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一、动手动脑,玩转一张纸
(一)A4纸不平凡
师:大家认识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你是张老师,屏幕上有。
师:你真善于观察,今天的课堂特别需要有双会观察的眼睛,大家都向他学习。老师今天带给大家一份礼物,在抽屉里呢,拿出来吧。
(学生从抽屉拿出A4纸)
师: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份礼物吗?
生1:空空如也的纸。
生2:普通的纸。
师:思考一下,人们常用纸做些什么?尽量不要重复。
生(自由发言):打印文件、书本、画报、包装礼盒、纸杯……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看前两幅图,了解纸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拓宽学生的思路。)
师:有人脑洞大开,把纸玩得可好了。
(出示第三幅画面:纸雕、纸时装、纸火锅。学生被吸引住了,惊叹连连。)
师:现在,你还认为纸很普通么?
生:纸有很多用途,在生活中作用很大。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在这里,“见闻”的地位优先于“想象”,这是符合中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教师在导课环节由礼物入手,展开纸的世界,引导学生回忆、观察、想象,积累写作的素材。】
(二)腦洞大开一起玩
师:给你们一分钟,大家想怎么玩这张纸就怎么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
生1:我折的是纸飞机
师:能飞么?向台下老师飞去,看能不能飞到他们的手上。
(学生飞纸飞机,同样玩法的孩子都将手中的飞机飞出去。)
生2:我折的是纸盒,它可以用来放瓜子壳等干垃圾,而且用废纸就能做起来了。
师:用完的纸做纸盒,废物利用真环保哦。
生3:我折的是纸钢琴。
师:你肯定是个音乐爱好者。
生4:我用白纸叠了一个“东南西北”。
师:这个游戏我也会玩,当中肯定有小仙女,也有猪八戒。对吗?(生笑)
师:当然,一张纸的玩法可多啦!比如,它可以卷成——望远镜,凑在嘴边就成了——话筒,把头部折起来就是怪兽史瑞克的大耳朵,随便用手指抠几个洞就是个面具,撕成条还可以做老爷爷的白胡子……
【点评: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这种“现在进行时”的高度投入能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从而产生强大的写作内驱力。从整节课看,这个环节的动起来是为学生后面的表达提供更宽的倾吐渠道。】
二、用眼用耳用心,观察中习方法
(一)纸张有魔法
师:老师也是玩纸的高手,而且我手中的这张纸有魔法。看过穿越剧吧,我能这用张A4纸把你穿越走,你信不?
(随机采访学生,请相信的孩子说理由,请一个不相信的孩子作魔术小助手。)
师:魔术很复杂,看之前我要给你们两个法宝(课件出示:看 听)知道看什么吗?
生:看老师怎么变魔术的。
师:能说具体点儿吗?
生:主要看老师手上的动作,还要看看脸上的表情。魔术师的表情很丰富的。(学生笑)
师:只看我不够,建议你们还要看看周围同学的表现。那听些什么呢?
生1:听老师说的话。
生2:听魔术中发出的声音。
生3:听同学们发出的声音。
师:说得真好,看来法宝都拿到了。下面请你集中精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师(将纸对折,在两端分别撕开一个口子但不撕到底):看清楚了吗?小助手说说你看到什么?
(小助手描述看到的动作,学生补充听到了轻微的“嘶”的撕纸声音。)
师继续表演魔术(不断地在纸的两边对称撕开口子),过程中请学生帮忙撕开纸张的几个口子,请小助手解说看到的一些细节。
师(撕好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大家和我一起吹口气,念咒语“般若波罗蜜”。
师生一起吹,一起念咒语,老师展开纸张成为纸圈,把原先不相信的孩子套住,让其“穿越”过纸张。学生都笑了,明白了“穿越”真正的意思。
【点评: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魔法”一词对儿童充满了吸引力,引起强烈的内心期待。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较低年级有所发展,但在目的性、持久力等方面仍欠缺,教师“你信不信”的质疑促进了观察的品质。“看”和“听”作为“法宝”教给学生,实质是细致的观察指导,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观察技能,提高观察的质量。这是整节习作课的“核心”,教师利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后面的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都来说一说
师:现在,谁来说说老师刚才的魔法是怎么变的?
生1:老师首先把纸对折,在折边两端分别撕开一个不到底的口子。然后把中间对折的地方撕开。
师:说得很好,尤其是“首先”“然后”,说清了我变魔法的先后顺序。
师:没有人听到声音吗?当时大家有什么表现?
生2:我听到一声轻微但比较长的“嚓”的声音。
师:说得不错,要把看到和听到的结合起来说。要说到老师的表现,也要兼顾同学们的表现。可能你们只顾看老师了。小助手,你看到大家的表现了吗?
生3:大家的眼睛都盯着老师,一眨都不眨,就怕没看清楚。
师:你看得真仔细,大家就怕老师把谁变没了,是吗?(生笑)魔法结束了吗?
