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博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如此强调。
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系列哲学方法论中,“底线思维”这一概念经常被提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底线”一词多次出现,并在强调“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时,明确将坚持底线思维与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一起,作为党员干部“增强政治领导本领”“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则要求。
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底线和底线思维指的是什么?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彬彬撰文指出,底线就是红线,是指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不可踏破的红线。就底线思维的内涵而言,其起点是从坏处准备、筑牢防线;目标是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连接二者的桥梁是积极作为、掌握主动权。第一,底线思维是一种危机管理思维。它注重从坏处准备,唯有如此,才能筑牢防线,解除后顾之忧。第二,底线思维的目标在于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概念的三重维度决定了底线思维不是一种故步自封的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注重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从坏处准备并不是要守着底线过日子。做足准备,筑牢防线,是为了在此基础上追求最好的结果。第三,打通最好与最坏的桥梁,是运用正确的方法赢得主动权。底线思维蕴含着积极有为的态度,要求人们积极寻求合适的方法,推动目标尽快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底线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分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重视底线思维,是基于忧患意识分析客观实际的结果。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透过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不难发现他对底线思维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在分析我国经济形势时,他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在谈及科技领域安全时,他指出,要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加快补短板;在分析我国外部环境时,他指出,要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在谈到全面从严治党时,他肯定了清除党内存在的严重隐患“成效显著”,更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
如此看来,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唯有常怀忧患意识,忧党之安危、忧国之兴衰、忧民之苦乐,忧底线能否坚守,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然而,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一些党员干部却错误地认为,“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
《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指出,守住底线不是目的,落脚点还在于积极争取更好的结果。时下少数干部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工作,美其名曰“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这恰恰是对底线思维的最大误解。必须明确,只有“有为”,才能“守住”;只有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才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规避风险挑战、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也就是说,底线思维,其实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即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而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能否把底线思维运用于工作实践中,既是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尺。
对于党员干部如何准确理解并坚持底线思维,《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底线思维要求讲纪律、守规矩,为人做事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但并非束缚我们的手脚,而是让我们保持定力,搞清楚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担当奉献。
底线思维要求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盲目冒进、投机取巧,但并非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也不是消极应付、信奉“无错就是功”。底线思维明确能接受的最坏情况,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求得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管控,而不是降低标准、无所作为。守底线,是为了补短板、过险滩、冲高线。
底线思维要求明确警戒线、临界点,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但并非闭目塞听、闭关自守,而是要准确判斷国内国际各种风险挑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各种资源和条件,海纳百川、开放包容,防范风险、借力使力,在参与竞争中增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