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CT平扫在肝小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2019-04-15 10:15孙大勇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差值螺旋肝癌

孙大勇

肝癌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消化系统肿瘤[1],对人们的生存健康威胁极大。肝小细胞癌是早期肝癌中的常见肿瘤[2],是指单个癌结节的最大直径或两个癌结节的直径之和均小于3 cm癌结节[3]。CT是临床用以诊断肝小细胞癌的常用手段[4],而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破了传统CT检查的局限,提高了早期肝小细胞癌的检出率。本次研究采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面对肝小细胞癌进行诊断并与CT平扫进行诊断效果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18例肝小细胞癌患者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9例,观察组中男性35例、女性24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为(55.2±4.8)岁,其中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肝硬化患者9例、脂肪肝患者8例及无合并症患者17例。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为(56.1±4.7)岁,其中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肝硬化患者10例、脂肪肝患者7例及无合并症患者1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确诊为肝小细胞癌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均经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存在直径<3 cm的结节影,患者没有任何抗癌治疗史,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食欲下降及疲乏等临床症状。排除急性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过敏体质、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哮喘及中途退出研究等患者,所有患者均属于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书,且研究通过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层螺旋极速CT机作为仪器,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层厚5 mm、螺距0.993、旋转时间0.5 s[6]。患者行CT检查前先进行12 h的禁食[7],并在CT检查前服用800~100 ml的清水对胃肠道充盈[8],观察组肝小细胞癌患者胃肠道充盈后进行CT增强扫描,采用300 mgI/100 ml的碘海醇作为对比剂,于患者前壁静脉进行高压团注,速率控制在3.0 ml/s,完成后进行螺旋扫描,螺距1.0、层厚5 mm,观察组患者动脉期则通过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并于25 s后进行螺旋扫描,门脉期则于对比剂注射60 s后进行螺旋扫描,扫描完成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图像重建,层厚2 mm,再将重建图像于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并结合轴位图像对病灶进行观察。对照组肝小细胞癌患者胃肠道充盈后进行CT平扫,同样螺距1.0、层厚5 mm,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重建并观察病灶。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肝小细胞癌确诊率、CT扫描时病灶的密度及图像表现、不同扫描时相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的变化情况,其中CT扫描时病灶的密度及图像表现由副主任及以上医师独立重建并完成观察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肝小细胞癌检出率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肝小细胞癌患者的动脉期确诊率为93.2%、门脉期的确诊率为79.7%,对照组肝小细胞癌患者的确诊率为62.7%,观察组肝小细胞癌患者的确诊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CT扫描时病灶的密度及图像表现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低密度影、高密度影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瘤内密度均匀与不均匀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病灶边界显示清楚与模糊比例存在明显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患者CT扫描时病灶的密度及图像表现对比(例,%)

2.3 两组患者不同扫描时相的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变化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动脉期、门脉期及对照组患者的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门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最大,对照组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最小,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扫描时相的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变化对比

注:a为与对照组对比,P<0.05,b为与观察组动脉期对比,P<0.05。

3 讨论

肝癌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9],晚期肝癌患者预后差且生存率低,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治十分关键。肝小细胞癌属于早期肝癌,目前已成为诊断早期肝癌的关键指标[10],临床诊断肝小细胞癌的影像学方法包括B超、CT等,B超由于局限性较大、检出率较低导致使用率减少[11],而常规CT平扫在肝小细胞癌诊断中虽具备一定效果,但在肝脓肿、肝脏血管瘤及肝小细胞癌的诊断中区分困难[12],造成误诊率提高,临床实践也表明CT平扫在较小病灶中的诊断效果也较差。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中,该诊断方式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面广及连续性强等特点,方便医师直接观察,同时能通过对比剂的变化对不同扫描时相的病灶特点进行对比,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在肝小细胞癌的诊断运用中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肝小细胞癌患者的确诊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肝小细胞癌的准确性要明显高于CT平扫,其原因主要是多数肝小细胞癌是由肝动脉供血,在动脉期则出现典型的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少部分肝小细胞癌患者是伐血供,则提示为高密度-低密度特征,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显影,能对肿瘤的血供进行清楚的显示,因此提高了诊断准确性。研究中发现,观察组肝小细胞癌患者中有瘤内密度均匀患者34例、占比57.6%,有瘤内密度不均匀患者25例、占比42.4%;对照组肝小细胞癌患者中有有瘤内密度均匀患者45例、占比76.3%,有瘤内密度不均匀患者14例、占比23.7%,这提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对血供进行更好的显示,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通过对比剂的注入,肿瘤血管的迂曲、丰富、杂乱及粗细不均等情况提高了密度不均比例。同时通过研究结果观察组动脉期、门脉期及对照组患者的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均存在明显差异发现,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对肝小细胞癌的特征进行增强,增加肿瘤与正常肝脏组织的对比度,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肝小细胞癌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平扫,能对肝小细胞癌的特征进行增强鉴别,提高确诊率,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差值螺旋肝癌
数字日照计和暗筒式日照计资料对比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旋风“螺旋丸”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