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是人体中含量最高的矿物质,人体内的钙99%分布于骨骼和牙齿中,仅约1%分布于血液里。
■ 钙是骨骼完成骨化变成新骨的重要“建筑材料”。
■ 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当体内钙不足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可引起肌肉抽搐(局部或全身)。
■ 参与凝血过程,当钙缺乏时血液会出现凝固障碍。
■ 维持心跳节律性。
钙在骨骼中的作用必须在维生素D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 促进肠道钙与磷的吸收。
■ 促进肾脏对钙与磷的重吸收。
■ 促进钙、磷形成磷酸钙结晶沉积到骨样组织,刺激成骨细胞完成骨化变为新骨。
胎儿期体内钙不足:
■ 宝宝在胎儿期从孕母获取钙,尤其在孕中晚期随着胎儿迅速增长,需钙量也随之增加,如果孕母钙摄入不足,会直接影响胎儿。
出生后钙摄入不足:
■ 母乳喂养的婴儿通过乳汁获取钙,如乳母体内钙营养不足,可造成婴儿缺钙。
■ 膳食因素:乳类摄入不足(乳类是最好的钙源),膳食中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忽略了食物中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 户外活动过少(通过日照获取内源性维生素D不足)。
■ 疾病:钙的吸收在肠道进行,维生素D需在肝肾代谢,上述器官患病均可影响钙和维生素D 的营养。
■ 早产、双胎:胃肠功能发育不全,对钙的吸收能力弱。
■ 生长速度快:如6个月~2岁的宝宝及青春期少年需钙量增大。
■ 饮食习惯不良:因为挑食、偏食,易造成钙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
■ 长牙、换牙时需钙量增多。
■ 爱动,出汗多的宝宝,钙可随汗液流失。
■ 爱生病的宝宝,尤其是腹泻、肝、肾等疾病的患儿,会影响钙和维生素D 代谢。
■ 户外活动过少,易出现维生素D 不足或缺乏。
经常有爸妈问到,宝宝有枕秃、肋外翻、腿是弯的,或晚上睡觉出汗、头发钙低等问题,这是否缺钙呢?其实,判断宝宝是否缺钙,应注意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单凭一项表现就下结论。
■ 通过膳食调查是了解宝宝是否缺钙的较好途径。如乳类的摄入量,孩子膳食结构是否均衡、富含钙和维生素D 食物的摄入情况等。
■ 是否存在影响钙吸收或维生素D代谢障碍的原因。
■ 枕秃——除与缺钙相关外,还与睡姿、枕头质地相关。
■ 肋骨外翻——宝宝的肋骨,可因腹壁、肠壁肌肉无力,膈肌牵拉引起肋骨底部外翻,随年龄增长会自行消失。
■ 下肢弯曲——刚出生的宝宝仍保持胎儿期姿势,下肢呈屈曲状;刚学站和走路时因下肢负重,骨与肌肉尚未适应,可能出现暂时“O”形腿,一般能独立行走后就会消失。
■ 出牙晚——除因缺钙外,还受遗传因素影响及与辅食添加期咀嚼功能未得到及时锻炼有关。
不要单凭一次化验就下结论,特别是化验头发的钙并不能说明是否缺钙。
钙元素每天摄入量: 0~6个月300mg/日,6~12个月400mg/日,1~4岁600mg/日,4~11岁800mg/日。
维生素D每天摄入量:400单位/日。
■ 胎儿期:鼓励孕妇多晒太阳,补充钙剂,多吃富含钙食物。
■ 宝宝出生后:母乳喂养宝宝:母乳中虽含钙34mg/100ml,但吸收率高,如果乳汁充足,4~6个月内不用补钙。但近年研究显示,实际有20%~26%乳汁钙含量小于以上数值。故建议此类乳母除膳食钙外,仍需每日补充钙剂600mg,分次服用。母乳中维生素D 含量低,不能满足宝宝需求。建议宝宝出生后2个月内应补充维生素D 200~400单位/日。
配方奶喂养宝宝:应根据每日实际摄入的奶量计算出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达到要求后,宝宝可不必额外补充。
鲜奶(未添加维生素D)或非配方奶粉人工喂养宝宝:宝宝出生后2周补充维生素D 400单位/日,并按 0~6个月 150mg/日,6~12个月200mg/日,1~4岁300mg/日补钙。
服用VD强化奶宝宝:若每日奶量两袋以上,夏季户外活动时间达2小时以上,可不再补充维生素D。若冬春季节,户外活动少,仍需每日补充维生素D 400单位。
早产儿、双胎宝宝:生后2周补充维生素D 800单位/日,3个月起按常规补充钙。
此外,还需让宝宝多在户外活动,使皮肤多暴露在阳光下。可从5~10分钟/次开始,逐渐增至1~2小时/日。摄入富含钙及维生素D食物,含钙高的食物有:芝麻酱、虾米皮、海米、豆腐干、奶酪、发菜、榛子、花生仁等。富含维生素D 的食物有:木耳、银耳、香菇、鸭蛋、金枪鱼、比目鱼、鳟鱼、蛋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