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金城,如兰之州

2019-04-12 00:11越声
小演奏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水车牛肉面中山

越声

我的第一次旅行是去兰州,那时是去探望住在白银的同学途经兰州,后来又特意去过几次兰州,当时那里的风沙之大和空气之差令人印象深刻。当我又一次故地重游时,却惊喜地发现这里早已碧空如洗、绿树成荫,这座城市的环境变化之大令我惊叹。

媲美外滩的黄河风情线

有人把黄河风情线比作上海的外滩,我从小生活在外滩,这次来兰州发现两者的确有相似之处。沿滨河路漫步,边观赏边沉思,黄河风情线在历史文化意蕴、总体布局、绿化设计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

一路上,平沙落雁、搏浪、绿色希望、丝路驼铃、黄河母亲、西天取经等众多精美的雕塑令人目不暇接,它们深情地向世人诉说着兰州悠远的历史,也寄托着兰州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我仿佛置身于一座露天的雕塑博物馆,因为内心过于震撼,有时会分不清历史与现实,甚至忘了前行,就那么出神地凝望着,直到回过神来,才突然想到掏出相机与这些雕塑合影留念。

兰州人勤劳聪颖,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在黄河风情线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兰州水车莫属。兰州水车是古老的提灌设施,它取黄河之水灌溉农田,为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了各项生产的发展。相传,兰州水车由明代段续所创。段续是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任云南道御史,云南多水且用简车灌田,段续回到故乡后借鉴云南简车的原理发明了水车。明嘉靖三十五年,第一架水车在广武门外黄河北岸制作完成。后来,兰州水车日臻完美,并形成了自己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它悠悠旋转,日复一日地提取黄河水灌溉万亩良田。至1952年时,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流水欢歌不绝于耳,蔚为壮观,更为金城兰州增添了一抹别样风韵。由此,兰州又被誉为“水车之都”。兰州水车历史悠久,堪与荷兰风车齐名,国家邮政总局还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纪念邮票,向世人展示兰州水车的神韵与魅力。

黄河风情线处处有故事,那屹立百年、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以及与之近在咫尺的兰州碑林、依山傍水的金城关仿古建筑群、黄河北岸的水上清真寺等等,无不隐藏着一段段历史岁月,透露出兰州文化的深沉与厚重。此外,读者大厦、甘肃画院、兰州市图书馆也为黄河风情线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无论我的脚步停歇在哪儿,目光停驻在哪儿,我的心中总有无限感慨。

黄河对面的白塔山如一幅以天穹为背景的泼墨山水画,山峦似黛,白塔向天,雄浑苍茫,气势磅礴。夜幕降临,两岸高楼的灯火一盏接一盏亮了起来,在母亲河中投下一道道霓虹倒影,宛如人间仙境。

夜晚,黄河北岸的音乐喷泉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高高的水柱随着音乐的节拍左右摇摆、上下飞腾,有的“嗖”一声射向半空,化作七彩水珠,又骤然坠入水池,有的从不同的喷水口喷出形成水扇,在彩灯的辉映下显得色彩斑斓,好似孔雀开屏,美不胜收。

百年沧桑中山桥

中山桥位于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脚下。1907年,清政府聘请德国人德罗和美国人满宝本为技术指导,斥巨资建起了这座长233.33米、宽7.5米的铁桥,也由此成为九曲黄河上最早的一座正规桥梁。新中国成立后,铁桥几经修整,如今这座百年铁桥依然横跨在滚滚黄河之上,成为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令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中山桥桥头左边有一只巨大的石龟,龟背上立着一块写有“天下黄河第一桥”字样的石碑,右边则矗立着一根锈迹斑斑的将军柱。站在将军柱前,我思绪万千,兰州被誉为“陆都心脏”,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丝绸古道上的重要渡口和茶马交易市场、西北军事重镇,然而穿城而过的黄河曾一度成为影响两岸经济发展的障碍,正是中山桥冲破了这道障碍,成为兰州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代表性建筑,其历史和文物价值不容小觑。

华灯初上,远远望去,中山桥就像一条缤纷的彩带连接着南北两岸,站在桥上往下望去,流动的河水揉皱了五彩灯光的倒影,河面上波光粼粼,一处处,一簇簇,像是撒了一河的珍珠宝石,晶莹剔透,十分迷人。此时桥上聚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成群结队谈天说地的,有独自一人散步的,有凭栏远眺的,有低头沉思的……各种各样的鲜活面孔上演着人们与中山桥心灵沟通的场景,犹如一幅动态巨画,无论你从哪里入画,都能与其融合得天衣无缝。

在绚丽灯光的映照下,黄河岸边呈现出灯火阑珊、如诗如梦的意境。对面的白塔依稀可辨,料想此时从白塔山上看中山桥,那横跨黄河的雄姿定然酷似一条威武的银龙,而桥墩便是这银龙的爪子,正深深地插在黄河里,引得人无限遐思。

