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视野下西南民族地区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2019-04-15 01:59王祺堃张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西南景观设计

王祺堃 张熹

摘要:西南地区地处我国边陲,地形复杂且民族种类众多,长久以来各民族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使得区域间的景观特征差异较大。在当代消费社会语境下,独特的地域性文化被赋予一种潜在的价值,因此旅游开发成为景观营造的重要手段。在大规模旅游开发的背景下,景观的差异具有较强的“标出性”特质,往往成为开发的重点。然而地域性景观不仅表现为视觉的景观实体,还包括空间与空间中“人”的行为等深层次的要素,这些往往被开发者所忽视,造成景观形式趋同或流于表象。本文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就西南地区乡土景观特征进行总结,并就新时期如何将西南乡土景观的开发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传统形式与现代发展相适应进行探讨。

关键词:西南 民族地区 乡土景观 景观设计

一、乡土景观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与“景观(Landscape)”的概念相似,“乡土景观(Rural Landscape)”也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一般认为我国“乡土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了90年代研究逐渐兴起并将研究视野关注于传统聚落。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乡土景观的理解大致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聚落中及其周围原本的自然景观,即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的“气象”、“山林”、“土地”、“河川”等所构成的具有视觉性特征的物质承载;另一层面是指反映文化体系特色的文化景观,即当地人为了生存而对自然承载及其之上的空间格局的适应性改造所形成的景观形式,更倾向于文化层面,是人类行为在环境上的映射,包括空间形态、建筑、道路、服饰、标志物等。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与旅游开发的深入,“乡土景观”成为包括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社会学、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多门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不同学者从自身研究视角出发对“乡土景观”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大致包含以下几种理解:从人文地理学与旅游管理的角度来看,乡土景观是有别于异域景观的本土景观,是一种基于特定地理区位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着重探讨各种文化现象在地理上的分布及变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乡土景观,主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阐释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经验研究”;建筑学与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土景观主要从村落建筑形态、空间结构、环境构成、生活习俗、民族文化、传统宗教等角度对乡土聚落展开探讨;园林与环境设计视角的乡土景观,结合了多门学科的理论方法,从乡村规划出发,围绕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乡土景观进行了探讨。

总的来说,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文化性与社会性研究日益突出。同时,从时代的角度来看,随着传媒与网络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全媒体(Omnimedia)”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消费社会(ConsumerSociety)”中,当今我国西南地区乡土景观设计出现了以下新的特征:景观设计“协同化”“网络化”与“平面化”趋势明显。例如景观设计与旅游开发并行而产生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及村落乡镇旅游模式;景观打造与传媒并行而产生的“网红村”,如成都天府新区白沙镇的茅香艺村;以及“背包客”模式的典型案例:元阳梯田的开发最早也是以图片的形式在网上传播。以上种种皆显示出了乡土景观设计方式的多元化,因此我们要重新挖掘乡土景观特色,适应新的开发模式的需要。

二、西南地区乡土景观的特征

作为地理概念,西南地区一般指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三省两区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重庆市。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是典型的山地空间,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形态类型——山地村寨聚落。相对封闭的环境维持了较为稳定的“人一地”关系,也造就了西南地区独特的乡土景观。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影响西南地区乡土景观设计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地”与“人”因素。

(一)“地”——地形与气候条件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

1.山地、丘陵

在西南五省中,山地面积比重超过了80%。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土地并充分利用竖向空间,是西南乡土景观的一大特色。有着稻作文化传统的哈尼梯田就是西南山区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的一个典型例子。另外,西南山区山地河谷错杂的地形使得当地居民通常择水而居,聚落依山而建,较为分散。主要有带状聚集模式、辐射状聚集模式以及离散点状聚集模式。区域内村落间街道比较狭窄,因此各村交通联系也随之减弱。此外,山区传统建筑在功能组织及空间形态上通常呈现出平面简洁、组合自由、分隔灵活等特点。

