常不利于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在这个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如何全面、积极的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解决各地尚存的贫困人口问题是急需得到解答的。就调查分析来看,从基层治理结构入手,加快政府机构的角色转变,加强贫困群体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社会力量的作用是现阶段积极有效的实施手段。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社会;问题探讨

0.前言

根据近些年的统计数据,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已经大幅下降,各地的工作进度是值得肯定的。现阶段,扶贫已经成为了各级政府机构的工作重点,既是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发展的题中之意。就學术角度说来,精准扶贫是以精细管理、持续发展等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统筹兼顾、分类协同等具体措施,对需要帮扶的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定位、精准帮扶。

1.精准扶贫在农村治理的难点

农村社会的精准扶贫是整个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不仅涉及到某个区域的整体经济状况,也涉及到整个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精准扶贫不仅是农村政府机构的首要任务,也是农村帮扶人口自身的首件大事,提升了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既是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帮助,也是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但是农村人口的精准扶贫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同城市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等量齐观,要保持原有的底线又要进行创新,根据各地不同的环境特点以及各地独特的生存条件进行相应的政策划分,不断的改善治理理念,积极调整不利的政府职能结构,探索出有利的精准扶贫路线。

2.“精准扶贫”结构化治理困境

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以及需求分析发现,虽然现阶段参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机构众多,但是起到领导作用的依然是基层政府。这样的做法固然拥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因此,基层政府相对主导的治理逻辑将会让“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新的困境。

2.1基层政府“强势”扶贫

在我国农村中进行的精准扶贫工作,其中很大部分的主导权是有基层政府占据的,这样的行使机构策略导致基层政府对扶贫工作拥有太多的话语权,包括政策的制定、组织的任务分工等,虽然这样做能够使基层干事放开手脚做大事,但是对那些思想不单纯的基层干部提供了可乘之机,利用精准扶贫的政策来谋取自己的私人利益。并且国家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基层干部的“擦边球”工作态度,不犯事、不负责等工作本质导致了基层的腐败问题。

2.2贫困群里在政策中主体地位的缺失

农村社会的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不但对其农耕工作进行相应的补贴以及改进,更多的是对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生存条件的优化治理。但是在大量的走访中,我们发现,大量的农民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受到的优惠往往只有农耕作物的经济补助以及稍许的房屋改建的优惠,而其他的帮扶政策则很少见到。所以对于脱贫之后的生活,大量的农村贫困户并没有看到希望,相比于脱贫后不知何方的生活,现如今政府的劳务补贴可能更符合他们的需求,这也就体现了现阶段精准扶贫政策的主体失位。这样下去的结果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不愿意脱去自己“贫困”的帽子,限制了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扶贫攻坚工作的举步维艰。

2.3扶贫工作中社会力量参与的不足

现代社会,利用高速发展的网络以及便捷的交通工具,有力的政策往往通过网络等方式就传播甚远,常常利用的就是社会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等。这样的力量并不属于政府可以管控的范围,但确实运用好该能量则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相当的积极意义,利用社会中工会、社区等机构的类似政府的职能,帮助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推动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3.扶贫治理困境对策的建议

3.1基层干部应当积极充当执行主体以及政策制定主体的沟通者

怎么样改变基层干部的主导地位,更好的让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制定主体沟通,是现阶段扶贫攻坚政策实施的难点。县级基层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主导地位,逐渐由一家之言转变为聆听大众的声音,将基层的声音积极反应上去,成为上下沟通的桥梁。明确政策的决策者的真实用意,不仅仅以考核指标为标准,以应付检查为主要目的,更多的从贫困户角度出发,解决他们的急切之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对上下之间的沟通做好协调。

3.2重建贫困户的主体地位

脱贫攻坚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它是基于环境保护、生存条件治理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政府统筹下的多级政府机构的共同管理固然重要,更不能忽略贫困户的主体地位。怎么样脱贫、如何更好的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一劳永逸的脱去贫困的帽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最重要的难题。即使因为地区的发展等暂时的脱离了贫困线,但是长期看来,贫困的帽子会不会继续带上是应当首先关注的内容。基层的扶贫工作应当立足于贫困户,以贫困户的具体需求为基础,长远发展为最终目标,帮助他们脱贫。

3.3加强社会力量的介入

党与政府多次强调,社会力量的融入是健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作为行政力量的主要性质机构,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社会力量的融入会更好的帮助扶贫工作的进行。先进社会形态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力量的融入,社会力量应当更多的融入到政策传播、政策执行等方面来,各种民间机构可以辅助政府机关开展相关工作,更好的完成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4.结语

精准扶贫作为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我们应积极落实党中央下达的各级政策,学习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积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贫困户更好的沟通,发挥上级机构与贫困户之间的桥梁作用,以完成贫困户脱贫为最终指标,完成农村贫困户的基本需求,保证他们未来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长久的脱去“贫困”的帽子。

参考文献:

[1]周晶晶,朱力.精准扶贫视野下的农村社会治理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5):98-105.

[2]张庚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作者简介:杨扬(1993.08-),男,彝族,云南镇雄人,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猜你喜欢
问题探讨精准扶贫
Y/d11联接组别变压器高压侧AC相接反问题探讨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强化农村经济管理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