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目前正在太原博物馆展出。展览分为“清代万寿盛典展”“明代御窑瓷器展”“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傅山及明末清初名家行草书特展”“明清官式建筑展”“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数字故宫”等7项专题,展出故宫博物院藏文物1000余件。展期至3月31日。
“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目前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了163件(套)华美精致的外销扇展品,时间跨越两个多世纪。这些外销扇材质名贵、工艺奇巧、纹饰华美、色彩绚丽,再现了西方市场当时的审美意趣,也打开了一幅18-20世纪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展期至5月5日。
“来自阿富汗的国宝”目前正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呈献231件(套)承载着阿富汗上千年文明的珍贵文物。阿富汗曾被誉为“亚洲之心”,是欧亚大陆上的文明要冲。展览的展品均为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包括四千年前的几何纹金杯、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科林斯式石柱头、出土于“黄金之丘”蒂拉丘地遗址的金冠等。展期至3月29日。
金冠
“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目前正在卢森堡国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河南出土的文物精品145件(套),时代上自夏商,下迄宋金,器物类别主要有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以及玉器等,从“帝国形成”和“匠作技艺”两部分再现华夏文明诞生、演变、发展的历史进程。展期至4月28日。
玉面罩
“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目前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展览以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展出唐女史上官婉儿、宦官高力士、“让皇帝”李宪、宗室女李倕、丞相韩休、张九龄等人相关的163件(套)文物,包括螺钿宝相花纹铜镜、三彩五花马、凸花银盘、高足银杯、杨国忠银饼等。展期至5月19日。
宝相花银茶托
“丹心慧眼护国门——天津文物进出境管理成果展”目前正在天津博物馆展出,回顾自1952年天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成立以来的60余年间天津文物进出境管理工作的历程,展示历年海关移交文物成果。展品包括不同时期文物进出境管理工作的文件、照片、火漆印章、审核文本以及商兽面纹铜觚、宋白玉飞天等重要文物。展期至3月31日。
“东风西韵——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目前正在葡萄牙里斯本阿茹达国家宫展出。展览精心遴选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陶瓷、玉器、科学仪器和玻璃器、珐琅器等各类文物共66件(套),集中反映了明清两朝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互动,诠释了丝绸之路不仅是繁荣的商贸之路,更是联系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纽带。展期至3月31日。
“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展目前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共呈献123件(套)文物,其中近20件(套)文物为首次对外展出。通过对江苏出土的东晋文物、山西出土的北魏平城时代文物的对比展示,讲述5-7世纪南北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与变革,勾勒出平城和建康这两座重要都城间交流互动的画面。展期至4月14日。
东晋 金刚石金指环
1月5日,“富贵猪——南京博物院藏猪文物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展览从诗词、典故、成语里,寻找生肖猪的影子;从陶塑、瓷器、玉器、砖雕、书画、皮影、年画、剪纸、玩具、饰品、标本中,发现生肖猪的艺术形象,并讲述其中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展期至4月4日。
汉 绿釉陶猪圈
1月6日,“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览分为文物展览和实景体验两部分。文物展览共展出文物885件(套),主要精选自故宫珍藏,并得到中国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沈阳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天坛公园管理处等单位的支持。实景体验部分包括整个紫禁城开放区域,全面展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展期至4月7日。
清 岁朝图挂屏
1月11日,“和韵华夏—中原音乐文物瑰宝展”在漯河市博物馆开幕。展览集合了河南博物院藏62件(组)与音乐相关的精美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末,品类齐全,涵盖面广,从多角度反映了中原古代音乐文化的嬗变轨迹,以及中原在数千年中华礼乐文明发展史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展期至4月11日。
1月12日,“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品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展览精选了60幅来自东京富士美术馆的西方艺术经典藏品,从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一直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潮流,勾勒出一幅16-20世纪西方艺术500年的历史画卷。展期至4月30日。
爱德华·马奈 漫步
1月10日,“帝国之路·雍城崛起——秦国历史文化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展览汇集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陇县博物馆、凤翔县博物馆、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六家文博单位的186件(组)展品,分为“汧水风云”和“雍水辉煌”两大单元,展示了秦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崛起之路。展期至4月10日。
