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社会的意识

2019-04-12 00:11吴宏祥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品德教学

吴宏祥

[摘 要]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淡薄,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利用多媒体创设体验式活动情境,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并使这种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

[关键词]品德教学;感恩社会;感恩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9-0073-02

当前的小学生,懂得感恩社会的很少。品德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有责任在学生的心田种下感恩社会的种子,从小培养他们感恩社会的意识。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立足于课堂,相机向学生渗透感恩社会的思想。

2010年12月9日,《义乌商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环卫工人闹市区遭人暴打,寒了谁的心?!》的报道,几家论坛迅速转发,一时间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环卫工人不论严寒酷暑,总是起早摸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城市的洁净,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人们的关心,但事实上,他们经常遭受到嘲笑、歧视、侮辱。这里,人们感恩意识普遍淡薄是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将感恩意识融入品德教育势在必行。除了感恩他人外,感恩的重要对象就是社会,唯有让学生以感恩的眼光观察社会,他们才能看到社会的付出。

一、观察社会,产生认同感,萌发感恩社会的情感

要培养学生感恩社会的意识,需让他们明白社会给予了他们恩惠。知恩的途径之一便是观察社会,明白由于有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才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如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前,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调查:(1)你的衣、食、住、行、教育、娱乐等与哪些人有关;(2)有选择地观察记录(拍摄)父母的一天;(3)从清早在居民小区清扫生活垃圾的清洁工人、在马路上顶着烈日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在菜场卖菜的菜农身上,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对这种社会调查很感兴趣,有的直接询问家人或亲戚,有的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访了商店、居委会、医院、法院等地方。在开汇报会之前,笔者对学生提交的图片资料进行梳理,制作PPT。汇报会上,笔者让学生结合PPT介绍各行各业的人每天的工作情况。由于图片是学生提供的,介绍的内容也是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对交流的内容有很强的认同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共识: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社会,离开了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就寸步难行。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对社会产生认同感,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感恩社会的情感,这是感恩社会的意识产生的基础。

二、走进社会,受恩于社会,形成感恩社会的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通过观察和体验,明白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还生活在贫困与动荡之中,而我们的学习环境如此安定,生活如此幸福,应学会珍惜,学会感恩。这样,学生感恩社会的情感便会油然而生,感恩社会的意识也会初步萌芽。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变化》前,为了让学生了解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懂得祖国的繁荣富强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决心,笔者组织了“农村巨变家乡行”的实践活动。

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农村并不太了解。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到泰兴市蒋华镇三圩村采访老农李伯伯,参观“苏北第一村”六圩村,拜访当地的养鸡、养猪专业户。学生看到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一座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工廠、一条条宽阔的柏油公路,再想想李伯伯介绍过去农村低矮的泥墙草房、昏暗的煤油灯,今昔对比,感慨万千。这样使学生既了解了农村的过去,又了解了农村今天的变化。回校后,笔者开了一次实践活动汇报会,把过去农村低矮的泥墙草房、昏暗的煤油灯、泥泞的土路、缝满补丁的衣服等反映过去落后贫穷的图片和反映今天幸福生活的图片制成PPT,在学生对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展开讨论时播放,使汇报的内容更有说服力,更有感染力。学生亲眼看见现代农村的变化,亲耳听到农民的介绍,感触很深。有的学生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真是幸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有的说:“如果我是农业部长,将大力推广使用各种农业现代化设备,引进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带领农民早日奔向现代化。”……在采访实践中,学生感受到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保障和便利,对社会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是教师空洞的说教不能企及的。

三、融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强化感恩社会的意识

学生观察社会、走进社会,只是从感性的层面知道自己的一切是社会给予的,或者是在社会的帮助下获得的,头脑中形成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感恩意识,教师需想方设法将这种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

陶行知在《行是知之始》中指出:“尝过甘草接着吃黄莲,那么甜与苦更能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明白了。”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即使吃了甘草,也不知道甜是啥滋味,所以只有让他们动手劳动(吃黄莲),他们才会明白甜与苦的不同和农民的苦与累,从心底感谢农民。“养儿方知父母恩”“当家才知柴米贵”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由农民的辛苦,学生联想到社会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从而感恩社会上所有的劳动者。这样,学生感恩社会的意识就会水到渠成地形成并不断地得到强化,逐步外显为感恩行动。

例如,教学《衣食的来源》后,笔者组织学生步行前往郊区的劳动实践基地移栽油菜。到了实践基地后,学生先听农民介绍移栽油菜的方法,然后观摩农民示范移栽油菜:先将小锹插进土里,左右摇晃锹柄,摇出一条缝,然后把油菜的根部放进缝中,再用锹盖上土,把缝合上。这几个步骤看起来很简单,所以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小锹,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可是看起来简单的农活,学生却问题百出:有的把小铁锹插进泥土的时候插得太浅了,有的摇的泥土缝隙太小,有的在泥土合缝的时候用力不当……这些都降低了油菜苗的成活率。经过农民伯伯的指点,学生越来越熟练,很快就栽好了一大块地。学生的小手弄脏了,汗水浸湿了衣衫,但兴奋与喜悦呈现在他们的脸上。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再如,教学《身边的变化》后,笔者组织学生前往泰兴市新街镇高新农业园区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与农民零距离接触,看到农民手上厚厚的老茧、黝黑的皮肤、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在与农民交谈的过程中,明白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再变成餐桌上的食物的过程中,农民付出了多少心血;通过干农活——割韭菜,手上起了泡,腰酸得直不起来,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苦与累。

学生实践后,笔者随即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学生从劳动中明白自己的一日三餐与农民的辛勤劳动分不开,有机会一定多参加农业劳动,以实际行动感谢他们。

培养学生感恩社会的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仅依靠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要把一种意识深深植根于学生头脑中,必须要反复强化。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创设体验式活动情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感恩社会的意识,使这种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品德教学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常怀感恩之心,共筑和谐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