生4:接着老师在两边上下对称地撕开口子,都不撕到底……
师:“接着”用得好,很有条理。
生5:然后老师让大家一起对着纸吹气,念咒语“般若波罗蜜”。最后把纸打开成一个圈,让小助手“穿”过去了。不过他没走,还在课堂上。
师:有了“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魔术的步骤就一清二楚了。向你们学习!小助手没走,是因为今天他很重要,一定要留下来帮老师,对吗?
生6:嗯,是的。
(大家都笑了,明白了“穿越”的意思。)
【点评:观察对于写作的质量至关重要,但相应的语言能力也不可或缺。学生目之所及未必能落笔成章,教师在看和写之间搭建了说的支架,这一环节的设计很有必要。发生过的事仍在学生眼前不远,普通学生和小助手的互相补充,让观察角度更全面。学生人人参与,回忆观察的内容更丰实。教师及时、到位的指导,帮助孩子细细回味,确保细节的清晰性,学习有序表达,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尝试中学表达,展示体现个性
(一)笔尖有魔术
师:还想看魔术吗?我还有十个神奇的纸张魔术呢!
生:想看!想学!
师:我可以把十个神奇的纸魔术教给你们,前提是你们先给我变一个笔尖魔术。
(出示练笔要求:请以“神奇的纸”为话题写一个片段,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内容不限,可以记录魔术的过程,可以进行纸的自述,可以想象纸的其他玩法……写得越生动有趣越好。)时间是十分钟!
(学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选材及表达情况。)
【点评:本节课最突出的兴趣点就是“玩”,每个环节都在玩,让学生玩了还想玩,这就是“魔力”。学生揭开了老师变魔法的秘密,对更多的魔法有着无限憧憬,这时提出让学生表演“笔尖魔法”的条件,学生是有能力完成的。看过了,说过了,写出来已是“最近发展区”,很好地解决了难写的问题。前面所有活动在此处都有了“用武之地”,不拘束内容,不限定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才会有充足的创意表达,这本身就是创意。】
(二)自由来表达
(时间到,教师选择一个写魔术过程的片段进行展示。)
師:这是一个同学的笔尖魔术。大家读一读,看看这段文字哪些地方很成功,鼓励一下我们的小魔术师。
生1:他基本写出了魔术的过程。
师:为什么说“基本”?
生1:魔术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没写出来,老师一些有意思的表情也可以写进去的。
师:会品读。肯定别人的长处,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建议。
生2:有的句子写得很好玩。
师:请你读读好玩的句子。说说哪里好玩?
生2:句子写得很幽默,我读着就想笑。
师:幽默也是一种语言魅力,能让读者笑就说明他是成功吸引了你。
(出示片段范例:老师神秘地朝我们一笑,敲敲桌子说:“请大家安静,魔法就要开始啦。”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就像被抽掉电池的闹钟。大家死死盯着老师,像要把她看穿似的。只见老师不慌不忙地拿起A4纸,白白的,很普通。她先把这张A4纸高高举起,沿着中线对折了一下,还问我们看清楚了没有。然后,老师用手在纸的两端各撕了一个长口子,但都没有撕到底。接着把纸翻来覆去,不停地在两边撕口子,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教室里此刻只有“嚓嚓”的撕纸声。最后,她对着纸吹了一口气,一边喊着“般若波罗蜜”,一边和小助手抖开了纸。天哪!你猜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大大的白色纸圈,小助手一下子就穿过去了。大家目瞪口呆,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师:这是以前一个孩子写的片段,大家读读,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生3:他把动作写得很细致。
生4:表情写得也好,而且很少重复用词。
生5:不仅写到我们,还写到了老师的表情和动作。
师:写出内容,还要把内容写精彩。要有序表达,也要细致描写,用词准确,有文采,才吸引人,请大家修改一下自己原来的片段。
(学生快速修改)
师:刚才老师看到不少同学的作品经过修改更加出色了。有人写小诗,有人写自述,有人写魔术,想展示的同学轮流再读读。
(生1读自己的小诗)
师:我最喜欢“折呀折,折出童年的快乐”这一句,很有诗的意蕴!
生2:我喜欢“别看我普普通通随处见,我的用处可不少”。他把课堂的感受写出来了,我一读就想到先前看到的纸的好多用处。
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成功的作品。
生3:读自己写的《纸的自传》
生4:他写得很好玩,纸都有思想了,想在主人面前争宠。
师:觉得自己的习作修改后有进步的请给自己三颗星。回家给父母读读,看他们能不能根据你的文字学会这个魔法。
【点评:好的课堂是一团火苗,点燃学生写作的智慧之光,让学生写了还愿写,读了还想读。课堂是学生的,不论什么样的展示老师都给予一定肯定,让学生充满自信。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范例的提供优于教师直接给建议,让学生自己发现值得学习之处,主动地进行修改提高。第二次展示,评价主体变成所有人,亮点更多,内容更丰富,课堂异彩纷呈,学生收获大大的成就感。回家读给父母听,根据文字变魔术,课堂延伸至生活,习作成为必需。结课看似无意,实则大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