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颖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 (天津 3015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下肢关节康复器在膝关节周围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以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将12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下肢关节康复器康复措施以及常规康复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屈膝弯曲情况。结果:在治疗后7d试验组患者的屈膝>80°患者和屈膝60°~80°患者分别为9例(15.00%)和51例(85.0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3例(21.67%)和47例(78.33%),P<0.05;在治疗后14d试验组患者的屈膝>100°患者和屈膝80°~100°患者分别为6例(10.00%)和54例(90.0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4例(23.33%)和46例(76.67%),P<0.05;在治疗后21d试验组患者的屈膝>120°患者和屈膝100°~120°患者分别为1例(1.67%)和59例(98.33%),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0例(16.67%)和50例(83.33%),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来说采用下肢关节康复器康复措施,有助于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膝关节周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产生原因包括多种因素,比如车祸、高空坠落以及运动碰撞等[1-3]。膝关节周围骨折临床通常采用牢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是在治疗后患者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4]。在这个阶段,积极有效的康复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5-10]。基于此,本文以本院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下肢关节康复器在膝关节周围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康复提供借鉴。
本文以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将12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41例和19例,年龄18~63岁,平均(40.37±6.82)岁,包括31例车祸患者、16例机械创伤患者、10例高空坠落患者以及其他患者3例。试验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9和21例,年龄19~61岁,平均(40.88±6.64)岁,包括30例车祸患者、14例机械创伤患者、11例高空坠落患者以及其他患者5例。将两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下肢关节康复器康复措施以及常规康复措施。其中下肢关节康复器康复措施主要内容为:(1)在患者手术结束后,仍然处于麻醉状态时,将其伤肢置于已经调试好的下肢关节康复器上;(2)根据患者健肢长度对下肢关节康复器杆件长度进行调节,然后将患肢置于支架上,将旋钮拧紧[11]。将循环周期控制在45s~8min范围内,设置活动速度为每秒0.1°~1°;(3)膝关节活动度初始角度为30°,然后每天将初始角度适度增加10°,每天锻炼从初始角度逐渐增加至膝最大屈伸角度,每天上午、下午以及晚上各锻炼1次,锻炼时间为2h/次[12]。分别于锻炼后7d、14d以及21d记录患者的膝关节可屈伸角度。
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屈膝弯曲情况。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
两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在锻炼后7d、14d以及21d的膝关节可屈伸角度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在治疗后7d试验组患者的屈膝>80°患者和屈膝60°~80°患者分别为9例(15.00%)和51例(85.0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3例(21.67%)和47例(78.33%),P<0.05;在治疗后14d试验组患者的屈膝>100°患者和屈膝80°~100°患者分别为6例(10.00%)和54例(90.0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4例(23.33%)和46例(76.67%),P<0.05;在治疗后21d试验组患者的屈膝>120°患者和屈膝100°~120°患者分别为1例(1.67%)和59例(98.33%),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0例(16.67%)和50例(83.33%),P<0.05。
表1.两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在锻炼后7d、14d以及21d的膝关节可屈伸角度对比
本文以本院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下肢关节康复器在膝关节周围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锻炼后7d、14d以及21d的膝关节可屈伸角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表明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来说采用下肢关节康复器康复措施,有助于促使患者早日康复。