这座如龙般气势磅礴的中山桥如今早已完成了昔日作为交通要道的光荣使命,作为金城兰州的象征,它与远处若隐若现的群山、梦幻绮丽的霓虹灯、桥上神采飞扬的行人、桥下静静流淌的黄河,一同构成典雅生动的画面,让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徜徉于书法天地

走下中山桥,登上白塔山,我同友人走进了一座造型古朴典雅的大门,紧接着绕过一面刻有“海不扬波”四個大字的石壁,眼前便出现了诗情画意的景致。

兰州碑林内绿草如茵,由鹅卵石铺成的甬道将草坪分割成多个不规则的图形,看上去自然生动。院落北侧的草坪边上伫立着一尊黑色的老人石像,似乎正在低头沉思,他叫张芝,甘肃酒泉人,独创“一笔书”,使草书从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中国书法因此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广阔空间,书法家的艺术个性也得到彻底解放。世人称张芝为“草圣”,王羲之也对他推崇备至,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及张芝。

院落南边有一幢五层楼阁,碧瓦朱檐,飞阁流丹,兼有传统之形与现代之韵,映衬着大片碧草和修剪整齐的矮树,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试想,若这一切笼罩在淅淅沥沥的小雨和迷蒙的雾中,定会让人恍若置身在南国秀丽的园林中。

矗立着一块块黑色石碑的长廊如同一条时空隧道,将我们带到了超越现实的另一个文化空间,这是一个奥妙无穷的书法世界,信步走去,历史上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书法家仿佛迎面而来,他们在一块块精雕细琢的石碑上笔走龙蛇,以惊世的书法绝技展示人类的智慧,引起我对这片书法热土的瞻仰崇肃之情。静静地站立在秦汉简牍、敦煌写经、淳化阁帖这些历经千年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我深受震撼,无以言表。

面对一幅幅矫若惊龙的杰作,我不想仅从书法的角度欣赏,而是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去审视它们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

镌之碑石是为了使书法之美坚固永存,也是以碑刻的形式保存和再现历史,碑刻既可以将人们喜爱的经典篇章或词句变成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又可以使原本以纸张等材料为载体、不易保存的文字以金石镌刻的形式长久留存,即使遇到战乱、地震、洪水等灾害,也能历千年而不灭,让未来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能够从存于地表或深埋地下的碑石上获取前人的信息,就如同我们今天从考古发掘出的文物上探知过去一样。我想,假如这碑林中的石碑上再多一些纪实性内容,那么其内涵便更多了一份历史价值,我们从中对古代的了解也会相应更多一些。

西安碑林似古木,因其悠久的历史给人以厚重的沧桑感,让人驻足其间凭吊先贤,思古怀今,而兰州碑林则像是一座被修缮一新的古屋,古色古香之中却平添无限新意,引人注目。

兰州人的一天从一碗面开始

兰州牛肉面的名声如雷贯耳,虽然在其他城市也见过一些打着“兰州牛肉面”招牌的面馆,但我始终不愿光顾,怕吃不到地道的兰州牛肉面。这次来兰州,好友说一定要请我尝尝地道的兰州牛肉面以尽主人之谊,还说:“蘭州人三天不来碗牛大就心火难耐。”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从沿路随处可见的牛肉面馆来看,牛肉面确实已成为兰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起牛肉面,友人娓娓道来:“早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家住兰州的回族老人根据当地百姓爱吃面食和回族人吃牛羊肉的习惯,开了一家清汤牛肉面馆。他做的清汤牛肉面与众不同,不但将过去的刀切面条改为拉面,还在汤里加入牛肝,并把浸泡牛肉的血水保留下来澄清后加入肉汤,这样做出来的牛肉面肉汤鲜美,面条筋道,深受食客喜爱,因此成了兰州一大风味美食。后来,兰州牛肉面在拉面花样上不断改进,又根据食客的爱好把面条拉成不同形状,如客人喜欢圆面条,可拉成粗、二细、三细、细、毛细五种;若喜欢扁面条,可拉成大宽、宽、韭叶三种;若喜欢吃棱角分明的,那就拉一碗荞麦楞。在颜色上,兰州牛肉面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诱人,香菜和蒜苗新鲜翠绿,面条爽滑黄亮。”

进入餐馆,只见店里装饰考究,环境幽雅,我们在一楼选了个位置落座,服务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根据我们选择的套餐,先端上许多配料如萝卜、香菜、牛肉片等,接着便端上了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香气顿时扑鼻而来。我往碗里一看,果真是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再往面里添些香醋,此时的牛肉面可谓色、香、味俱全,细细品味,直呼过瘾,就连碗底的汤都被我们喝得精光。

离开兰州,离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苍茫壮阔的黄土高原,我的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慨,然而脚步无法停留,只好留恋地对这座城市道一声“下次再见”!

猜你喜欢
水车牛肉面中山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非洲特色美食,兰州牛肉面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大回转冲水车
水车转转转
中山君有感于礼
水车
水车真好玩
历史上的“中山人”
第一次照顾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