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彬
事件回放
据《北京青年报》2018年11月4日报道,北京市相关部门已起草《关于规范提升邮政报刊亭的工作方案》,并提请市政府审议。方案提出了规范提升报刊亭的一揽子任务措施,报刊亭将被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阅读空间和便捷的服务载体。
时事鲜评
一段时间以来,城市报刊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城市报刊亭的命运都引起过广泛讨论。对于一些城市报刊亭的一拆了之,人们之所以动了感情,不仅是怀旧,因为那对应着一段难忘的时光,同时还是一种期待,因为报刊亭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报刊亭遭到许多人的轻视。不可否认,报刊亭的发展遇到了新挑战,而从城市设置报刊亭的初心中,我们应当能够受到很大启发。1999年,《关于北京市书报亭建设有关问题协调的会议纪要》中指出:“书报亭要设置在重要、繁华的街道和地区的较显着位置,以展示首都形象,切实发挥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可见,城市报刊亭不仅仅是卖几张报纸、几份杂志的窗口,还是舆论宣传的一个阵地。
有人讲,现代人走得太远太快,灵魂跟不上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思路:一是把脚步慢下来,等着灵魂跟上去;二是让灵魂快一点儿,跟上前进的脚步。在一个走得快的年代,其实报刊亭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灵魂加油站”的作用,维系了文化传承,提供了精神滋养,在相当程度上为前进的脚步提供了“靈魂支持”。“灵魂加油站”不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削弱,而应不断得到加强。这也意味着,报刊亭的命运,应该是被改造,而不是被取缔。
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可如果在大街上走半天都看不到一座报刊亭,我们从哪里能感觉到一些文化味儿呢?如果城市一方面投入巨额资金加强文化建设,一方面把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最后一公里”意义的报刊亭弃之不用,是短视,是近视,还是无视?
法国巴黎最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上,间隔不远就有一座报刊亭,其存在意义值得探究。北京市已经起草的《关于规范提升邮政报刊亭的工作方案》指出,在下一步规范提升过程中,要更加突出报刊亭的文化、便民、公益属性,将报刊亭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阅读空间、便捷的服务载体。这也符合人们对报刊亭的理解和希望。
报刊亭与新阅读空间之间,最重要的链接就是文化。不必讳言,现在的报刊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报刊亭不卖报刊,而改卖其他没有多少文化含量的杂货。任由问题存在不对,但简单一拆了之更不对,朝着城市新型阅读空间的方向去改造和升级才是正确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报刊亭也是一块文化试金石,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智慧,就看城市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