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ACG文化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

2019-04-15 02:27刘青杨
神州·上旬刊 2019年4期

刘青杨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影响着我国人民,也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纵观日本的ACG文化发展史,无论是题材还是角色设计上都有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的例子,这就带给我们许多启示——把艰涩难懂的文学作品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动画,并赋予作品全新的艺术魅力,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承途径。

关键词:日本AGG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国四大名著

一、日本ACG中中国古典文化探源

在日本ACG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很多中国元素,如包子头,旗袍,中国美食,功夫等等。而追根溯源起来,某种程度上,没有中国的一批动画制作人,就不会有日本ACG产业的开端。

图:万氏兄弟

1943年,万氏兄弟制作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日本上映,许多日本人都被这部影片吸引,而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位曾立志成为救死扶伤医生的有志青年,他想到这个因战争而陷入狂热的国家和人民,最终选择“弃医从画”。他便是后来被称作“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1952年,手冢应秋田书店之邀,开始连载幽默漫画《我的孙悟空》,时长八年之久,这是手冢首次以自己的方式,向《西游记》这一东方名著所作出的致敬。虽然在万氏兄弟和手冢治虫相继辞世之后,中国和日本的动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这一部《我的孙悟空》,可以说是以《西游记》为蓝本的最初的致敬向作品了。

二、日本ACG作品中“四大名著”参与现状

现如今,在ACG产业已经形成成熟链条的日本,也涌现了各种与中华文化有关的ACG作品。而对于“四大名著”的改编,则以西游和三国这两个IP为最盛。

1984年鸟山明的《七龙珠》,不仅主人公的名字就叫孙悟空,其他的角色天津饭、饺子,都是中国的饮食,乌龙和普尔来自中国的两种名茶,龟仙人的师傅“武泰斗”来自“泰山北斗”。而龟仙人在天下第一武道会上假扮的Jackie Chun(ジャッキー·チュン)选手,名字就是仿效成龙(Jackie Chan)。而1997年峰仓和也的《最游记》,描写的是观世音菩萨通过三佛神,向玄奘三藏、孙悟空、沙悟净、猪八戒四人传达了去西方阻止“牛魔王”的复活实验为目标的冒险旅程,四位主人公的名字与《西游记》师徒四人几乎完全一致,故事架构也基本脱胎于唐三藏取经这一事件,而作品里出现的“桃源乡”,“斗神哪吒”等也都是中国读者们十分熟悉的概念。

相对于“西游”系列的大幅度改动,日本ACG作品里对于《三国演义》(或者说三国故事)的态度则相对慎重一些。东映动画株式会社在1987年制作的系列动画,由《英雄的黎明》、《燃烧的长江》、《辽阔的大地》三部分组成,总耗资超过14亿日元。为了营造出真正的中国风格,制作人员曾数次赴中国各地进行实景、实物取材,找来中国音乐家演奏古筝、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整部作品画面充满了中国风味。人物造型方面,制作者们则参考了中国历年来的三国人物画,力求在保证动画观感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地还原历史。

(东映版《三国志》)

而1985年横山光辉版的《三国志》动画(漫画创作于1971年)同样是一部遵循三国本貌的动画(这里的本貌指的是混杂了《三国演义》日本《三国志》以及史实的本貌了)

不同的是,横山光辉在这部作品中添加了相对轻松的戏份,可以让人既不违和,又能有不一样的体验。

此外,由李学仁(韩)原作,王欣太绘画,于1994年开始连载的《苍天航路》,是众多改编作品中,较为少见的一改“拥刘反曹”的主题,转而以曹操为主角进行塑造的作品。

三、中国古典文化应用于ACG的前景展望

日本ACG作品作为媒介,提供了一个传播文化的平台,使中国文化也可以在其中熠熠生辉。诚然,其中部分作品存在脱离历史真实的现象,但若能因此促使青少年去追根溯源,调头去研究中国古代著作,也不失为一个理解学习历史和文化的途径。最后从我国动漫业、游戏业的角度出发,也必须要从提高从业者的文化和审美水平开始,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学习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脚踏实地,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兼具底蕴和创新,符合中国特色的道路。

要发展本国的文化,首先要立足于发扬本土的传统文化,然后从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融合,让本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发展。文化需要传承,在新媒体时代,它更与创新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彦,曹小卉《日本动画类型分析》,海洋出版社,2009

[3]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

[4]刘涛《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在动画角色設计中的应用研究》,苏州大学

[5]陈静薇《日本动漫与中国文化元素》,山东大学

[6]李笑寒《日本动漫创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学题材研究》,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