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蔺,张世帆,李堂英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贵州 贵阳 550005)
纳沙锑矿区位于贵州省镇宁县良田乡境内,从1974年开始,贵州省有色地质五总队、贵州有色地质二总队、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等地勘单位先后在该区开展过地质工作,共圈定矿体2个,估算(332+333)锑矿石量42.43万吨,锑金属量3.71万吨[1,2]。笔者在综合研究区内勘查资料的基础上,参考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区内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找矿标志,为矿床的开采利用及周边找矿提供指导作用。
纳沙矿区位于上扬子地台(二级单元)Ⅴ-2-10之南盘江—右江前陆盆地(三级单元),区内构造变形强烈,主要为燕山期运动的产物,燕山期运动主要使区内形成一系列短轴轴曲,同时纵断层和斜断层很发育[3-5]。
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下三叠统谷脚组、中三叠统青岩组第一段和第二段、边阳组(图1),锑矿产于青岩组第一段顶部薄层灰岩和厚层砾屑灰岩之蚀变硅质岩中,其上覆有青岩组第二段粘土岩作盖层,组成了综合岩石组合,有利于锑矿的赋存[4,5]。
区内构造主要为牛场背斜和纳棉—鼎坛断层,北北东向次级断裂也很发育(图1)。牛场背斜为一个开阔平缓的短轴背斜,轴向261°,轴长15km;核部地层为下三叠统谷脚组,翼部地层为中三叠统青岩组、边阳组。区内断层为北东向,其中纳棉~鼎坛断层为一区域性断层,断层走向北东,倾角65°~75°,使先形成的背斜褶皱造到破坏;次级断裂主要有F1和F2,断层走向北东或北北东,南段向南东倾,倾角65°~70°左右,为一正断层,沿断层走向硅化和石英岩化强烈。矿区位于牛场背斜的倾没端,辉锑矿呈透镜状、脉状富集于次级断层破碎带中,前者控制了锑矿分布范围,后者控制了锑矿的展布方向、长度及宽度[6]。
图1 纳沙矿区地质简图
该矿床属断裂充填的热液型矿床,矿体主要产于F1断层中,多呈透镜体、脉状产出,产状与断裂破碎带产状一致(图2,图3),倾向110°左右,倾角45°~70°,矿体长度400m~700m,平均厚度1.36m~2.06m,矿体主要分布在标高570m~705m。
锑矿体严格受区内断裂蚀变带控制,在垂深570m范围内,共圈定矿体2个(编号分别为Ⅰ、Ⅱ),其特征如下:
Ⅰ号矿体为区内较大的锑矿体,产于F1断裂破碎带中,多呈透镜状、脉状产出,矿体产状基本与断层产状一致,矿体走向20°~30°左右,倾向110°~130°,倾角60°~70°,矿体沿走向长700余米,沿倾向延伸180m左右,矿体厚度1.89m~2.37m,平均厚2.06m。
图2 纳沙矿区0号勘探线剖面图
Ⅱ号矿体为区内稍小的锑矿体,产于F1断裂硅化蚀变带中,多呈脉状、角砾状、侵染状产出,矿体产状基本与断层产状一致,矿体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45°~60°,矿体沿走向长400m,沿倾向延伸110m左右,矿体厚度1.06m~1.67m,平均厚1.36m。
图3 纳沙矿区4号勘探线剖面图
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揉皱结构、柱状结构、放射状结构等,常见的构造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侵染状构造、脉状构造等。
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锑矿,次为少量锑华,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黄铁矿及粘土等。
矿石的化学成分有Sb、W、Ag、As、Pb、Zn、Bi、Au等15个元素,其中Sb为区内矿石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他元素含量较低,无综合利用价值。
矿石类型为硫化矿石类型。
赋矿围岩主要为灰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矽化、萤石化等,蚀变带的分布与锑矿化范围大体一致,往往在多次蚀变叠加部位,矿化一般较强,其中硅化与锑矿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无硅化则无锑矿化,硅化强则锑矿化强并富集成矿。
(1)地层控矿条件:矿区内广泛分布的三叠系中统青岩组一段(T2q1)是锑矿的主要赋矿层位,锑矿产于青岩组一段顶部薄层灰岩和厚层砾屑灰岩之蚀变硅质岩中,其上覆有青岩组二段粘土岩作盖层,组成了综合岩石组合,有利于锑矿的赋存。
(2)构造条件:矿区位于牛场背斜的倾没端,次级断裂F1和F2为区内锑矿的主要容矿构造,沿断层走向硅化和石英岩化强烈。构造蚀变带严格控制了锑矿分布范围、展布方向、长度及宽度。
(1)地层岩性标志:区内锑矿体于青岩组一段顶部薄层灰岩和厚层砾屑灰岩之蚀变硅质岩中,因此青岩组一段顶部灰岩的存在是寻找锑矿的重要标志。
(2)控矿构造标志:区内控制断层与背斜轴部的交汇部位往往是锑矿主要赋存场所。
(3)蚀变标志:区内与锑矿化有关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矽化、萤石化等,其中关系最为密切为硅化,一般无硅化则无锑矿化,硅化强则锑矿化强并富集成矿。
(4)重砂异常标志:区内锑矿床(点)分布区域往往具有较高的锑重砂异常,并主要分布在Ⅰ级异常带中;因此,重砂异常是锑矿体的直接反映,是重要的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