2.坝子、河谷

西南地区河网密集,河流众多。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宽谷地带,汉族、白族村落建筑呈“簇群”式布置,屋頂鳞次栉比,街巷空间狭窄迂回,呈封闭式聚状景观特质;佤族、傣族村落的建筑呈点状布局,为“开敞式散形”景观特质。干热河谷是西南地区另一种地理景观。主要位于元江、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海拔1500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沿江两岸河谷地带。区域内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突出,当地旱地多于水田。人们在多年的开荒、建房等过程中对区域内脆弱的基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即“基质破碎化”,如何保护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干热河谷地区人在开发利用自然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气候、气象

西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降水较多。由于海拔以及地形的变化,各地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差异以及区域内高山峡谷地区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如云南无量山区、藏东南喜玛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以及贵州大娄山山脉北坡。不同的气候类型造就了各地各具特色的植物类型和自然景观,如大理“无量山云海”,以及位列中国三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的贵州草海湿地。

(二)“人”——多元的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西南乡土聚落景观

解放前,以宗祠、族权构成的“家族系统”在西南地区的权力支配系统中影响力最为深刻。这种关系影响下的聚落通常表现出很强的聚合力,聚落选址往往以宗族祠堂或祭祀场所为核心空间,并根据族内等级高低由内向外建屋居住。西南地区的血缘型聚落中,以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拉祜族最为典型。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也出现了多姓氏、多民族共同组成的聚落,然而家族观念对聚落的组成形式仍然起着主要作用。

2.宗教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

在生产力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信仰,同时也渗透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滇西德宏地区的傣族同时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该地区的傣族信奉家神、寨神和勐神。表现在传统聚落的格局上,寨子通常呈现出内向、封闭的空间格局。在南传佛教传人后,寨内产生了许多佛教建筑,如佛寺、佛塔。同时受佛教审美的影响,当地佛寺园林中通常也呈现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景观特色。

历史上的西藏曾是“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藏南河谷地区,大部分的传统聚落都可视为宗教聚落。民居与周围寺院关系密切,通常围绕寺院而布置,或与寺院隔河相望,寺院作为整个聚落的信仰中心,通常地处村落中群山的最高处。

3.乡土经验影响下的西南乡土景观

乡土经验是乡土景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与场所有关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建造经验。从生产技术上来看,成都平原有着悠久的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以及成熟的水网格局,并由此而产生了特殊的林盘聚落景观结构,在成都平原一带的乡土景观中,凿、镰、锄、锸、筒车、龙骨车等物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辉煌的农耕文明。又比如,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农业地区,这里素有稻田养鱼的习惯,俗称“渔猎”,围绕此种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如风水树、禾仓、鼓楼、风雨桥等景观,成为黔东南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当代西南地区的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乡土景观是长久以来在自然环境以及各民族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共同作用形成的,反映着一个地区的风俗和文化。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南地区的乡土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当代西南地区乡土景观设计的新特点

1.艺术介入下的乡土建筑的变革

在消费社会语境下,传统的乡土建筑在开发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商品”,使得传统的营造过程有了转变,这种转变最大的特征就是“艺术”的介入。对于商品来说,价值的高低来源于其不同于其他同类物品的“标出性”,艺术的介入就是为了增加标出性。因此,从建造方式上来看,房屋的建盖从以往的单纯凭借当地工匠艺人的经验转变为建筑师、艺术家介入到乡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当中。从建筑的材料来看,随着交通的日渐便利和外来技术的不断涌入,乡土建筑突破了材料上的限制,许多新材料如石材的替代品、原木的替代品以及隔热保温材料的运用使得建筑的安全胜和舒适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另外,在建筑的风格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房屋的建制不再严格依据当地传统的营造章法,而是依据使用者的需求来建盖,使得建筑风格变得灵活多样。

