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宇龙 刘艳军
摘 要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面对全国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毛泽东分析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深入研究中国各个阶级在革命中的特点,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建立工农联盟,以及正确对待资产阶级等问题。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巩固革命领导地位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 大革命 毛泽东 无产阶级领导 农民 资产阶级
作者简介:薛宇龙,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刘艳军,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113
1925年,毛泽东指出中国当时的革命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辛亥革命的不同,他认为当时的革命是由“小资产、半无产、无产这三个阶级成立的一个革命的联合” ,这个革命最终是要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与辛亥革命中的阶级成分和目标已经有所不同。在这时,毛泽东对大资产阶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大资产阶级是附属于帝国主义成了反革命势力”,这为后来毛泽东关于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认清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都做了重要的思想铺垫。
一、革命的首要問题是分清敌友
毛泽东在1925年便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进行了系统分析,他认为只有先研究清楚各个阶级的性质和特点,才能弄清楚革命斗争中的敌友问题,从而团结朋友向共同的敌人作斗争。
(一)正确对待中国的资产阶级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买办阶级。毛泽东认为买办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庸,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为帝国主义摇旗呐喊,站在帝国主义那一边,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中国底层人民。特别是其中的大买办阶级,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对于这些人,毛泽东认为要团结好革命的朋友,向他们进攻。
而对于中产阶级也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认为他们对革命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希望改变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所以他们在受到的压迫比较极致时,有一定的革命倾向,这个时候应将他们拉进革命的队伍。但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紧张、迅猛、激烈的时候,他们又会感到害怕,害怕革命最终会轮到到自己的头上,威胁自己的利益,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怀疑革命甚至会反对革命。为了最大程度的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民族资产阶级便拉起了不同于革命和反革命的第三张大旗,主张实现“民族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 。但是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这种幻想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他们要么选择革命的队伍,成为革命的朋友,要么选择反革命的队伍,成为革命的敌人。
因此,毛泽东认为要正确对待中国的资产阶级,对于其中的大资产阶级(买办阶级)要坚决斗争,消灭他们,他们是革命的敌人。而对于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可以成为革命的朋友,但也有可能成为革命的敌人,所以要十分注意他们的态度,尽可能的团结他们,但是也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延续着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一认识,他在不同革命时期都肯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的不同,认为中国共产党要对他们区别对待。
(二)小资产阶级
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已经注意到资产阶级队伍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小资产阶级。毛泽东将小资产阶级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经济地位相对较高,生活较有富余的。这一部分群体容易患得患失,所以有点害怕革命,但是如果革命发展的势头比较猛,他们也会涌入革命的洪流。第二部分是基本可以自给自足的群体,这些人在小资产阶级中占了近一半,在平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比较多,有较多怨言,所以有一定的革命性。而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原来家境较为殷实,但是日子过得越来越窘迫的人,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小资产阶级的左派,革命性最强。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小资产阶级的分析已经十分透彻,虽然他们身上仍然带有资产阶级的字眼,但是他们明显不同于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一直将他们特别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将小资产阶级划作革命的朋友和动力,认为共产党要注意团结好这些小资产阶级,壮大革命队伍。
(三)半无产阶级
毛泽东认为的半无产阶级包括手工业者、店员、半自耕农和贫农。这一部分群体是革命的朋友。毛泽东将其中的半自耕农和贫农也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其中革命性最强的是处于下层部分的农民,因为他们生活最为困苦,容易接受革命的宣传,在革命时也最为卖力。毛泽东关于这部分群体的看法,下文将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究。
而对于店员和手工业者,虽然部分人有一技之长或者受雇于城镇商店之中,但是他们的收入有时也难以应付生活开支,所以他们的地位和贫农差不多,所以在革命时斗争性也比较强,是革命的朋友。
二、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一)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解决了农民问题,才能完成革命的目标。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
在大革命时期,一些共产党员认为农民运动过于激烈,共产党应该停止在农村组织农民运动,毛泽东对这些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 ,中国农民生活艰难困苦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封建地主的压榨。封建地主往往依附于军阀,军阀再来攀附帝国主义,所以帝国主义为了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最终是通过扎根农村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地主阶级、军阀、帝国主义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军阀的军饷,帝国主义的工厂,都是通过封建地主疯狂的压榨中国农民,从农民身上搜刮出一分一毫建立起来的,所以农民往往才是中国受到压迫更为严重的阶级。所以毛泽东认为想要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要重视农民的作用,领导农民向地主发起冲锋,从而获得农民支持。
(二)无产阶级如何领导农民运动
对于共产党应该如何看待农民运动,毛泽东发出了质问:中国共产党究竟是要在农民运动的背后指责农民运动,还是站在农民运动的前面来领导农民运动,一起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发起冲击?那无产阶级应该如何领导农民运动呢?毛泽东总结共产党员领导农民运动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1.领导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
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协会在农民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中国一些地区的农民本来是比较分散的,但是一旦农民加入了农民协会,这些农民就变得比较集中,相互之间可以通过农民协会来联系,于是就可以集合农民的力量,撼动地主阶级的统治。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应该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动员更多的农民加入农民协会,并且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2.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和土豪劣绅
建立农民协会后,首先要开展的工作便是领导农民打击农村的地主阶级和土豪劣绅。农民苦于这些反动阶级的统治久已,毛泽东曾说“目前我们对农民应该领导他们极力做政治斗争” ,共产党要领导农民先打垮地主恶霸,剥夺地主阶级的权力,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然后再从经济上打倒他们,毛泽东从各地农民运动中总结了几点经验:禁止地主囤积粮食,对农民实行减租减息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打击了地主的势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而获得了大量农民的拥护。
3.建立农民武装
在湖南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地主阶级手中的武装势力大部分投降于农民协会,于是农民协会便以这些地主武装为基础,组建了农民武装。农民手里有了枪,有了武器,便敢于同地主阶级和土豪劣绅作斗争。因此,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应该领导农民建立属于农民自己的武装,从而捍卫革命成果,扩大革命影响力。
4.做好政治宣传工作
毛泽东认为领导农民运动还要注重政治宣传。经过共产党人的政治宣传,“三民主义”等政治口号在农民中流传开来,这些口号简单易懂,即使有些农民不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但是通过采用顺口溜、歌曲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让这些革命思想深入农民的脑海,加大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同時,毛泽东也指出在以后的政治宣传工作中要注意丰富口号的内容,加大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不过虽然毛泽东认为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农民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工人阶级数量,但是革命却不能由农民阶级来领导而应该是工人阶级,因为毛泽东在这个时期也看到了农民阶级所具有的一些弱点,“它阻碍农民去设想一个政治、经济都和过去时代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所以革命最终还是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三、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并总结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为革命领导力量的原因。
毛泽东认为当时的无产阶级主要分为工业无产阶级、都市苦力工人以及农村无产阶级。虽然当时中国的产业工人数量并不多,但是因为工人主要分布于沿海大城市的工厂中,所以比较集中,在开展革命活动时更容易组织。又因为工人阶级经济地位低下,饱受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剥削,所以革命性特别强,能够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同时,工人阶级参与发展了近代产业,能够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世界观” 从而可以带领中国走向一个新社会。所以,在毛泽东看来,“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 。
四、结语
由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党的革命斗争经验还不够丰富,加之中国社会的很多社会问题还有一个暴露的过程,虽然吸收了其他共产党人的领导权思想,但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还处于初步萌发阶段,很多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无产阶级如何实现领导权,如何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等还在摸索之中。但是他的认识在当时已经领先于大多数中国共产党员,毛泽东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领导权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注释: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37.3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9.15.33.
尼尔·奈特.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