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长期精心的备考,对高中数学的认知水平达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系统掌握了高中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各种解决问题的通法,各类数学思想,但在高考的考场中,还需要及时准确地调用出所学的知识、方法、思想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实现自我监控、自我提问、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高效准确地调用各种知识储备.
1 初识元认知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J.H.Flavell在1976出版的《认知发展》中最早提及元认知一词,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在解决问题中,三个部分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元”指“根源、起点、根本要素”,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对自己掌握知识情况的判断,比如有的学生在做解三角形问题,擅长运用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而有的学生则更喜欢直接应用正余弦定理解决,还有的学生喜欢运用解析几何解决相关问题,这三类学生的元认知知识的反应就有着明显的差异,元认知体验则是伴随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在解题中,通过向自己提问“这个问题属于哪种题型”,“该题型的知识点有哪些?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一般它的难度是大还是小?我对这类题型的掌握程度如何”,对条件进行疏理,明确目标,联想到方法、思想后,确定了解题方案,在实施方案过程中,“我遇到了什么困难?障碍有哪些?”,还要开启第三视角提问“目标是否达成?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否有不足之处”等,
元认知中的核心内容是自我提问,通过提问完成体验、监控、调用知识,元认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调节从而达到高效解决问题.
2 例谈元认知在2018江苏高考中的应用
2.1 2018江苏高考填空题
帕格利(Pugalee)认为,问题解决包含问题的定向、组织、执行、确认等过程,而每个步骤包含着不同的元认知活动,波利亚(Polya)把数学解题历程分为4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喻平老师将解题历程分为问题表征阶段、问题解决过程、解题后的反思3个过程[1],笔者将这几个过程与平时的教学综合整理为5个过程:审题、联想、方案、执行、回顾,其中审题解决了该题是什么?联想解决了为什么?它主要和知识、方法、思想相联系,用于激活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内容,它是元认识监控的主要内容,方案阶段是元认知知识在具体问题中的体现,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他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有着不同的选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了怎么办,执行与回顾是一个完整解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元认知体验过程,也是内部调节的过程,
以下以2018江苏高考填空题中的第13题为例,进一步说明元认知活动如何帮助我们解题.
(2018年高考江苏卷·理13)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BC =120°,∠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且BD =1,则4a+c的最小值为▲ ,
元认知活动的流程为:
(1)审题
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有哪些显性条件?有哪些隐性条件?目标是什么?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条件与目标?
显性条件:①三角形中∠ABC =120°:②角平分线BD =1.
隐性条件:①∠ABD= ∠BDC= 60°;②角平分线定理,
目标:4a+c的最小值,
数学语言:图形.
(2)联想
为什么——与哪些概念有关?与哪些知识点相关?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还能与哪部分模块有关?你为什么想到这一模块知识?
概念:角平分线(角平分线定理).
知识:面积公式S=.
联想:感觉有三角形不确定,但是三角形中角平分线长度与三角形的一个角是确定的,所以想到解析几何(描述变化与定量之间联系的学科).
(3)方案
怎么办——方案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它如果执行的话,能预测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能解决吗?这些方案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方案1角平分线定理作为切入点;
方案2面积公式作为切入点;
方案3建立坐标系,从解析几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4)执行
我的方案要调整吗?
执行中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放弃?
(5)回顾
有什么细节没关注到吗?
书写的逻辑段是否完整?
有无增解或漏解?
2.2 2018江苏高考压轴题
历年来高考的压轴题主要都集中在函数与数列两部分知识,这两部分知识也是大学课程数学主要内容《高等代数》与《数学分析》的基础,所以一直是命题者最为倾心的内容,用元认知助力解题,是一种很好的路径.
(1)审题
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有哪些显性条件?有哪些隐性条件?目标是什么?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条件与目标?
(2)联想
为什么——与哪些概念有关?与哪些知识点相关?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还与哪部分模块有关?你为什么想到这一模块知识?
概念:等差、等比数列;绝对值不等式,
知識:恒成立问题,
联想:将不等式恒成立转化为求最值问题.
(3)方案
怎么办——方案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它如果执行的话,能预测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能解决吗?这些方案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再进一步研究两个表达式的最值,可以选择数列的单调性,也可以利用函数研究数列的单调性.
(4)执行
我的方案要调整吗?执行中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放弃?
如果利用函数来研究数列的单调性,就要注意可以通过换元x=n-l,x∈[1,m]来构造函数.
(5)回顾
有什么细节没关注到吗?书写的逻辑段是否完整?有无增解或漏解?
此题多次用到知识的转化,绝对值不等式问题转化为不等式恒成立,再转化為函数求最值,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到位,同时还要能适时地调用出这些基础知识.
3 元认知在解题中的应用
3.1 影响元认知在解题过程中活动的试题因素
元认知在解题中的应用效果与试题难度正相关,喻平老师在《自我监控对数学解题作业的影响》[2]中研究结论显示:①解题自我监控能力对解答低难度数学问题没有显著影响,对解答中、高难度问题有着显著影响;②解答数学问题中,内部调节比外部调节的作用更大,即有效的内部调节比外部调节更有助于成功地解决问题,
元认知属于一种自我监控、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种心理活动将我们引导向正确的审题、联想等问题表征阶段,要求解题者从条件(显性、隐性)、目标理解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来表示问题,这里的数学语言主要包含图表语言与符号语言,所以元认知在解题中的应用更多的体现为引导性、启发性、批判性思维,这些思维活动以自我提问开始,自我回答与自我解决问题结束,这类问题的共同特征是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属于综合性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问题的转化比较复杂,高考中一般是填空题最后两题、解答题最后两题的应用较多.
3.2 影响元认知在解题过程中活动的学生因素
学生认知水平影响元认知应用的效果,一定的认知水平是应用元认知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元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有一系列的自我提问、自我应答过程,它需要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出自己的提问,所以学生的认知水平越高,它的应答能力就越强,扎实的学习功底,完善的知识体系,良好的学科素养是元认知应用成功的保障,如2018江苏高考数学第13题,如果学生不清楚角平分线定理,那么他将无法从该定理入手规划解答方案,
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质疑能力影响元认知应用的效果,“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3],元认知应用的水平也反应在学生自我提问的问题质量,我们可以将元认知的引导性提问归纳为4个方面:(1)是什么?指明学生在数学表征阶段的提问目的,问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为什么?方案规划阶段,引导学生将面临的具体问题与认知体系中的知识、方法、思想相关联,一般提问,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哪些?涉及到的概念有哪些?常用的方法有哪些?有哪些数学思想与之相关?有没有横向的知识模块与之关联?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3)怎么办?方案实施阶段,此阶段也含有方案的调节,在具体操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能否克服?方案是否需要调整?是否需要执行新的方案? (4)方案回顾阶段,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评价,它的优缺点有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满意?如何修改?在今后的学习与解题中能否可以作为解题的模式?
3.3 元认知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波利亚给出了数学解题历程,并给出了一些选择规则:“较容易的先于较困难的”、“熟悉的先于生疏的”、“整体先于部分”[4].美国教育学家舍恩菲尔德在此基础,在实施计划与回顾之间加入了“调节”这一环节,整理出解题过程中的自我提问常见问题[3]: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类型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解题途径?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否理解了题意?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否有清醒的认识?还有其它的更好的解题途径吗?
可以看出,元认知在解题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家的关注与认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元认知应用含有5类自我活动:自我提问、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视、自我控制,它深入介入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喻平,自我监控对数学解题作业的影响[J].数学通报.2004 (12):14-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美)波利亚.数学的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