1月12日,“山水有知音——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广东古代山水画展”在该院开幕,展出近百幅作品来自明清广东画人以及寓居广东的画人的山水画精品,包括黎遂球、区亦轸、高俨、释深度、袁登道、黎简、谢兰生等画家的作品,形制有传统的手卷、卷轴、扇面、册页等,借此梳理明清广东山水画风的演变。展期至3月31日。
清 高俨 秋山观瀑图
1月15日,“乐土瓷韵——福建将乐窑文物展”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幕。133件(套)具有代表性的将乐窑文物及两百余件文物标本,分为“窑火千年”“闽瓷钩珍”“将乐窑想”等三个单元介绍将乐窑的考古发掘成果、代表性器形及将乐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展期至3月31日。
北宋 青釉花口台盏
1月10日,“祈福迎祥——佛山木版年画展”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开幕,共展出99幅佛山木版年画。佛山木版年画包括门神画、门画、神像画、观赏画等种类,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始于宋元,兴于明,盛于清和民国早期。清初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年画齐名,并称“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展期至4月10日。
1月12日,“敦煌不再遥远——走进河北”展览在河北博物院开幕。展览基于敦煌石窟学术研究,利用敦煌研究院近30年积累的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价值,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深入融合,将展览策划、设计、呈现为原大洞窟复制、高保真壁画精品、彩塑三维重建艺术复原、遗产地实景远程传输、多媒体展演、分层壁画立体呈现、交互体验等七大板块。展期至4月10日。
1月16日,“笔墨文心五百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幕。展览共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113件(套),包括绘画作品51件、书法作品50件、文房12件(套),汇集了从明初至清末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书画的发展脉络与渊源流变,再现了明清书画精品纷呈、名家麇集的局面。展期至3月24日。
吴昌硕 梅石图轴
1月18日,“莲花与世相——山西博物院藏明清水陆画艺术”在山西博物院开幕。该院现藏明清水陆画400余幅,按类别释道兼有,论质地绢纸皆备,尺寸不一,形制各异,是研究水陆画艺术的重要资料。展览选取80余幅,主要分为明代宝宁寺水陆画、太岳区清康熙水陆画、太岳区水陆画页、太岳区“牌位式”水陆画四部分。展期至4月18日。
1月22日,“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明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来自意大利多家博物馆的180件文物,通过展示古埃及的王朝更迭、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社会生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勾勒数千年前尼罗河两岸的生活风貌,探索古埃及人复杂的精神与宗教世界。展期至5月5日。
1月29日,“家和年丰——猪年生肖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按“生生不息”“风调雨顺”“岁岁今朝”三个单元的结构,选取了该馆60组件馆藏文物,作为不同时代经济基础、观念形态、情感表达的载体,通过文物、图片、文字说明、场景互动、多媒体播放等多种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历史中多维度的猪文化。展期至3月17日。
明 白玉卧猪
1月18日,“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在深圳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各类重要青铜文物148件(组),其中包括妇好鸮尊、龙虎纹尊以及天亡簋等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还有子龙鼎、射壶、秦公壶等近年来新入藏的青铜器精华,更有一些是多年未展出或者从未展出过的精品。展期至3月31日。
商 龙虎纹尊
1月23日,“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幕。展览以《史记》相关记载为线索,在“秦灭巴蜀”“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两件西南地区早期重大的历史事件背景下,通过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对西南地区高等级墓葬所出青铜质地的礼乐、饮食等生活用器进行全方位展示。展期至5月3日。
宋 白釉瓷壶
1月29日,“万里茶道”特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幕。展览共展出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八省区20余家文物收藏机构的文物精品279件,包括茶叶生产工具、茶罐茶具、茶商广告及票据、碑拓等,展现万里茶道沿线茶叶的生产、加工、运输、贸易等环节的风貌,生动再现了万里茶道曾经的繁荣和跨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展期至4月7日。
1月18日,“龙泰宸宇——故宫养心殿文物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285件(组)养心殿内重要文物和陈设等皇室用器,涵盖玉器、珐琅、陶瓷、家具、玺印等多个门类,采用原状陈列的方式,复原了正殿明间、西暖阁、东暖阁、三希堂和无倦斋等重要场所,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养心殿各区域的风貌。展期至4月18日。
清乾隆 白玉冠架
1月25日,“御苑藏珍—颐和园精品文物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幕。展览以“慈禧文物”为主题,从颐和园中遴选105件(套)中外艺术精品,分为文娱雅好、起居服用、寿礼供奉、舶来奇珍等四个部分,在反映慈禧生活样貌的同时,也让现代人能够了解百年前的宫廷文化以及西方物质文明对宫廷生活的影响。展期至3月24日。
清光绪“大雅斋”款捧盒
1月29日,“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黑龙江鱼皮、兽皮、桦树皮历史文化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三江船歌渔乡天锦”“林海寻踪蕴美兴安”“悠悠白桦千载神韵”和“民族瑰宝薪火相传”四个部分,展示了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100余件(组)珍贵的“三皮”文物,对“三皮”文化做了全面详实的解读和诠释。展期至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