2.景观要素越发多元

在西南地区传统的乡土景观中,山川、河流、聚落、寨门、庙宇、农田、农具等带有浓厚的农耕文明色彩的景观要素带给人一种世俗生活的宁静与温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地更加频繁的交流,城市的生活状态开始进入乡村,从生活方式上改变着乡土景观的面貌。许多新的景观要素也随之出现,如商业性公共广场、游乐场、生活超市等;随着旅游业应运而生的民俗展览馆、主题公园、民宿、度假山庄等。这些要素在改变着传统聚落乡土景观的形态。

3.乡土景观的空间分异:特色旅游小镇的兴起

近几年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西南地区有许多依托当地历史文化、乡土建筑的特色小镇逐渐被打造出来,这些原本自然发展的村镇由于旅游的开发产生了特殊的功能,原本生产生活性的景观空间出现了空间分异,其景观空间所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当地居民,形成了新的景观形态。如云南丽江束河古镇、大理喜洲镇、贵州肇兴侗寨;围绕当地自然风光,以游客体验为主而建的朱砂古镇、贵安新区VR小镇;以当地产业特色为基础而打造的如国酒之乡茅台镇、影视基地毛尖小镇等。

(二)当代艺术视野下西南“乡土景观”营造出现的问题

乡土景观的形成通常是当地居民经过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人与自然的相互选择中确定的,村落与周边环境能够形成一种自然而巧妙的契合。改革开放以后,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一度受到“标准化”的影响,大量“西化”“雷同化”的环境景观使得原本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一些古城、古镇在风貌整治的过程中,建造了一些并不属于当地传统特色的“古”建筑;另一方面,一些颇具民族特色的乡村,如元阳梯田的一些哈尼人家在房屋更新改建时将罗马柱等“时髦”的物件生搬硬套安装在自家房屋上,显得与传统的蘑菇房格格不入。

西南乡土聚落目前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长久以来的交通不便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导致了孤岛型经济的脆弱性。由于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但是保护思路并不清晰,甚至造成保护性破坏。20世纪末以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西南一些地区开始将目光回归自身,“村寨旅游”“特色小镇”“仿古步行街”等逐渐兴起。在商业的带动下,一方面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并受到了重视,旅游确实能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而另一方面旅游的冲击无疑对传统聚落的肌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对新时期西南乡土景观设计的探讨

西南大部分地区长久以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模式其本身就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在聚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新的产业结构相衔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保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在此,结合西南地区乡土景观保护和开发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1.利用地形,因势利导

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为了加大空间利用率并且减少工程量,村落的格局通常是依山就势或者沿河展开,建筑材料的选择也通常是采取就近原则,这其实也反映出低碳的思想。因此在乡土景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采取保存传统的民居建筑形态、聚落形态以及采取适度开发的旅游策略等保护措施,并对居住区以及公共区域实施基础设施的更新建设。

2.科学发展,活态保护

传统聚落并非一群无生命的建筑体,而居住于其中的居民正是使聚落得以发展的主体,因此对传统聚落、乡土景观的保护不能僵化,要充分尊重原住民的发展诉求,并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文化特点,搞清当地环境资源的优势及劣势,以及地理区位要素、发展状态等,在此基础上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使乡土景观设计回归“生存的艺术”。

3.延续传统、传承文化

精神文化遗产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髓之所在,是聚落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延续传统,并不是一味照搬以前的生产生活经验,而是将当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化的建设中,以一种保护更新的方式使之得以传承并发扬,以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文化断层,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衔接过渡。

4.更新模式、着眼未来

运用现代技术与新经济运作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打造,突出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在原有乡土特色的基礎上打造一种不同于城市快节奏的“原风景”的生活模式,并利用网络、传媒等手段,在旅游、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的推动作用下,为都市人提供一个清静的休闲场所。在运营模式上,突破传统的“企业+农户”模式,采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优化,形成产业链,从而打造出当地的休闲品牌。

四、结语

乡土景观生动地反映着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以及长久以来这片土地之上人们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态度。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乡土景观,去认识、保护这种独一无二的地域特点,提炼并充分发挥本地区乡土人文的资源优势,以期用朴素、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来创造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游的现代人的生存空间。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西南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潮”就这么说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Country Driving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