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风中飘荡

2019-04-12 00:12李文琪
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刀剑雇佣兵瑞士人

李文琪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水,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初读鲍勃的歌词,一个个问题中映出一个个迷惘的眼神,但静下心,细细品读,一切便慢慢澄澈起来。这风中的答案,虽然细微,但是鲍勃早就听得真切了吧。我闭上双眼,感受来自风中的答案。

我听到了,我感受到了,那扬起在瑞士的一股柔和的风。

曾经的瑞士,只是一个小国,特别贫穷。众所周知:贫穷带来战乱,战乱中充斥着残暴、凌虐和鲜血。

它实在是太穷了,穷到连自己都无法守护,穷到它的国民只能靠做雇佣兵来维持生计。用生命作为唯一的赌注——赌注的说法也许也并不恰当,因为这个局,没有赢的说法,即便战争胜利,那也与雇佣兵们无关,他们,只是保住了一条性命而已。

这样的战争,没有一丝爱国主义的性宣言,连道义或愤怒的伪装都不要,一切都只是雇佣。更为讽刺的是,他们还因此收获了最忠诚士兵的名声,在雇佣兵中竟成了抢手货。法国王室繁琐的近卫军选拔制度竟变成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要求:瑞士兵。

1527年,罗马,受雇的瑞士近卫队与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死战,189名士兵中有147人战死。

1792年,800多名瑞士雇佣兵为履行保卫国王职责,全军战死于凡尔赛宫,无一生还。

1808年,法西斯战争时期,瑞士兵受双方雇佣,战场上战斗的皆同族,两军团军力却消耗殆尽……

何其悲哀!一个个士兵为了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何发生的战争,为了那甚至还不知姓名的主子白白献出性命。本是一场千里之外的博弈,却将瑞士人当作了棋子,只可怜那棋子竟都是有血有肉、有家有室的活人!

何其不幸!杀喊和惨叫之中裹挟的竟是同一种语言,刀剑挥下,喷洒出的竟都是同胞的鲜血。也许吧,也许他们会在这修罗战场上、敌方军队中看到久未谋面的亲戚,听到那熟悉的喊声,但一个惊讶的眼神之后,喊声已停,偶遇成了诀别。

他们明明什么都没有做的,他们并没有任何侵略别国的想法,甚至于还来不及守卫自己的国家,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刀刃血拼,无可奈何地流淌鲜血。

苍生何辜……

在一次又一次的刀剑相向中,在一次又一次的血流成河中,瑞士人终于感受到了耻辱,恍然惊醒,深刻地自省,惊醒后四处求索,求索他们想要的答案。

答案,在风中飘荡。

瑞士人在地中海吹来的温暖的海风中,在阿尔卑斯山吹来的柔和的山风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他们太熟悉战争,熟悉战争中的刀剑厮杀,熟悉战争带来的巨大的损失。他们又太不熟悉战争,不熟悉战争发动的理由,不熟悉战争的阴谋诡计,甚至于不熟悉怎样用战争来保全自己。于是,他們选择了将一切斩断,选择了一种最温柔的方式,选择了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中立态度。

以往的中立,是接受战争的中立,任人雇佣,却不分善恶,没有任何事先的立场。而现在的中立,是拒绝战争的中立,尽力避免卷入任何一场战争,不管这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1815年后,瑞士再未卷入任何战争,不管是局部的,还是国际的。

和平与安定,总是在创造着奇迹。多年间,瑞士并未出现铁腕人物,也未发现任何珍贵矿藏,但它居然由一个穷得只能输出佣兵的小国,攀上了世界财富的巅峰。

余秋雨曾这样描述:人家在制造枪炮,他们在制造手表,等到硝烟终于散去,人们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设定的指针,游走在世界的手腕上。

这,也许就是鲍勃想要的答案吧。

现今,局部战争不断,极端分子的烟火此起彼伏,是炮声太过响亮,他们才听不到风中的呼唤?还是枪声太过激烈,他们才感受不到来自世界的质询?抑或是他们早已听到,却对风中的一切无动于衷?我无从知道。

但我坚信,总有一天,来自瑞士的风会吹散战场弥漫的硝烟;总会有一个夜晚,风中柔和的诉说终会唤醒人们内心的良知,呼唤他们一起迎来平和的黎明。

不信你听,世界的手腕上,那钟表依旧嘀嗒、嘀嗒……

(指导老师:杨海滨)

明灯点评

提起瑞士,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名词首先是人间天堂、富饶之地……而往往忽视了被历史遮掩的贫瘠与悲怆。作者用细腻而轻柔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行文充满沧桑感与厚重感。一个民族的崛起,没有经历铁血,却更加富足而平安,结尾的回环呼应,让文章余韵不绝、发人深省。

文章信手拈来的史料素材,离不开作者平时的广泛阅读积累;而悲天悯人的情怀、思接千载的视角,更是依赖于心胸和高度。

猜你喜欢
刀剑雇佣兵瑞士人
用生命铸就诚信品牌
赢得诚信
瑞士人不愿帮邻居收包裹
1/4瑞士人赖账
父子痴迷古刀剑修复
瑞士银行的名头
最宜居国家现“移民潮”
骁勇引争议 冷血雇佣兵
表达火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